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县市
幸福像花儿一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茶园茶路交相辉映。 胡孝东 摄

吴宜芝 杨庆

湘西保靖,茶的海洋。

暮春的山色稍显清瘦,太阳从东方升起,霞光万丈,穿过淋淋湿雾,如泻如瀑。朝晖下,保靖黄金茶绿色王国城门大开,鼓乐高奏。绿色音符翻坡越岭,波涛汹涌,一路升调,直指音域最高端。

如此苍茫磅礴,让人为之深深震撼。

从高处往下看,印象或许更为舒朗清晰——这一片片茶海,由近及远,横冲直撞,蜿蜒排列,直指蓝天。这一片片茶海,不就是一只只绿色的展翅翱翔的雄鹰吗?

全县15.5万亩,10多万人因茶致富。磨出多少老茧,蒸发了多少汗水,损坏了多少锄头,期待了多少个日升月落。承载了多少抱怨与绝望,收获了多少荣耀与悲伤,蕴涵了多少坚韧与抗争,体验了多少寂寞与快乐,诠释了多少荒谬与智慧,激荡了多少灵魂与激情……

茶史

一片茶叶,如何称以“黄金”二字?

保靖黄金茶在历史上的第一次亮相,伴随着一个温情的苗家传说。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明朝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农历四月,湖广贵都御史陆杰,自保靖宣慰使司(今迁陵镇)取道往镇溪(今吉首市)巡视兵防。途经保靖辖区的鲁旗(今保靖县葫芦镇)深山沟壑密林中,一行百余人,多染瘴气,艰难行至冷寨河苗寨(今保靖县吕洞山镇黄金村)已不能行走。

当地苗族阿婆采摘自家门前的百年老茶树叶沏汤赠与这些文武官员服用,饮后半个时辰,瘴气立愈。陆杰欣喜万分,当即赐予阿婆黄金一锭,还特将此茶进贡朝廷。保靖黄金茶因此而得名,便有了“一两黄金一两茶”的美誉。

陆羽在《茶经》中记录了《坤元录》说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

后人仔细考证,无射山应为吕洞山。

吕洞山位于保靖县吕洞山镇,翻过山峦,撩拨云雾,成片古茶园遍布于此。吕洞山在武陵山脉众多山峰中最负盛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着天然的茶乡秘境,形成一条仙气缭绕的“黄金茶谷”,保靖黄金茶便产自于此。

《保靖县志》里也浓墨重彩道:在清嘉庆年间保靖黄金茶被钦定为贡茶。吕洞山镇黄金村茶叶种植、制作历史长达500多年。

黄金村,保靖黄金茶的核心产区、发源地。茶农也说不清村里种植茶的历史,他们只知道“爷爷的爷爷那辈就是茶农”。

黄金村的先辈每年春天采茶、制茶,然后走上几十公里的山路,到吉首沿街叫卖。但“黄金寨出好茶”的好口碑并没有改变价格低的窘境。

茶叶价格便宜,即使是上百年的古茶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遭到嫌弃。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开垦耕地,一大批古茶树被砍伐,屋前屋后的老茶树,也往往因为茶树太高,不方便采摘而被砍掉。

提起被自己亲手砍掉的老茶树,茶农往往痛心疾首,扶额叹息。毕竟,如今数百年老树的茶叶卖到数百元一克,价格堪比黄金。村中那棵418年树龄的茶树王,还是因为主人觉得可以扯绳子挂衣服,侥幸被保存下来。

“当时大家都没有料到保靖黄金茶会是宝贝疙瘩,当时在黄金村散落的‘摇钱树’,不少被砍伐掉了。”几十年过去,黄金村老支书向发友脸上已布满沟壑。他摇摇头说:“当时,交通闭塞,喝的人少,销路迟迟打不开。”

无奈,村民只能继续盯着“六分田”。

就那“六分田”,挨着司马河层层叠叠,出了名的砂质土壤,抢着种水稻,收成不行。换!种生姜,卖不出去。辣椒总可以吧?还是一个白忙乎。

更有民谣这样唱:“黄金村,一亩三分地,种啥啥不行;好路没一条,穷得叮当响。”

丰收时,勉强填饱肚子;歉收了,得靠国家发救济粮。

到底该哭,还是该笑?也许,“六分田”知道,也许,贫苦的日子知道。

耐心守望的黄金村人愿望真诚且朴素:“不信命,与天斗,横竖要过上好日子!”

