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巴火丨最好的风景在边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叶梅玉作品《边城之边》读后感

巴火

叶梅玉是我在毛泽东文学院中青年作家班学习时的同学。认识她后,我有时在想,她是不是因为看了《边城》,错把自己当成了翠翠,把花垣城里的那个他当成了傩送,所以才从繁华如岳阳的热闹之地远嫁到了偏远如茶峒的冷寂之地。她或许真是把自己当成了翠翠,所以这么多年来才能在花垣城里安然地享受着小小的幸福,也才有了我今天读到的《边城之边》。

叶梅玉的文字很《边城》。边城之边的山水,久而久之,把她滋养成了一个翠翠般隽永,清新,又有些山野之味的女人。其文字与文风,在读她的《在茶峒》这篇文章时,有很明确的感受。散文笔法,文字里涌现出的人物,如我,如老人,桨伯,等等,甚至于文中的狗,都活脱脱地跃然纸上。你在读时,恍惚之间,自己来到了茶峒,眼见那巷陌,码头,还有那拉拉渡,一样一样,极真切极质感,又有如梦境一般来到你的眼前。在这样一个地方,不由得让人感慨,最好的风景还是在边上,在这样一个边缘之地,人活着该是多惬意呀!尤其是当今这个高速公路和飞机场将人的距离肆意拉近的时代,那种慢节奏,为一种生活方式坚韧不拔,一辈子都如此,就更难能可贵了。在以前我有些不能理解,无法想象叶梅玉在那样一个偏远地方是怎么待着的?抑或爱情的力量可以化解无穷?可如今读着她的《边城之边》,才豁然理解,并因此艳羡。她比我早看穿了三十年,在一个极隽永极惬意的地方,把自己活成了一首诗。

叶梅玉的文字是随意的,但又是精致而精确的。宛如一支碳素笔,在一张白纸上轻轻画着,各种人物的线条,各种山水的嵯峨,如《边城》一般倾于纸上。但一篇篇读下去,又有水墨画的大写意大空灵。看了她的《边城之边》后,由此知道她是一个极擅长状物写人的高手。如她《在茶峒》里的一段文字:“岸边浅滩上,有圆的,方的,水晶一样的石子。河里有小鱼和小虾,清晰地在水草中游弋,嬉戏,人走近,就倏地一下无影无踪。岸边,几棵老柳树虬枝盘曲,树皮皴裂,静静地屹立于河边,仿佛是这条河忠诚的守护者。”

如此的文字可以让我们非常明确地感知到叶梅玉写作时的情态。观察之细,体味之深,这样说都过于浅白。只能说她已深深融入其中,分不清彼此。能达成这种写作情态的人,能把一地一物写得如此具象又极其生动,宛如3D写意,也只有真正爱上这块土地的人才能写出来。如只是走马观花,或是一番激情难耐,又怎么能有这般文字呢?点滴都是情感,字字都是书画。能有这般书写的,也只有那源于内心的热爱,并真正把自己融入其中者。读着读着,便觉自己也正在茶峒的小巷里,看那老奶奶满脸皱纹,头发灰白,拿着一把蒲扇,安静地坐在屋门口。或是在白河边,看到许多的翠翠在河边浣衣,用棒槌锤打着衣服。这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又是一种难以拾取的生活过往,叶梅玉有幸把自己活在了其中。而我,或我们,只能凭空向往,或是匆忙经过。所以,她有《在茶峒》,我们只能有《茶峒攻略》。

