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孙云合 通讯员 李书鹏 杨帆
人间四月,春水盈野,绿满山川。行走在泸溪县武水湿地公园的小径上,碧波荡漾的江面上黑天鹅悠然自得、优雅地游弋。黑翅鸢时而低空翱翔,时而高空盘旋,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泸溪县以林长制工作为总抓手,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生态提质、生态治理和生态惠民工作,实现了从林业大县向生态强县跨越,为县域经济注入了“绿色发展新动力”。
扩绿增量,打造城乡新美景
该县坚持把造林绿化作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合理优化国土绿化格局,科学推进长江防护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做到“见缝插绿、应绿尽绿”。
2020年以来,该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16万亩,实施封山育林4.1万亩,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森林抚育工程0.52万亩。2023年以来,通过引领全民广泛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志愿植树达4万余株,累计完成退耕还林总面积24万余亩,全县森林防护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此基础上,该县潜心打造绿化精品,把生态美景建在群众身边。先后实施了“五彩森林”生态廊道建设,靓丽城镇示范村建设,全力打造沅水岸线水杉林带长廊、刘家滩樱花观赏区和“十里画壁”红枫林体验区,进一步提升了“沅水明珠・画里泸溪”森林景观品质。
尤其是通过实施“五彩森林”建设工作,将“氧吧之城”白沙新城与“小南京”浦市古镇沿线自然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了集生态保护与生活休闲于一体的五彩开敞空间网络,塑造良好乡村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实现“山水风光神奇、人与自然和谐”的大画园。
护绿增质,筑牢生态大屏障
为构筑坚实的生态保护屏障,该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和“一长四员”网格化管护体系,划分林草资源管护网格1279个,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建立了“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涉林执法、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公益诉讼等方面的“检察前哨”作用,实现了“山有人管、树有人栽、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与此同时,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规范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禁止毁林违法行为,全面加强采伐管理、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前全县公益林、天然林保护面积总量达108.3万亩。 2022年获“中国天然氧吧”之名,享“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之誉。
近年来,该县还大力开展“一湖四水”全流域生态修复工作,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湿试点、沅江水岸复绿、湿地公园洲滩造林生态修复工程,再造沅水“山青、林茂、水绿、景美”的秀美江景,成功创建了泸溪天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沅水省级风景名胜区、武水国家湿地公园。县域内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动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拥有了“武水国家湿地公园”“天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天然绿肺”。
目前,全县林地总面积116421公顷,森林覆盖率58.27%,森林蓄积量达476.3万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达70%。“绿色总量”加速提升,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三项林业生态建设指标稳步增长。
兴绿增效,拓宽林农致富路
林业产业是山区林农收入的重要来源。该县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化资源禀赋为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林业主导产业,提升林业富民能力,2023年实现林业总产值3.6亿元,同比增长10.8%。
做大做强油茶产业。泸溪县是全国油茶产业建设重点县,现有油茶经营总面积8万亩。近年来,该县突出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油茶产业建设,构建了“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紧密联结机制,推动油茶规模化种植、园区化经营,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46家,油茶加工企业7家,成功注册“湘国富”和“三合天”两个油茶商标,建起高标准油茶产业示范园5个,有力带动了林农增收创收。
特色发展林下经济。泸溪县是黄柏、吴茱萸、黄精、迷迭香、青蒿、玉竹、金银花、金樱子等中药材最适宜生长区,仅药用植物分布达100余种。近年来,该县立足资源优势,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打造培育,涌现出了一批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企业和示范基地。全县现有黄柏、吴茱萸种植面积12000余亩,产值6000万元,带动周边760户农户就业。浦市镇青草村是首个规模化发展油桐产业的先行村,村支部书记唐泽伍介绍:“我们不仅要扩大种植面积,同时还要结合油桐花期观光赏花活动发展生态旅游,让油桐产业成为村集体经济的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共‘桐’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