保靖黄金茶汤色清亮,口感鲜爽,太不一般,喝过的人难忘这口醇香!交通逐渐改善后,开始有人循香问茶,踏进黄金村,保靖黄金茶的神秘面纱开始揭开。

黄金村的土,种粮不行,种茶,竟有这个能耐!

正为如何改善百姓生活而发愁的向发友,冒出一个念头:黄金村何不因地制宜,适地种茶?

茶苗怎么提高成活率?资金从哪里来?谁来种?谁来进行技术指导?市场怎么解决?一张赶考卷,密密麻麻全是问答题。

黄金村要在一片“叶子”上打起精神,黄金村人得行动起来!

村民听了,心里没底:“田里找饭吃,山里找钱用,还行得通,靠卖茶叶过生活,不靠谱吧!”

还有一个说法:保靖黄金茶挺娇气,难伺候!种茶还有“三高”:种植成本高、技术要求高、茶籽育苗失败率高。

桩桩件件,黄金村人在心里盖了戳、认了证:这是“富贵病”,老百姓消受不起。

“一两黄金一两茶”,当真只能是一场未开始就破碎的梦?

茶士

1982年,春暖花开中,一个瘦弱的身影出现在保靖。

刚从湖南农学院茶学专业毕业的张湘生与保靖县白云山茶场两名技术员,受邀去黄金村给村民们上茶叶技术课。

高峻幽深的山中鸟声不绝。这条路漫阻且长,迂回曲折,几近迷途的他们站在高处放眼望:群山连绵隆起,迷茫生长。路在哪儿呢?前望不见,后望不见;左望不见,右望不见。

路在哪儿呢?路被大山淹没了。

一座古老苗寨,一个地球上的微点,仿佛是重重大山中的最后一处庇护地,它最孤独,也最自由。

与其说黄金村在山里,倒不如说山在黄金村里!

千里迢迢,百转千回,到了村里后,向发友端来一杯新茶请他们品尝。

张湘生双手在衣服上擦了擦,迎过玻璃杯,轻轻举起,看了看汤色,闻了闻,轻尝了一口,笑意漾了出来,“栗香型,难得的好茶!”

空闲时间,张湘生对黄金村附近的老茶树进行了考察。她发现:老茶树零星分布在海拔256米至343米山野或房前屋后。生长在岩缝或砂质土壤的老茶树,树高、干粗、叶茂,生命力极强,是源自远古的演变群体。

冲泡老树茶叶,她反复观看、品尝:汤色青绿舒目,香气独特,入口鲜爽,回味悠长。优于自己在大学攻读茶学专业时见过、尝过的任何国内外名茶。

“保靖黄金茶,古老、珍稀、独特,品质超群!是保靖的骄傲,是湘西的骄傲!”茶学专业毕业的她暗下决心:“要挖掘,要扩种,让保靖黄金茶不被埋没、后继有树!要让保靖黄金茶走出保靖、走出湘西、走向全国!”

1990年,保靖县农业局技术干部重新组合,张湘生毅然离开效益很好的果树组,到农业组进行保靖黄金茶叶扦插试验。

试验田,就在黄金村。

一行人来到黄金村,村民很高兴。但一说到种保靖黄金茶,大家心里又泄了气。

不要以为种茶那么简单。不就挖个坑,种茶苗吗?其实种活一棵茶苗不比养活一个孩子简单。

种茶是技术活,种得活是关键。

黄金村人难道没想过扩大种植吗?奈何种子少,几棵大树产籽不到半斤。这种子还有一种香气,播种入土又遭老鼠吃了,咬破了,搬走了。发芽成苗少之又少。

“要用扦插的办法发展保靖黄金茶。”

“籽籽都栽不活,还栽得活桠桠?”

“守着黄金树过穷日子,这怎么行?”