作为一本集子,《边城之边》里不但有《在茶峒》的散文之深邃,也有《大路从门前过》的小说之宽广。叶梅玉已将散文的写作手法与小说的立物立人融熔一体。这两种文风的不同被她无蔓无枝地融入一个文本里,贯注其中,一下有了散文的幽深之美,一下又有了小说的宏大之象。在文艺创作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下,各种艺术体裁的融合,贯通,或所谓跨界创作,早已不是什么奇事。把诗歌的技巧用到散文中,把散文创作的技法用到小说中,这也是当下写作者的一个较为时尚的选择。叶梅玉以其自身的融入,让自己从一个岳阳女子成为湘西的翠翠,带着她本身就有的才思敏捷和多愁善感,自然而然地便为我们渲染出了一幅幅湘西风情,让我们《在茶峒》看《大路从门前过》,听《祖宗山的呼唤》,《沿河而上》,去《山那边》,《夜入扪岱》。当然,她的文字不只是这些,我们还可以过一个《湘西的端午》,去《赶秋》,《月上中秋》时分去《边边场》,体味那《湘西年味》,听《悠悠苗歌》。《远去的叫卖声》里还有《儿时食味》,《打糍粑》那样的《风味小吃》,那可是我们的《甜蜜时光》,是我们《舌尖上的幸福时光》……

这本散文集子里,把湘西的神秘,奇特,深远,从人情世故,点滴生活到无处不在的湘西神韵,向我们作了一个5D的呈现。触手可及,质感分明,不但满足了像我这种一直对湘西怀有向往之情的人的想象之需,也于那些对湘西几乎毫无认知,只生活于大城市的新新人类,有着强烈的启迪。这一切让他们知道,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只是上海的高楼,北京的故宫,深圳的繁华。世事万象,皆有可贵之处。我们的生命不只是有行走,更要有停留。不只有一派繁荣,也要有日落而作、日落而息的安然自处。

湘西,因其地理的偏远、自然的特殊,使它有幸保留了自己的专属元素。然而,时代的变迁,就像一把梳子梳过了苍茫大地,无论你是黑土地,还是黄土地,抑或是喀斯特地貌,都要被时代的梳子梳出深深浅浅的沟坎。同样,湘西那充满坚韧和倔强的土地,一样在被时代梳理,各种改变就在不经意间,习以为常的,正在变得难以企及。正如《大路从门前过》里写的那样:

乡场远着呢,最远的有十几二十公里,赶场人回来,哪能没有一个地方歇脚呢?口渴了,哪能没有一碗茶呢?乡场上还会有许许多多的故事,笑话,家长里短,怎么能没有一个地方交流呢?不知从哪时开始,他家成了赶场人歇脚的地方。赶场回来的人们有人口渴了,有人走累了,有人纯粹是憋了一肚子笑话没地方说了,把背篓,箩筐,马架往路边一扔,走上坎来,叫一声,东家,讨碗茶喝。就进来了,像进了自己家一样。

像这样诗意又极具乡情的生活,正在慢慢消失。时代的巨变,谁也挡不住,谁也扯不住。这改变必然也要影响乡亲们过往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情感表达。有些改变是不着痕迹的,有些改变是突然发生的。如果说老人是被迫在改变的话,那许多的湘西青年,如《祖宗山的呼唤》里的龙秀姣,从少年时代就外出打工,先是广东,后是江浙,但最后她还是回到了家乡。但已经见识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又如何让她再安得下那份驿动的心?贫穷,是促使她必须改变的原始动力。为自己,为家乡,为贫穷了数辈子的乡亲们,她也必须改变。以其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从自己种茶叶开始,到带动八户乡亲一同种茶叶,再到办茶叶加工厂,硬生生为我们打出了湘西所特有的黄金茶品牌。美好的湘西,因为有了太多的龙秀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是她或他的努力,让我们更多的人了解了湘西,认识了湘西:湘西不只是有奇异的风情,美丽的风景,更有独特的产出,幸福的生活。

《边城之边》视角奇特,状写细腻,文字隽永,文风清新。这些,都是叶梅玉的功力使然。在AI写作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们真的文人只有靠情感和心灵去留住读者。叶梅玉以她一直以来的真诚和朴实,老老实实地写着她的文字。这些文字不但向我们描绘出一个美丽的湘西,一个令人神往的异质世界,更因为她文字本身的张力,将我们深深地吸引其中。借助她的《边城之边》,让我真真切切,也成了一个湘西人。这里,我唯有向她表达感谢!感谢她以此文字,让我实现了心底的夙愿。


作者:巴火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