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头版 4下一版  
2017年7月16日 星期 [ 标题导航 ] [版面导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让“妈妈”回家
——— 我州开发苗绣促脱贫纪实

  本报记者 李再兴

  一次次免费的苗绣、土家织锦技能培训,让苗家土家“妈妈”掌握了一技之长;一个个遍布乡镇的苗绣及土家织锦合作社,让贫困群众用“针功夫”把贫脱;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苗绣和土家织锦作品,展示着神秘湘西魅力,也打造出了“美丽经济”……生机勃勃的七月,走进我州各乡镇村落,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振兴传统苗绣和土家织锦工艺,推动文化扶贫给贫困群众带来的新变化。

  

  响应倡导,成立州传统工艺工作站

  

  “湘西州文化底蕴深厚,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传承人技艺水平很高,传统工艺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提高。”去年3月20日至22日,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率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高校代表、企业家及设计师深入湘西调研,提出要“弘扬民族元素,振兴传统工艺”。

  在文化部倡导和支持下,州政府随即与北京木真了时装有限公司、湘西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设立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工作站,成为全国第二个传统工艺工作站(下称工作站)。

  州文广新局通过召集相关企事业单位、职业学院、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传承人等深入全州9县市区广泛调研,从传统工艺和非遗主题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各环节出发,就工作任务、运作方式和合作模式出谋划策,形成了“公司+学院+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的工作团队,制定了3-5年的工作计划,描绘了发展蓝图。

  

  

  文化“造血”,开发苗绣让“妈妈”回家

  

  “我州农村外出打工妇女较多,她们个个针线功夫都不赖,有‘绣娘’优势,但大多在外面务工,照顾不了家庭。”州文广新局副局长高振翼介绍说,“工作站就是要发挥优势,让拥有传统技艺的妈妈们回到家来,在家门口保护、传承和振兴祖辈相传的苗绣土家织锦技艺,在创收脱贫的同时让父辈和留守儿童得到亲情关爱。”

  很快,一场“绣娘”培训大幕徐徐拉开。工作站在花垣排吾乡成立首个“让妈妈回家”苗绣创业培训基地;联合人社、妇联、民宗委、扶贫办等多家部门在“绣娘”集中的花垣、凤凰、吉首、保靖等县市乡镇举办苗绣土家织锦技能培训;确定“绣娘”技能考核标准,探索建立“绣娘”职业水平等级评价体系……

  “一年多来,工作站已建立了20多个苗族刺绣创业培训基地和湘西职院1个苗绣产品研发基地。”州文广新局非遗保护科科长向靖介绍说,“‘让妈妈回家’项目免费培训农村留守和返乡回家的‘妈妈’达5000余人次,现全州已拥有固定‘绣娘’队伍8000余人。”

  培训‘绣娘’架起脱贫致富桥梁。花垣县雅酉镇田树蓉在浙江永康打工每月收入才2000多元,“我和村里人聊天得知,州里培训绣花技术,开发苗绣产品,还不愁销路;加之我从小就跟妈妈学过刺绣,当时就和老公一起回家了。”返乡的田树蓉参加刺绣培训,加入合作社,现在每月收入3000多元。同样曾在温州做美容行业的彭海鸥、在深圳卖眼镜的吴梅琴、在上海卖衣服的杨珍寿等“妈妈”也陆续回家加入“绣娘”队伍,用苗绣“绣”出好生活。

  古丈茶业街农家女画庄,苗绣传承人王良玉带领“绣娘”们以时尚理念设计创作苗绣,让近百名返乡“妈妈”及偏远山区留守妇女月收入达3000元。凤凰山江镇马鞍山村,吴四英带领返乡“妈妈”绣着褡裢子花、巴裙花、围兜花、门帘花、帐檐花等,镶滚在各类服饰上,目前在网上已销售7000多笔。龙山苗儿滩镇,织锦传承人黎成凤、黎代琼、叶菊梅、梁爱秀等让曾经即将停产的龙山民族织锦厂焕发了生机,一大批农村锦娘重新织起了花,仅该镇返乡“妈妈”就超过400多名,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甚至欧洲、韩国、日本、美国等地,产值超过600万元,实现了带动农村织锦家庭脱贫致富和传承、振兴民族工艺的双丰收……