“我们搞了几十年都没成功,这次也不会成功的,何必那么辛苦。”

“这个珍贵的茶种不能就这么被淘汰!保靖黄金茶树的繁殖问题不解决,保靖茶叶产业就没有自己的天地。”

……

不都是英雄。大多数人悄悄从这场激烈的讨论中溜走了,留下来的村民也只是听听热闹。最后,老支书向发友同意在自家的责任地里分给张湘生两分地,进行扦插试验。

总算有块落脚地,张湘生和同伴们插下了第一批保靖黄金茶试验苗。

3天过去了,没见动静;一个星期过去了,扦插苗穗尖漆黑,胚芽枯萎。张湘生蹲下,用手刨开泥土,把扦插苗拿出来看了看,已经腐烂。

扦插失败了。

她想不通,到底为什么?

她还要实验,不能放弃,绝对不能!

1992年,张湘生从黄金村采了20枝保靖黄金茶插穗,要在自己家里进行扦插试验。她在父亲的偏坡菜地里面扦插了18株,还从菜地里带回些黑土,剩下两株就插在阳台的花钵里。

那段时间,记录扦插苗每天的变化,成为她心尖尖上的大事。结果,菜地里18株苗全部死了,唯独阳台花钵里的两株苗活了下来。经过对两组茶苗扦插进行分析对比,张湘生很快找到门道。

“是保靖黄金茶苗对扦插土壤的不同要求,必须无新土扦插!”她仿佛推开了一扇大门。

成活的两株茶苗,破解了保靖黄金茶无性繁殖的瓶颈。张湘生仿佛看见一片叶子的“黄金梦”正在沐光萌芽,一片叶子正在散发无限能量。

又经过多年努力,异地扦插实验、母本所在地扦插实验、品种选优实验等像大山般的难题被一座座移开。

2005年,代号2003高品质绿茶品种——“保靖黄金茶1号”“保靖黄金茶2号”被省茶叶部门认定,顺利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评审,并将其品种参加省级区试种。保靖黄金茶无性繁殖——无性扦插育苗技术得到普及,扦插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每亩出圃茶苗由8万株提高到10万株。

茶事

“无性扦插育苗”技术成功研发后,一石激起千层浪,黄金村人发展保靖黄金茶产业的信心足了、心也活了。

1994年春,张湘生来到黄金村进行保靖黄金茶扦插试验,取穗扦插3.2亩,成功育苗50万株。不巧,夏天涨大水,扦插茶苗遭到洪水冲洗,仅出土15万株。黄金村人把这些苗全要了,栽在后山坡上。

由农作物转为经济作物是脱贫致富的重要一步,但要迈出这一步,技术坎过了,不少村民心坎儿还是难过。

穷怕了,饿怕了,饱和饥都得看老天爷脸色,老百姓胳膊能拧得过老天的大腿?

一个艳阳午后,老支书向发友把村民代表召集起来开会,他们要共谋黄金村发展大计!

“种玉米、种水稻,虽然不能挣大钱,但是饿不死,划算。”

“黄土黄,黄如金。祖祖辈辈守着黄土,就要想法儿掏出金来。还有更划算的,种不种?”

“种金子吗?”

“金子还得炼,咱这宝贝疙瘩,摘下来就变黄金!”

“啥哩?”

“保靖黄金茶!”

村民闷住了。向发友继续说:“保靖黄金茶卖价高,供不应求。黄金村的土地,种粮食收成低,种保靖黄金茶能耐大。保靖黄金茶树,摇钱树,哪里种来哪里富。”

……

手舞足蹈,越说劲越足。话如保靖黄金茶,话糙理不糙。细细一品,挺有味道。大手一拍,统一思想。

听筒般挂在电线上的丝瓜泄露了秘密,山风当锣鼓,后山坡上的保靖黄金茶扯着脑袋叫好。一只喜鹊飞起来,家家户户报信去了。佳佳佳!

保靖黄金茶从山岭到田间,再以黄金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村镇,一时间激起种植保靖黄金茶的热潮。向发友说:“茶苗是抢手货,好比一只‘金鸡’,把它抱回来,种下去就会下‘金蛋’。在黄金村有熟人,才能抢到保靖黄金茶苗!”

