本报记者 李再兴 周泽平 卢琼来 特约记者 石立新 一场春雨过后,牛角山茶园,清风徐来,茶香四溢,令人心旷神怡…… 4月11日,记者一行驱车登顶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只见三五成群的妇女一边采摘鲜茶,一边有说有笑地聊着。 “我们‘牛村’有313户1306人,茶园面积10800多亩,人均茶园就有8亩多。” 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龙献文自豪地说,牛角山村从一个每五户就有一名光棍的贫困村,现已变成远近闻名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民俗保护村、百佳茶叶村、农民合作示范村、一村一品示范村等,古丈毛尖茶叶这一“绿色金矿”功不可没。2016年村里人均收入达740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后100户385人全部脱贫,在古丈率先实现了小康。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2008年的这里还只是一个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 “那个时候,村民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家种点红苕包谷,村里都穷出名了。”龙献文说,当时村里工作推进难、人地矛盾大、群众意见多。虽然毗邻省道,交通条件较好,山上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垦好的老茶园,但常年没人护理,加之青壮年外出务工,茶树只能淹没在杂树丛中,村民守着“绿金”却仍在贫困线上挣扎。 仰望星空,是城市人的念想;曾经的牛角山村人,举头望月,憧憬的是如何改变命运。 “戴着贫困的帽子不好看,心理也难受。”可正当牛角山村为发展寻找出路时,2009年7月2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村里31栋民房,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多万元。这场灾难对本来就贫困的村民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天灾无情人有情,这场大火也把村里干部群众的人心烧齐了、唤醒了。大家齐心协力,在164天里就完成了灾后重建任务,重建灾民住房两层混砖楼24栋。2010年春节,31户139名灾民在新房里欢度佳节。 灾后的牛角山村百废待兴,加上村民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如何才能让村民富裕起来?成了村支“两委”和全村村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出路要切实可行还得有可持续性。“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富起来?还是要靠产业发展。”2009年,牛角山村开始实施退耕还“茶”,确定了“产业兴村、文化活村、旅游富村、经济强村”思路,围绕青山绿茶做文章,成立专业合作社,以发展茶叶托底,主攻有机茶叶、生态养殖、苗寨旅游和苗族餐饮业开发。 采用了“村支两委+公司+合作社+科研院校+基地+农民”运作模式,“让村民以土地、房屋、劳动力、资金等形式入股村办企业,通过土地租金、务工工资、盈余分配、二次返利、分红等方式获取收益。”村民也尝到了种茶的甜头。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