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版:文化醉乡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3月22日 星期 [ 标题导航 ] [版面导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人生机缘与文化探寻的结晶
——— 简评范诚湘西系列散文

  陈集亮

  去年11月初的一天,身在常德的我接到一个来自长沙的电话,电话里响起一个浑厚的男中音:集亮吗?我范诚。我很是惊喜,虽然回到家乡常德已经20年,但在那一瞬间,我的记忆被摇回了在湘西的那些日子。

  作为同在湘西自治州工作过的老朋友,我们的确是久违了。更加令人惊喜的是,范诚说要找个周末到常德来。及至见面时的那个星期六,范诚给了我更大的惊喜,对于暌违多年的我而言,简直可以用惊愕来形容,范诚送了我两本他自己写的书———《本色凤凰》和《崀山走笔》。不久,他又从长沙给我快递了他的《阅读湘西》和《崀山乡土》。

  说实话,在我的记忆中,我知道范诚是大学中文系的才子,但只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见过他在《团结报》工作时的一些新闻报道,后来他调进湖南电视台湘西记者站后,便极少见到他的文字,那时并不知道他有文学创作的雅兴。这次接二连三地收到他的几本大部头,我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恍惚,更多的是在心头生出敬意来。坊间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很多人被这把杀猪刀杀掉了锐气和坚韧,空自被杀白了头。而范诚只是被岁月“杀”掉了头发,在文化探寻和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却越走越坚实。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大器晚成”吧。

  通览范诚的四部著作,我很同意一些评论家总称为“湘西系列散文”的说法。无论是范诚的家乡邵阳,我的家乡常德,还是我们一起共同为之献出了青春时代的湘西自治州,从地理经度的概念上来说,都是大湘西的范畴。

  生长于邵阳新宁县的范诚,在湘西自治州工作时间长达27年的范诚,虽然在2012年调到了湖南电视台总部,却在近两三年里接连出了四部和湘西有关的散文集,且一部比一部厚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让我这个在当年就喜欢舞文弄墨的老朋友惊讶不已也惭愧不已!生长于新宁的才子才女肯定不少,但以20多万字的《崀山走笔》和39万字的《崀山乡土》表达故土情怀的是范诚;湘西自治州本土的舞文弄墨者兵多将广,在湘西自治州工作生活过的有文字基础的外地过客也多如过江之鲫,而写出《本色凤凰》与《阅读湘西》两本厚重之作的还是范诚。这是个值得人们玩味和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创作心理学的饶有兴味的案例。

  以我的揣测,范诚之所以在离开湘西自治州后频频出和湘西有关的书,应该是那种浓厚的湘西情结自然发酵的结果,是一种长期积累之后的自然迸发,这是一种人生机缘的馈赠,这是一种“厚积薄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湘西自治州和大西北一样,是一个对热血青年很有感召力的地方。理想主义的驱使,使得很多热血青年大学生舍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范诚和我,都是这个大集体中的分子。青年时代的单纯,和湘西自治州落后的物质生活与丰厚的文化土壤一旦碰撞在一起结合在一起,文学的种子在经意不经意中被播撒在心中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更何况湘西自治州那帮爱好文学的男男女女,有着一般的地方很难有的文人相亲的氛围,我们很快就和当地那些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文学男女厮混在一起,很多还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应该是范诚日后潜心创作湘西系列散文最重要的触发点之一。或者我可以说,如果没有在湘西自治州的工作经历,范诚是否会如此专注地投入到湘西系列散文的创作,我们可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当然,人生机缘还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没有自觉的文化探寻意识,没有一种文化传承的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如此规模的湘西系列散文次第绽放,也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对收藏了自己的青年时代与壮年时代的第二故乡有着深厚感情的文化人,范诚无可回避地接过了历史抛来的“绣球”,不声不响地做起了文化的“拾荒者”和整理者。也许当年我们没心没肺地一起喝酒打牌钻桌子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开始了他的准备。创作有时候就是这样,从一个小小的点开始,慢慢地就有了线与面,人生的画卷就这样打开了,人生的格局也就因此全新地展开。

  回到范诚湘西系列散文的文本本身,我个人认为是越写越好,越探越深。《本色凤凰》作为范诚湘西系列散文的第一本书,多少有些简略,背景资料的挖掘还不够,作者本人的情感还结合得不够,文学性还不是很强。《崀山走笔》相对前者而言就有血有肉得多。到了《阅读湘西》,就有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味道了。而到了《崀山乡土》,更加丰厚,更加细腻,也更加可读了。这么一路走来,范诚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文化探寻的意识更加坚定,文学表达手段也更加多样。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作为一名散文作家,范诚起步虽晚,却以大步流星的步履,逐步实现了超越,业已进入散文创作先头部队的行列。

  范诚的散文文字朴实,是一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朴实。在范诚的文章中,很少有大段大段的排比,也没有那些新奇古怪的比喻,更多的是平静如水的叙述,间或有简单的白描,他笔下的山水、民俗物件、家乡人物有些粗粝而十分本色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从何而来向何而去脉络清晰。而在这朴实的后面,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博闻强记,作者踏破芒鞋追根溯源的辛劳与执着。

  范诚的散文情感真挚动人。无论是描写湘西的风景人文,还是描绘崀山的民风民俗及家乡人物,作者都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作者的性情。长得高大威猛如一悍匪的范诚,常年如一的光头和络腮胡给人一种骇人的表象,实际上话不多,说话的语气也很平和,为人仗义,内心世界更是丰富。读他的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父母长辈的孝顺、对兄弟姊妹的关爱、对朋友的真诚、对老师的尊敬、对乡邻的亲近等等。比如他写母亲,写母亲的坛子菜,写母亲对乡邻和亲戚的友善,那些已经远去的细节生动地活在他的笔下,堂堂七尺男儿如此心灵细腻,看得人有时直想流泪。

  范诚的散文注重真实。那些进入历史的民俗物件,那些家乡的历史人物,那些遗存的古代村落,范诚都会尽量找到历史依据,不做非非之想。比如江南农村上世纪70年代碾米用的“檑子”,仅仅为这个字怎么写就先后请教了多位家乡的中学老师和大学教授。而诸如陈毅的原籍在新宁、邓亚萍的家族谱系这些名人逸闻,莫不是翻遍典籍咨询专家,体现了十分严谨的写作态度,我以为,这正是很多当代作家缺少的坐冷板凳的苦功夫。

.


湘ICP备05001329号 版权所有 [团结报社] 湘西网 Copyright 2008 Tjwa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两会特刊
   第A03版:两会特刊
   第A04版:两会特刊
   第A05版:湘西新闻
   第A06版:湘西新闻
   第A07版:教育导刊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B01版:时事新闻
   第B02版:经济视窗
   第B03版:边城百姓
   第B04版:健康时尚
   第B05版:体育世界
   第B06版:文化醉乡
   第B07版:一周闲情
   第B08版:特别报道
人生机缘与文化探寻的结晶
客从云中来
雷锋,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