那时候,村民在田间地头种的是保靖黄金茶,见面炫耀的是保靖黄金茶,夜深人静时,锅子里炒制的还是保靖黄金茶。

其他村听到风声,也想发展保靖黄金茶产业,奈何山高路远,没有苗只能急得直跺脚。

找准了发展路子的黄金村人,想着应该做点什么。到处都在忙着脱贫攻坚,黄金村是可以搭把手的。

向发友征求村班子成员的意见。他临时召集班子成员到村部,把捐苗的想法说了又说。“行”“没问题”“同意”“好事情”……大家都投了赞成票。

没有苗,那就送苗;没有大路,那就走山路、毛路。一个木板车,摆满精心挑选的茶枝、茶苗,身强体壮的在前面拉,瘦弱一点的就在后面推,沿着泥泞的毛山路,一步步往前走。为什么不辞辛苦,选择送苗?现任黄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石英超有个比喻,“贫穷就像一座大山,想要移走,必须互相搭把手。”

黄金村人真把这些茶苗当远嫁的“闺女”看待。他们把邻村的“婆家人”请上门,说说这些茶苗的习性,茶苗间距多少合适,施肥、除草要注意哪些问题……他们还组建“帮扶技术团”,到邻村茶园“走亲戚”,看看“闺女”的生活环境如何。

茶苗由一而百千万,“飞入寻常百姓家”,还需要强力推一把。

保靖县委、县政府加一把“热火”,把保靖黄金茶作为保靖县农业支柱产业来抓,加大保靖黄金茶扦插育苗培训、示范和推广,为种植保靖黄金茶的茶农统一采购苗木,免费发放茶叶专用肥,对茶农购苗、购肥实行奖补政策。

2003年,保靖黄金茶面积发展到2个乡镇16个村4500亩。湖南保靖黄金茶有限公司和保靖黄金茶产业发展协会成立,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经营模式。保靖黄金茶茶叶实现了机械加工,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2004年,保靖县委、县政府修建了黄金村连接外界跨度22米、宽5米的石拱桥,并解决水、电、路等实际问题,为发展保靖黄金茶打下坚实基础。2008年,黄金村138户人家已种保靖黄金茶2000多亩,茶叶年收入1000万元,户平7万多元。

茶市

茶叶多了是好事也是难事,难就难在市场。

茶叶种了,两年的培育期坚持了,开采炒制了,欢欢喜喜拿去市场销售,结果傻眼了。窘迫心酸的滋味,大山不懂,脚下的土地不懂,茶农懂,黄金村党总支副书记石金贵更懂。

“当时黄金村里只有3家像样的茶叶加工厂,每到茶季,茶农便纷纷将自家鲜叶拖去卖,一户两户很乐意,十户二十户还能负担,几十户,甚至邻近村的茶农都走路来卖鲜叶,结果可想而知。”石金贵说,没有品质、品牌、工艺、市场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保靖黄金茶的发展很快陷入瓶颈。

“就像盲人摸大象,腿是长的,鼻子是圆的。”他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失落的茶农中,就有石金贵的母亲。

茶叶加工厂收不完鲜叶,那好,自己熬夜炒制,走几小时山路到吉首市马颈坳镇卖茶,结果收获微微。

收摊了,母亲背着沉重的“负担”沿着司马河往回走。不用低头看,她知道脚下的保靖黄金茶树,拥挤着、推搡着、欢呼着。

此刻,她的脚下,似是“无丈深渊”。

母亲急了,索性将辛苦炒制的干茶倒在司马河里,拿起电话拨给远在外面打拼的石金贵哭诉。

国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忠正的故事似乎如出一辙。

“十几年前,村里没有茶叶加工厂,老人们采鲜叶只敢采到中午,下午要走路去阿着卖鲜叶。”石忠正说,那些年,他在吉首干个体生意,父亲与他通话说得最多的就是,“产业成了负担。”

吕洞山镇茶岭村人不多,却一把撒向了深山重锁的天地之中,于是很多地方见山不见人,任雀噪和蝉鸣填满空空山谷。

2008年,一群留守妇女自谋出路,发展保靖黄金茶产业。从10亩到几百亩上千亩,从村干部单打独斗到“红色娘子军”,从看热闹到举村加入大种保靖黄金茶、开辟黄金致富路的热潮当中。

她们想用一片茶叶唤醒大地,换来田野披绿,更有年年丰裕。

“茶岭村保靖黄金茶产业大规模发展后,产量不断增加,但我们没有加工厂,供过于求,很多村民失去了发展茶业的信心。”回忆往昔,村党总支书记龙秀姣眼眶泛红。“红色娘子军”肩挑手提,走路去吕洞山镇夯沙村或傍海(现黄金村傍海组)卖鲜叶。

