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吴国恩丨一位岳阳女子的文学乡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吴国恩

叶梅玉的散文集《边城之边》出版,嘱我写序。忐忑之余,欣然命笔。

二十三年前初秋的一个晚上,花垣县一群青年作者来我寓居在县民委三楼的宿舍“拜访”,男男女女,一共有七八个人,叶梅玉就是其中一位。大家谈文学,谈人生,谈理想,气氛热烈。梅玉很沉默,只是静静地听大家高谈阔论,偶尔说几句话,却是难懂的岳阳口音,夹杂在一片大西南官话甚至是苗语中,显得很是独特。那天晚饭似乎是在我家吃的,男同胞都喝了一点酒。据说,我还用极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诵了自己新写的小说《寻找诗人夏天》,这是后来他们说的,我则全然忘了。

从那以后,我们一群文学爱好者的交往和聚会多了起来。朋友们经常来我家玩,来了就自己动手,煮饭炒菜,喝酒讲谈,不亦乐乎。文艺青年间的交往纯粹真诚,那种快乐是真实的,值得留恋。

梅玉一开始上手的时候,是写小说。后来慢慢地往散文和儿童文学发展。她的作品,很大一部分,我是第一读者,她每写毕一个作品,总要发给我,请我“指教”。我也不客气,写得好写得丑,总是直言相告,有时甚至在作品上划拉起来。那种交流是十分真诚的,但这种都要我提出意见和建议。梅玉是真诚的,我提的看法,她总能虚心接受,如果有自己的看法,也能直言不讳,坚持自己。

梅玉是岳阳女子,嫁到湘西。岳阳与湘西虽同属一个省,但地域差别巨大,她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她又是孤傲的,有一种拒绝融入世俗的气质,交往面很小,除了上班,基本上都是闭门读书。这种足不出户的生活状况对写小说很不利。后来她改行从事散文和儿童文学的创作,我很赞成,而且这确实也很顺利。一个内心敏感的女子,写散文当是水到渠成。这些年来,她开始突破自己,写作了大量散文和儿童文学作品,在全国各地的报刊频频发表,多次获奖,证明了她的实力。

还记得十多年前,梅玉第一个儿童小说在一家省级刊物公开发表后,拿到了一百八十元的稿费。那时,这算是一个大数目。她开心得打我电话,请我一家去她家吃晚饭。那个儿童小说我是读过的,也是提过意见的,但拿起样刊重读,感觉又不一样。

二O一三年,我从影视公司出来单干后,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梅玉成为我团队中一个重要的写作者,我们一起创作了《一剑横空》《最后的战士》《穿过硝烟的女人》等一系列电视剧本。因为她是团队里唯一的女士,我让她负责情感剧部分的写作,她完成得很好。

梅玉是真心热爱文学的,这种热爱不掺杂任何功利。有一次,她说:“我就是热爱写作,我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写作让我不再孤单。”我听了非常感动,我也是真心热爱文学的人,几十年来孜孜以求,屡经失败却乐在其中。梅玉又是一个单纯的人,甚至有些傲岸不群,她不屑于阿谀奉承,拒绝被世俗改变。国企改制后,她因为文笔好被某行政事业单位聘用,业绩不俗。但因为与文学创作的衷心相悖,她选择了辞职。我很佩服,老实说,对于世俗世界,我做不到如此决绝。

梅玉的这本散文集,大部分作品我都阅读过,在初稿形成的时候,以及在发表以后。梅玉写湘西,写贵州,写边城,写苗族,这一切都迥异于她少女时代的生活,但她都写出了地道的韵味,写出了真情,也写出了新意。也许正因为她不是湘西人,始终与湘西大地有一点距离吧,她笔下的湘西、边城、苗族男女,都是沉静的,恍如水中的倒影,既真切又虚幻。它不仅是一本散文集,也是一本关于边城,关于苗族,关于腊尔山地区的文学投影。与土生土长的湘西作家笔下的湘西相比,这本书除了其文学贡献之外,更多了一份外地女子寄托的乡愁!


作者:吴国恩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