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越强,汉子们越兴奋。让钢火来得更猛烈些吧!
摄影家们在拍摄打年粑。
摄影家们拍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西钢火烧龙习俗。
龙堂是对传统文化的敬重。
龙拜年,希望新年风调雨顺。
火龙随着锣钵铿锵节奏在火光中翻滚。
钢火烧龙现场被游客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气氛热烈欢腾,不少游客也冲进“火雨”中,与“龙”共舞。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田华 团结报见习记者 黄新媛 实习生 伍思琪
湘西人不仅舞龙,还边舞边烧。
每年正月,吉首、凤凰等地都要举行盛大的“钢火烧龙”民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中场面最为壮观、最为震撼的,要数吉首市马颈坳镇。
1
2月22日,甲辰龙年正月十三,傍晚,气温骤降至冰点,吉首市马颈坳镇,一年一度的“冰与火”之歌如约而至。
这一夜,大地被薄冰覆盖;这一夜,钢火闪耀夜空;这一夜,湘西人强悍的本性和无畏的力量被唤醒,冒着严寒,向着夜空,发出“要花儿”“要花儿”的怒吼,震荡原野。
来自长沙的30多名摄影家与十里八乡的村民一起,紧随烧龙队伍,从马颈坳镇政府到东方红广场,再到新湾村部,一路走一路拍。
“震撼,令人血脉贲张。”
“拍过很多民俗活动,但没见过如此拥有力量感的。”
“没有技巧,全是快门,卡都要装不下了。”
“带了4块电池都没够用。”
……
2月23日下午,吉首市马颈坳镇喜鹊营,摄影家们围坐在炭火边,回味前一晚的盛况。
一位摄影家打开相机,展示拍摄成果:在高速连拍的镜头下,赤膊的精壮汉子挥舞龙头,一次次冲向喷涌而出的钢火。在火的燃烧中,力的碰撞中,狂野之气,狂放之势,刚毅之形,雄健之魂,狂飙席卷,似要溢出屏幕。
2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勇猛无畏、强大无比,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
在龙年,寻找最刚健威武的龙,寻找最独特的民俗,是摄影家们此行的目的。
在湘西,正月里钢火烧龙,连续300多年,用钢火淬炼的方式,表达着纯粹而原始的力量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与摄影家的目的完美契合,于是有了这次拍摄之旅。
“腊月开始扎龙,提前两天做花儿,正月十三开始烧龙,随后走村串寨拜年,正月十五送龙下海。”吉首市马颈坳镇人张孝铭是摄影家们的“联络员”,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钢火烧龙传承人和创新实践者,他说,“一个完整的钢火烧龙团队分为扎龙、制火药、祭祀、乐队、舞龙5个小组,人数可达数十人。烧龙前七八天开始扎龙头,前两天开始制作钢火。烧龙当天,大家聚在一起,举行祭祀仪式,请神龙降临后,烧龙才能正式开始。”
钢火烧龙主要流传于吉首市马颈坳镇、河溪镇、乾州古城,凤凰县阿拉镇、新场镇、禾库镇,泸溪县浦市镇等地,各地烧龙又有所不同。
“近些年,有的地方改用焰火,吉首市马颈坳镇的钢火烧龙最为传统,还在坚持使用钢火。”吉首市马颈坳镇新湾村村民、远近闻名的扎龙师傅张清龙也被邀请到喜鹊营,给摄影家们展示扎龙技巧和过程。他说,这几年来镇上看烧龙的人越来越多,请镇里烧龙团队出去表演的人也越来越多,找他买龙、请他扎龙的人也越来越多,他凭着扎龙手艺,一年也能挣不少钱。
钢火烧龙并非一直红火,早些年,留在镇里的年轻人少,钢火烧龙也不如往年红火。好在通讯技术缩短了距离,钢火烧龙以其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将湘西这个形式独特、场面壮观的民俗活动,展示在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舞台。与此同时,张孝铭等人为了钢火烧龙,不畏艰辛,不惧繁琐,梳理钢火烧龙的历史,寻找传承人,拍摄视频资料、宣传画册——为原本即将没落的传统习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终于,2018年,马颈坳钢火烧龙被列为湘西州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被列入第五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从此,为钢火烧龙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
3
2月23日晚6时许,喜鹊营钢火烧龙传习所里锣鼓齐鸣,红袍法师焚香祭祀完毕,为摄影师“定制”的钢火烧龙活动正式开始。
