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关洁丨虬枝紫烟写文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紫藤入画来 向燕霞 摄

关洁

人间四月,花美人醉,姹紫嫣红看遍。春一来,人就乱了,在城里,在乡下,到处是开疯的花和赏花的人们。

每年清明节前后,吉大师院的紫藤花都会如约而至,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潕溪书院的紫藤何人栽种?“潕溪书院的紫藤历时久远。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镇溪所里人、出仕浙江回家守孝的徐光翥(字凤翔),邀集当地乡绅,重建潕溪书院。他在院内外遍种丹桂,还专门从杭州购回名贵花木栽种,其中包括稀有紫藤两株,白月季、绿萼、白梅各一株。紫藤栽种在庭院中,位于学署左侧、鳌鱼池右侧。如今,已有120余年历史的紫藤和现存的13株丹桂不仅成为潕溪书院的生态标识,更是成为历史文化标识。”这是石群勇院长在《正是紫藤花开时》一文中的记叙,也让我知道了书院紫藤花的不凡来历。

书院的紫藤分为两处,一处在潕溪书院内,一处在书院墙外的文昌阁旁,距离不过十余米,各具姿态却又相互交映。这些紫藤,虬枝盘绕,如同历史的脉络,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故事紧紧串联。

紫藤花既具骨感之姿,又有柔美之韵。看啊,其藤如虬,绞劲有力;其势如瀑,奔流磅礴;其色如染,深浅相宜;其花累累,开合有度。书院内的紫藤在鳌鱼池旁的花坛里,灰褐色的大根粗藤缠绕着,如笔健雄奇的书法,姿态横生,交织着拧成一股力量,斜着向上攀援,花高越墙,藤攀枝走,紫色的花串与墙头的老砖青瓦及手绘二方纹样相映成趣,是古雅之中的清新,是苍老中的生机,不由让人肃然起敬。花坛老藤旁立一青石,其上镌刻黄永玉先生题写的“藤翁”苍劲有力,更显其不凡的资历,在无声地述说着悠久的历史:潕溪书院源于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苗族大儒吴鹤在此开设蒙馆,这也是湘西教育的发祥和开端,历经世代变迁,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时光荏苒,紫藤依旧,而书院里的学子却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他们或许早已离开这片土地,但他们的足迹和故事却永远留在了这里。一枝枝紫藤高高地垂吊下来,藤迁蔓绕,花影婆娑,投在红砖老墙上,悠悠晃晃地如同书写着新的篇章。

书院外文昌阁旁的那一架紫藤是后来分插的,被几个大水泥柱支成了一个紫藤花架,年年枝叶蓬勃、花串累累,比起书院内的藤翁,它更让人能近距离地观赏亲近。遥望如瀑布垂挂,近看如蝶舞蜂飞,令人心醉神迷。每年花开时都会吸引老师、学生来此写生、观赏。甚至市民们也着汉服盛装前来拍照打卡,呼朋引伴,流连忘返。

我有时会静静地坐在花架下的长椅上,一颗心被柔软地触动、包裹,或发呆、或遐想,蓊蓊郁郁的花垂下来,藤蔓缠绕、花气袭人,朵朵花儿如同翩翩起飞的蝴蝶,那紫色由浅入深仿佛要滴落下来。一架花帘隔成了一个紫色梦境,我闭上眼睛,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这花的梦境之中,感受着每一朵花的呼吸,每一片叶子的低语。岁月长河,灿若烟霞,梦中,仿佛看到先贤前辈们在此讲学、扫盲、集会、培训,他们走来了,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点燃了文明的薪火。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筑起了一座座通往文明世界的桥梁。他们的足迹遍布山林河谷,最终他们又隐入岁月深处,一辈又一辈,如这紫藤岁岁盛开,代代不绝。恍惚间,仿佛又看到那些曾经在这里学习过的学子们,他们或沉思或讨论,或欢笑或泪目。他们的身影与紫藤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有花朵轻轻掉下来,弹在书本上、衣裙上、地面上,半天功夫地上就铺了薄薄一层,天地染紫,让人且喜且惜。紫藤的花落了,还保持展翅凌飞的姿态,正是繁花可亲,落英不悲。我坐到花坎上,手抚落花,一袭紫色衣裙,亦如周庄之梦蝶。庄子曾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起舞于花间。醒来后,他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是庄周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庄周。这样的哲学思考,似乎在紫藤花下得到了最为贴切的诠释。我置身于这如梦似幻的花架之下,一时忘了哪是花哪是蝶哪是我,我已融入到这一片紫色里。在紫藤花下,我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我知道,我的生命将在这片紫色中绽放出最为绚烂的光彩。

紫藤花的花语是“对美好时光的珍惜。”百年紫藤,已经成了吉大师院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张书香的名片,一支书写文脉的健笔。

花开时,有画家以紫藤为主题的画展在书院紫藤王下举办,画花相映,花香墨香。

花开时,有教授吟诗“五百年间莫比伦,好风凭送渡迷津,世间传唱红歌曲,天外飞来紫美人。涵养诗书约丹桂,展开桃李共青春,音韵赚得弦歌甚,日月光华岁岁新。”

花开时,学子们在此晨读早练,书声琅琅。


作者:关洁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