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莉 周定方
张甫田,字仲山,生于1890年,泸溪县浦市镇人,卒于1971年,终年八十一岁。
张仲山擅长诗、书、画、棋等,集文人雅好于一身,闲时喜欢侍花弄草,清心淡泊;从教47载,桃李满天下。编撰《浦市志》、释译文言《泸溪续修县志》,为保存泸溪近百年的方志资料作出贡献,是湘西四大古镇之首浦市一名儒。
贫贱寒门出“神童”
张仲山自幼敏慧,博闻强记,读书过目不忘,才华超众。5岁即晓文识字,稍长便通览《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经典名著,在当地享有“神童”之美誉。张仲山幼时于浦市官立高等小学堂就读时,语文数学成绩居全校之冠,文章尤佳,常得先生圈点褒奖,赏赐银两。时堂长、清贡生陈大诰兼任其国文教师,对张仲山作文大加赞赏。一次,在他所作的《苏武还汉论》旁批语:“正是如此切题!文章如掌上螺纹,历历可数……奖钱二十文。”
张仲山小时家境困窘,父母早亡,依靠兄长养育成人,生计维艰,几欲辍学。先生陈大诰惜其才,多次登门极力劝阻,并慷慨解囊资助,方得以完成小学学业。张仲山家贫如洗,曾就读于辰州府立中学(设沅陵),数九寒冬,缸水冰结天气,仅有破鞋一双,脚趾敞露于外,“嗖嗖”寒风直入,足指肿胀疼痛钻心。布鞋虽破烂不堪,但他仍不舍丢弃,缝缀修补后掉头再穿,丝毫不在意,而学习愈加勤奋,成绩卓众,遥遥领先于同窗学子。逢先生因病不能授课,同班学友纷纷推举他登台顶替,精彩讲解博得“啧啧”赞许。
中学学业终了,张仲山即归乡,从教育人,时年22岁。
“张罗汉”绰号的由来
张仲山中等身材,肥头圆脸,脑袋青光,大腹便便;经年着青布长衫,千层底布鞋,气度儒雅不凡,性情亦如玉石光润温厚,和善可亲,笑脸常开,酷似憨态可掬的大肚弥勒佛,故学生给他取绰号“笑咪罗汉”,或称“张罗汉”。此称对他虽有失恭敬,却并无恶意,足见他与学生关系之融洽无间。
张仲山博学多才,为一通才,语、数、外、物理等多门课程样样精通,且口才一流。他教学风格严谨,吃透教材,对重点、难点烂熟于心;讲课言简意赅,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所以一节课的知识经他提纲挈领、由浅入深、形象生动的讲述后,学生恍然大悟,终生难忘。他教授语文时,依据汉字的形、音、义等特点,讲清容易混淆的字词,如他讲解“戍”字:乃一人执戈,有防守之意,故有“卫戍”一词;“戌”中是一横,表示夜深人静,门已上栓,以表时间,学生听后印象深刻,铭记在心。在进行写作教学时,他结合学生作文,对文章的立意、布局、措词等方面作出精辟分析。
张仲山批改作业字迹工整,一丝不苟。他有一个特点:批改数学练习也注重纠正错别字,批改作文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他对学生的批文中常可见这样的字句:“有逸兴,故有佳句;但言为心声,青年人不宜有颓废语。”激励学生积极上进,豁达乐观,驱除消极情绪。
他根据自己历年的教学笔记,自编《代数题解》、《几何题解》、《容易混淆的字词》等教案集,作为教材的补充。若是学生犯了缺点错误,他从不体罚或大声呵斥,而是循循善诱,启示自省,促其上进。张仲山在浦市群力中学任教时,发现有少数学生对老师极不尊敬,动辄刁难,乃至驱赶。为教育学生,他在上语文课时要学生比写“一”的同音字,看谁写得多。学生最多的只能写5个,而他在黑板上笔不停挥,一连写出三十多个“一”的同音字。他以此为例,教育学生学海无涯、虚心求学。自此学校再无刁难、驱赶教师的事情发生。
怒斥土匪徐汉章
张仲山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一介纯粹的文化人,他淡泊名利,不求功名,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品德光鉴照人。
