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帅 田 甜
凤凰县山江镇凉灯村,2013年8月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一个风景绮丽、民风淳朴的原生态苗族传统村落,全村有157户、825人。村中特色古民居保存完好,古遗迹较多,巷道交错灵活,同时,是研究苗族武术、医术文化的瑰宝,被称为藏在凤凰苗岭深处的“世外桃源”。
古树铺绒,绝壁嶙峋,山涛冲天,奔驰在八公山峡谷中的疾风拨开阵阵松浪,将深藏于幽谷中的“世外桃源”凉灯村展露在游人面前。这个位于凤凰县山江镇西南边的苗族聚居古村落,四面环山,峰壑交错,一条蜿蜒在公婆山山腰的盘山公路,将它的五个自然寨上凉灯、下凉灯、消水龙、雀儿前寨、雀儿后寨串联在一起,鸟瞰五寨,好似被披着绿袍的山峦母亲拥入怀抱的五个孩子。
凉灯村各寨海拔均在600米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在这个“天然氧吧”中,不仅可以享受新鲜凉爽的山林气息,还能看见顺着山势起伏而层层铺开的梯田,仿佛置身于一张徐徐舒展中的画卷。“画卷”里,青禾娇翠,古树蔽日,飞燕掠水,池鱼翻腾,劳作完的老人扛着锄头,摘下草帽扇凉,望见扑在黄狗身上睡着的小孩,慈祥地笑了起来,那田坎边的游人,便用相机拍下了这怡人的画面。
村中民居依山而建、扇形分布,多筑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黑瓦红木黄墙是其外观特点。村民传承传统筑房技艺,以青石码起院落外墙墙基,用泥土制黄砖,垒砌在青石基上,再把粘稠的泥浆涂抹于外墙,成型后的墙壁,厚实坚固、风雨不侵、防火防潮。院子内,村民用精湛的技艺料理椿木,做出柱、枋、梁、檩、壁板等材料,以穿斗式木结构构筑双坡屋顶,成型后的屋内凉爽、稳固、实用,且成本低,体现了当地群众就地取材的智慧和卓越的手艺。除此而外,村中还保存有若干明清时期的苗家吊脚楼,村中交错的青石板路犹如乐谱中的线条,一栋栋传统民居是谱中跳动的音符,飘香300年的吊脚楼,则是其中最动人心弦的升华符号,为人们带来属于峡谷苗寨的音韵美。
在欣赏凉灯村“凝固的音乐”时,可能会被洪亮的“喝——哈——”打断思绪,循声而来,会看见一块百来平方米的石板坪场,坪场四周用笸箩晒着血藤、山蚂蟥、红花等中草药,在草药飘香的坪场中间,一位师傅带着五六个十来岁的青少年在练武,踏桩、马步、冲拳、撩拳,脚踩“品”字、行走“之”字,每做一个动作就激起一阵响彻山涧的音爆——他们在练习苗家武术“四门拳”,一种刚劲沉稳的实战类武术。
简单的招式反复练,远胜若干个招式只练一遍。凤凰县县级苗武传承人龙平海介绍,在民国时期,凉灯村村民为抵抗山间土匪的侵袭,曾全员学习“四门拳”。除“四门拳”外,还有“四门棍法”,均以桩功为主,招式朴实无华,且脱胎自对日常劳作动作的改造,如下劈、上撩等,普适性很强,只要反复练习基本功、持续进行体能训练,就能在搏击中取得以刚胜强、以逸待劳的效果。不久,山土匪把凉灯村拉入“劫掠黑名单”,再也不敢骚扰这里了。
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凉灯村,历史建筑群、武术、医术文化保护、传承得十分完好,造成这般的原因中,其中一点是山峦母亲的“溺爱”——将村落深藏于峡谷密林中,交通十分不便利,村民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没有外界的“打搅”,从而专注于传承。
其实,凉灯村原名“粮登村”,取意五谷丰登,但由于村民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且坡多田少,生活条件比较差,村外人一语双关地调侃粮登村为凉灯村——汉字取意“像熄火了的灯一样,前途无亮”,苗语取意“老鹰都懒得落脚的地方”。但淳朴的凉灯村人从容地接受了这个叫法,与此同时,也自力更生,利用保水保肥性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地种植稻谷、红薯、苞谷,有耕地面积846.3亩,并以烟叶为经济作物,有烟田200亩,进一步增加了村民收入。
在八公山的幽谷秘境里,从容自若、坚强不屈的凉灯村村民在这里生生不息。如果你想了解苗武的搏击极限,感受古建筑的厚重气息,临摹奇山峻岭的恢宏磅礴,探究原生态苗寨的异域风情,不妨来凉灯村看个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