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刘红春丨寻找生命的意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读刘年散文集《不要怕》

作 者:刘年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刘红春

拿到刘年的散文集《不要怕》的时候,我并不着急看,而是放在办公室里,想等到下班的时候慢慢打开,看上几页,第二天下班后又接着看。每看一段文字,就会被书中的内容打动,并停下来细细品味。这就是刘年,他总能用最简洁朴实的文字讲述最触动人心的故事。

刘年的生活态度与世人不一样,他的快乐在行走中,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他说:“行游天下可以让行尸走肉的日子恢复生机,让文字发出腥膻和激素的气息,让诗歌像野兽一样咬人。”这番话让我觉醒,也把我从迷茫的庸常生活中解救出来。原来生活不仅生机勃勃,还丰富多彩。

刘年在人群中沉默,却喜欢与万物对话、与自然相处。他认为,“大自然如寺庙或者教堂,给人教诲,给人安宁和信心,大自然自有大美和深爱,能让人感到安慰、愉悦。”他是智者,洞察世间所有的秘密,活得通透,他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自始至终拥有一颗孩童般纯洁透明的心灵。比起每天与俗世纠缠,生活一地鸡毛的人们,他是多么畅快和自由。

在刘年看来,写作就是在没有意义的生活里寻找意义。他的生命中,写作第一位,妻子第二,第三是希望世界和平。写作让他与常人不再一样,他会在某个寻常的凌晨三点钟,做出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留下字条给妻子,背上四十多斤的土黄色背包出门。一套保暖衣服、十五包盐、一盒巧克力、五个笔记本、二十支铅笔,转几趟车,再步行二十多公里,来到荒无人烟的群山怀抱里。

没有手机,也没带药品,他在深山里足足生活了五年。其间,遭遇过很多危险,生过病,误食蘑菇中毒,但他没有退缩,也不曾觉得害怕。直到食盐快吃完,笔记本、铅笔用完,才回到他离开的村庄。五年独居的山野生活,让他变得面目全非,但是内心却幸福充实。

当读到一个孤零零的女牧民,在一只狗的陪伴下独自面对三千二百八十七平方公里群山时,我之前自以为是的孤独原来那么不值一提。当刘年用摩托车载着妻子以九十七迈时速在康定去九龙县的国道上行驶的时候,妻子唱起了“不要怕,无论严寒或酷暑,无论伤痛或苦难,不要怕,不要怕……”忽然之间,我竟也觉得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让人觉得害怕。读《不要怕》可以对抗来自现实生活的种种焦虑,让人的内心坚韧强大,从而平静坦然、豁然开朗。

很欣赏刘年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他帮助我们认清这个世界,也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行走和写作可以让生命世界更加丰富多彩,让每一天都有意义。为什么生活在俗世里的人容易寂寞,容易感到无聊无趣?因为生活已经非常便捷,不需要为一日三餐而发愁,于是拥有闲暇的时间多了,时间一多,思虑就多。刘年在深山中生存,每天都要做很多事。要找吃的、要建房子、要挖陷阱、要种药材,要把捕捉到的猎物的皮毛剥下来,做成被子或者衣服,要把抓到的鱼晒干等等。

他把自己搭建的房子取名为“念屋”,于是就有了山琴山、想湖、悲溪、喜树……偶尔空闲,他会去看花、看风景、听鸟叫、数大雁,有时候还会坐禅,“在雨里坐,在花下坐”,有时候坐到像一棵树,两个黄鹂鸟居然在他肩膀上歇息。“自己越安静,世界就越透明。”

一年四季,他主要的写作时间在冬季。在山林间的一切所见、所感、所思、所悟都是他的写作素材。五年时间,没用手机、没有电源,最原始的生活用具也能解决。竹筒做的容器里装了蓝莓酒、野干菜、野蜂蜜和当茶喝的蒲公英。门前种了小柴胡、黄芪、三七、白芍……做了木椅、木凳,用野猪皮做了衣服、被单、靴子,还用野猪的獠牙做了项链。

五年间,刘年看到过飞机五次从天空中飞过,见到一个人,短暂的对视后,那人仓皇逃走。

不知道这五年间,头发长了怎么剪?五年里有没有过想回家的念头?总之,他在群山中生活了五年,下山的时候,把没吃完的鸟蛋放回鸟窝,等他回到家乡的时候,家乡已经不再是他离开时的样子。

住过亭子、树下、草坪、溪边,刘年有过流浪汉一样的经历,因此,他与常人不同。他流浪的脚步后面是一串串让人惊醒的诗句。他又与流浪汉不同。他说,诗是人间的药,可以治愈一切,包括悲伤和病痛。

不知不觉中三百多页的书快看完了,忽然间萌生出深深的失落,不知道看完《不要怕》之后,又能有哪一本书能够抚慰无聊焦灼的心灵呢?

喜欢刘年的诗歌,喜欢他的文字,喜欢他如雷霆般让人震撼的声音。多么庆幸啊,我们能够拥有刘年,拥有刘年的诗歌和散文,通过他独一无二的诗歌和散文与他一起挑战生活的平庸无聊。于是,原本没有意义的生命从此便有了意义。


作者:刘红春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