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版:边城百姓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9月4日 星期 [ 标题导航 ] [版面导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王宝喜:浦市手工“抹秤”人
  王宝喜正使用舞钻为秤杆打眼。
  斑驳的墙上挂着待售的杆秤。
  王宝喜抹秤所需的工具。
  还有几人会注意到王宝喜和他的抹秤?

  文/图   本报记者 石  健  通讯员 姚传孝   谭必杰   张静珊

  在当下机械复制的时代,工商业进入了批量生产的快速车道,手工作坊与手工制造渐行渐远,变得鲜有罕见。但在湘西四大名镇之一的泸溪县浦市镇,有一位老人却依旧坚持手工制作杆秤,承传着这门曾祖父流传下来的家族手艺。

  8月28日下午,初秋的阳光依旧烈艳,浦市镇太平街上安静闲散,沿石板街铺列开来的各色店铺诉说着小镇当年的闹热和辉煌。这条街上的69号店铺中,年逾花甲的王宝喜正在手工制秤,他是店铺的主人,亦是浦市镇上王氏“抹秤”家族的第三代子孙。

  手工制秤有一套完整而繁琐的工序,做秤杆是整个程序的第一步。王宝喜说秤杆要选择不易腐烂的木料,进行刨切后修整到适当的长度圆度,然后再用金属皮将两头包起,称为“包头尾”。这之后,还要进行按切口、装天平、试砝码、分标记、钉星花、抛光、上漆、安装等一系列工序。

  王宝喜说,每个工序有复杂有简单,不管怎样,都必须认真完成,不得有丝毫怠慢,因为稍有不慎,杆秤的计量准确度就会降低。

  王宝喜现在主要制作5公斤和15公斤的杆秤,这两种杆秤仅仅只卖18元和20元,就是制作150公斤的大杆秤,也只卖到60元钱。一杆秤做下来,得花上五、六个小时,一天下来,王宝喜有时做不到两杆秤。

  “现在靠抹秤是赚不到什么钱了,纯粹是自娱自乐,就是为了莫把祖上的手艺给丢了!”王宝喜祖籍邵东,其曾祖父抗战时为躲避战乱,带着全家老小迁至浦市定居,依靠“抹秤”讨生活。他自己虽然是县公路局退休的干部,生活无忧,但至今不舍得丢弃这门家传手艺,因为“祖上三代都靠这个生活,对抹秤有感情。”

  王宝喜制秤,不急不忙,不烦不躁,像是在做活计,又像是在休闲玩味。看王宝喜制秤,就会明白浦市人管手工制秤为“抹秤”的原因了———这“抹秤”既讲明了手工制秤需要的耐性,又表达了手工制秤的趣味,别有一番意味。

  王氏抹秤作坊曾给古镇上的人们留下了非常的记忆。年近知天命的姜再生是土生土长的浦市人,他还清楚记得幼年时太平街69号曾是镇上专门的杆秤作坊,那时这家铺子里除了抹秤,其他什么都不做;除了杆秤,其他什么都不卖。

  但此时此刻,王宝喜和他的杆秤们被庞大的货架挤到了店铺的一角,当年的杆秤作坊更像是一家杂货铺。“浦市镇上应该只有他一人在抹秤了……”热心民间文化和热爱写作的姜再生不无叹惜地说道。

.


湘ICP备05001329号 版权所有 [团结报社] 团结网 Copyright 2008 Tjwa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湘西新闻
   第A03版:湘西新闻
   第A04版:湘西新闻
   第A05版:湘西新闻
   第A06版:社会纵横
   第A07版:时事新闻
   第A08版:旅游周刊
   第B01版:经济视窗
   第B02版:教育导刊
   第B03版:文化醉乡
   第B04版:健康时尚
   第B05版:边城百姓
   第B06版:体育世界
   第B07版:一周闲情
   第B08版:乐天地
“我的医道
就是做数学题!”
王宝喜:浦市手工“抹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