钢火师点燃钢火,高举空中,二十来名汉子赤膊上阵,舞着长龙,全然不顾火星飞溅在身上,似只有在钢火下“潇洒走一回”,才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男人”。
有了前一天的拍摄经验,摄影师们选好角度,在漫天的钢火和血性十足的号子声中,按下快门,定格这个激情澎湃的夜晚。
摄影师背后的房子里贴满了钢火烧龙的海报——这里有钢火烧龙的发展历程、传承人的简介以及诸多名人大家对钢火烧龙的评价。
沈从文曾描述钢火烧龙:“不仅要力气,还得要勇敢,为表英勇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勇往直前、不屈不挠,是湘西的精神;狂野彪悍、血性阳刚,是湘西汉子的性情。
若是回想沈从文的描述,站在烧龙的现场,回眸湘西历史,首先想起应是血色湘西,应是彭翼南、彭荩臣率领土兵在东南抗倭立下的“第一战功”,应是筸军血战嘉善、凤凰家家户户门前挂白幡的英勇悲壮。
回到现在,应是从十八洞出发,全州人民上下聚力战贫困、一心求发展的脱贫攻坚战;应是喜鹊营历经衰败,又凭借乡村旅游,让烧龙的钢火再次照亮山村的坚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往事随风,但当钢火燃起,“要花儿”“要花儿”的号子响起,湘西人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精神就永存。
4
从摄影家们落地湘西,“联络员”张孝铭就没得片刻休息。他说:“独木不成林,一人不为众。文旅需要融合发展,非遗需要抱团取暖。”
在他的策划和安排下,2月20日上午,摄影家团队乘坐高铁到达吉首;20日下午,在吉首市乾州古城拍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画;21日,在中国传统村落、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拍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鼓舞、苗族蜡染;22日上午,在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吉首市矮寨镇中黄村拍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绣;22日下午,吉首市马颈坳镇拍摄钢火烧龙;23日上午,吉首市马颈坳镇团结村苗疆边墙遗址喜鹊营,拍摄钢火烧龙全过程……
“以前大家的拍摄多以凤凰为中心,没想到湘西其他地方还有这么丰富的民俗资源。”摄影家陈志平说,他从2013年开始在湘西拍摄,主题从拍摄贫困山区到时代新貌,现在又开始拍摄湘西传统民俗,湘西基础设施、环境更好了,群众的精神面貌变化最大,更幸福,也更自信了。对于此次拍摄之旅,他更是赞不绝口:“错峰出行,按需定制,既能感受民俗,又能拍摄大片,收获满满。”
与市场融合发展,是张孝铭从事钢火烧龙传承保护之初就确定的路线。他说:“非遗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赚不到钱。让传承人们赚得到钱,龙才能越烧越旺。”
“以前烧龙靠‘化缘’。”张孝铭说,“现在靠市场,不仅不用‘化缘’,烧龙的人还有钱拿。”
近些年,在以张孝铭为核心的钢火烧龙传承者们的努力下,钢火烧龙不仅受邀在吉首、保靖、永顺、凤凰、长沙、浏阳等地多次表演,还多次参加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栏目,在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等多个栏目展出,被拍摄成宣传片在中央外国语频道、新华社、学习强国等平台展示。
“为钢火烧龙,曾经也垫了不少钱,现在基本收支平衡了。”说到这里,张孝铭松了一大口气。如今,他不仅经常接受邀请,为其他乡镇提供技术指导,还组织马颈坳烧龙团队为景区、大型活动提供表演服务。此外,他还在努力思考和探索,如何让非遗传承人获得更稳定的收入。
此次为摄影家团队提供联络服务,就是张孝铭的探索之一。他说:“未来,要将烧龙和旅游融合起来,以烧龙为中心,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起,尝试开发定制式、组合式文旅服务与产品,立体全面展示湘西好山好水好民俗,让非遗项目变成非遗产品,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本组图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 谨 胡承鼎 通讯员 谢朝贵 郑梦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