  

  打造品牌,创新展现传统工艺特色魅力

  

  对于如何更好地通过振兴传统工艺,推动文化精准扶贫,州文广新局局长罗亚阳有自己独到见解:“振兴传统工艺要坚守初心,通过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进一步破旧创新打造特色品牌。”

  去年6月至9月,工作站研发团队就在苗绣基础上推出了“一善荷音”民族服饰品牌,以泸溪踏虎凿花为设计元素的服装、家居、饰品、鞋类等系列产品,一进入市场就展现出特色魅力:相继亮相中加建交46周年非遗交流展及温哥华、纽约时装周等,并在上海首届非遗展中荣获金奖;还代表我州参加了山东非遗博览会,年底又在北京恭王府成功展出,并参加了温哥华时装周走秀,受到一致好评。“一善荷音”成了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融入现代生活的典范。

  品牌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年多来,湘西山谷居民、凤凰水云织锦坊、泸溪踏虎凿花文化传媒、古丈农家女等以苗族、土家族服装设计为主的企业也纷纷“上站取经”。花垣五新苗绣,金田苗绣等苗绣合作社,湘西指尖生花,凤凰山江镇苗族博物馆苗绣作坊,吉首矮寨镇苗绣社,乾州民族传统工艺创意园,龙山土家织锦合作社等等一大批苗绣和土家织锦产品企业如雨后春笋,在湘西大地茁壮成长。

  “要想持续打造知名品牌,创新型人才是关键。”为此,工作站把目光聚焦于非遗传承人和工艺大师,力争提升传其综合素质和传承水平。去年11月,工作站组织了15名苗绣“能手”到北京参加木真了公司研习,短短20天内,大家与设计师共同合作完成了26件(套)精美的苗绣作品,得到文化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非遗文化要走向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要加入非遗元素。”文化部非遗司管理处处长郝永安也多次给我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言献策。于是,工作站研发团队让苗绣、土家织锦、苗族挑花中的“太阳花”“牡丹花”“盛开”在具有现代时尚款式的手拎包、钱包、被套上,展现着红红火火,福瑞临门;而蝴蝶、凤凰、锦鸡等图样也“飞上”了裙子、长短裤、旗袍、马甲、围巾、背包、沙发垫及鞋垫等布艺上,给人们带去吉祥安康;金狮舞球、喜鹊迎春、蟠龙送福等“经典古董”成了窗帘、桌布、室内装饰布的爆款产品……

  “现在苗绣和土家织锦已在我州遍地开花,我州花垣县苗绣产业年产值已突破亿元,苗绣产品远销日美德法澳等10多个国家;吉首市就有五分之一的返乡‘妈妈’和留守妇女在从事”苗绣“事业,人平年增收1万元以上,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扶贫工作。”罗亚阳对州传统工艺振兴信心倍增,“有国家文化部、教育部、省文化厅等部门鼎力支持,下一步我们将朝着把传统工艺与湘西美术、绘画、非遗等融入生活、对接市场的总路子,打造合作共赢范式,重点把湘西苗族银饰、木雕、纸扎、土陶、石雕等本土品牌打出去,全面振兴湘西传统工艺,使其成为广大贫困群众的‘致富宝’。”

.


湘ICP备05001329号 版权所有 [团结报社] 湘西网 Copyright 2008 xxnet.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湘西印象
   第03版:湘西故事
   第04版:湘西物产
让“妈妈”回家
央视《焦点访谈》
播出《十八洞村脱贫记》
《十八洞村脱贫记》
引发我州干群强烈反响
我国首部非遗动漫剧
《盘瓠与辛女传奇》将在湖南卫视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