还没卖完,天色和粉尘便交织着黑下去,似不经意,却又十分遒劲。在轻微的黑色中,手电筒的灯光像把利刃,把山谷的整体劈裂开来。卖得脱的人,肯定是整支队伍里最活跃的;但卖不掉的占大多数,只能默默举着手电筒走在队伍后方。

“机遇”从不是大路货,而是从石头缝里抠出来的!“不认命”是“保靖故事”里最浓墨重彩的扉页,是推动“保靖故事”向深处开掘的关键词。

保靖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点燃了茶农的希望,令保靖黄金茶产业“死灰复燃”。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从那时候起,保靖县把保靖黄金茶列为全县支柱产业,连续9年出台县委1号文件,举全县之力从品牌推广、技术支撑、人才培育、基础设施完善等全方位的大力支持。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保靖全面深化“三茶统筹”发展思路,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文章,致力打造保靖黄金茶公共品牌。

茶村也自谋出路。

村干部带头注册合作社、茶叶加工厂,在县里的支持下,带着保靖黄金茶走出山门,参加茶叶博览会、推介会,提高保靖黄金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引进培管、采摘、加工等技术,大力培训茶农。

干部带头、乡亲互帮、科技指导、政策扶持,一套严密“组合拳”,茶产业蓬勃起来。在利好政策的吸引下,不少人回乡拓荒种植、奔走市场、开办茶厂,为一片叶子的“黄金梦”注入新能量。

柴烟升起,那叫炊烟;炊烟袅袅,那叫乡愁。外出打拼的年轻人回来了,带回了新思路、新发展、新理念;道路四通八达了,茶商、游客走进来,大学生走出去;钱包丰盈了,种茶种出了“小轿车”“小洋房”“百万富翁”;茶旅融合探索了,民宿、餐馆、旅游步道蓬勃生长,一片叶子带动茶农二次创收……

在历届保靖县委、县政府和广大茶企茶商茶农团结一心、艰苦创业、扎实奋斗下,保靖黄金茶产业已经成为保靖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品牌享誉三湘,入列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单,获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保靖县还在全国首开先河启动保靖黄金茶种质基因库建设。

在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保靖黄金茶品牌价值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百强榜,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农业主导品种,以综合评比第一入选湖南首届农作物十大优异种资源。保靖县先后荣获“全国绿茶重点产区”、全国2023年度茶业高质量发展县域、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称号。

茶叶这东西,最要紧的是富民。

2022年10月15日,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新华社发表文章《喜迎二十大丨团结奋进向未来——各地群众致信预祝党的二十大圆满成功》,文中提到了阳朝乡米溪村村民张少金的来信。

张少金在信中说,米溪村地处大山中,过去非常贫困,村民们在专家指导下,通过种植保靖黄金茶,一举摘掉贫困帽子,自己一年销售茶叶的收入超过100万元,他说自己打心眼儿里感谢党中央!

茶农张少金给党中央写信报喜,是保靖千千万万因茶开启新生活的茶农的生动缩影。如今,全县茶园总体面积稳定在15.5万亩,全年干茶产量1480.7吨,综合产值23.16亿元,茶叶税收263万元,带动10多万人增收致富。十年来,保靖黄金茶种植面积、综合产值、茶农增收分别增长10倍、21倍、16倍,保靖的崇山峻岭间一派风生水起,保靖黄金茶之香悠悠飘荡,村庄美了,村民笑了。

不止在保靖县,保靖黄金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走出了保靖、走出了湘西、走向了全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恍惚间,有歌声飞上茶尖儿。茶农挎着茶篓扬着野生笑脸在茶海里歌唱,像无垠宇宙里的璀璨星光。

不远处,栋栋茶厂里机器轰鸣作响,山里的古树、岩石、茶园成了景点,旅游车、茶商车沿着崭新茶路涌进来,保靖黄金茶又从茶路走出大山。

此刻,人的意志、人的勇气、人的热情、人的命运倾注在大地之上。绿浪滚滚,茶田蜿蜒,保靖大地之上的这抹绿意分外耀眼。

一种强烈的感觉像波浪般鼓涌于胸。

那是幸福!

幸福像花儿一样!

作者:吴宜芝 杨庆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