1949年湘西“三二事变”,徐汉章盘踞浦市,胁迫当地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入伙。当徐汉章上门纠缠,以利益相引诱时,张仲山不紧不慢地说:“我生性不愿从政,只想为桑梓多培养些人才;假如我是追求高官厚禄之辈,早在辰州府立中学毕业后就飞黄腾达了。”徐汉章哪肯罢休?遂以恶语相威胁,张仲山一改平素温和可掬的笑态,脸面铁青,呵斥徐汉章:“我张某人决不助纣为虐、祸国殃民,休想我与你同流合污!”徐汉章见他态度坚决,恨之咬牙。无奈张仲山为浦市名士,不敢轻举妄动,只好悻悻作罢。
加入人民教师的行列
张仲山先后执教于浦市豫章小学、浦市二小、辰郡中学、群力中学、兴华中学,解放后,张仲山加入了人民教师的行列。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张仲山被选调至州民族中学任教,他利用教学课余之暇,潜心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写下了大量心得笔记,后经整理,收于他的文存中。有人建议他寄给出版社,他却谦逊地说:“这些东西大多是教学笔记,粗糙得很,尚需加工润色。”他古典文学造诣深厚,创作了大量的古体诗词,可惜多于“文革”中失散销毁,现仅有《浦市怀古》四首七言古诗存于《泸溪县志》、《泸溪续修县志》,虽数量有限,却可管窥其诗歌沉郁雄放、隽永抒情的风格。张仲山的书法气清骨峻,秀逸天成,曾被推举为州民中校服题字。由于他德才兼备,受到学生和同仁喜爱,多次荣获州民中优秀教师称号。
年老后,张仲山返浦市,在泸溪二中任教,但思想与时俱进。他曾为该校撰写了一副内容全新的对联:“学校向工农开门,看云山遍结红专果;理论与实践联系,让东风抚育万能人。”
撰译泸溪县地方志
张仲山除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培养数以千计的人才外,还在编撰、翻译泸溪县地方志,保留泸溪近百年方志资料方面功不可没。
1946年,张仲山受泸溪县县长倪渭卿所托,撰写《浦市志》。他在教学之余历经两个寒冬酷暑,潜心修志,于1948年完成《浦市志》初稿,部分章节刊载于《泸溪民报·武水余波》上,博得读者如潮好评。后因时局动乱,《浦市志》未及付梓,张仲山把原稿珍藏十余年。文革初,为防范造反派抄家,他将《浦市志》等珍贵手稿资料及线装典籍藏于棺木内,然仍未幸免于难,《浦市志》被造反派抄走、焚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泸溪建县始于唐,有志始于明。至民国,泸溪历史上先后修过4部县志,最晚一部为民国28年(1939年)由本县贡生吴永勋用文言编撰的《泸溪续修县志》,它不仅采录了前人旧志,而且修补了清乾隆至民国年间的史料,内容较为完备。因战乱,《续志》完稿后未能正式付梓刊行。
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第四任泸溪县县长王荣湘聘请张仲山将文辞古奥的《泸溪续修县志》翻译成白话文,并油印刊行,抢救性地向大众普及。张仲山年逾古稀,犹老骥伏枥,志犹未已,接受了县政府领导的重托,不顾年迈病痛之躯,赴泸溪老城历时数月完成《续志》翻译。文革之乱,文言《泸溪县续修志》及前几部旧志皆遗失,但幸得张仲山的《泸溪译志》存世,才保留了泸溪近百年的方志资料。
1971年2月,古镇一代名师张仲山病逝于浦市。当时正是“四人帮”践踏教育、摧残教师之时,一位穷毕生精力于教育事业的人民老教师,仅得25元的安葬费。没有花圈,没有哀乐,唯有在学生心目中立下的丰碑。
(注:作者之一张莉为张仲山先生之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