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成立20周年暨办学67周年
工艺美术品设计
数控专业
服装设计专业
工业机器人专业
旅游专业
教育学院
党委书记谢绍猛、院长翁波陪同省文旅厅领导调研
文/ 向昌斌 刘湘蓉 图/ 覃朗宇
20年前的今天,是湘西州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2004年5月2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建立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批复》(湘政函〔2004〕107号),正式批准由湘西州农业学校和吉首经济贸易学校(原湘西州商业学校)合并组建成立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3届领导班子的团结带领下,在一代代职院人的接续奋斗下,湘西职院在一片荒地上崛起,在风雨兼程中壮大,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华丽跃升,成为闪耀在武陵山区的一颗璀璨的职教明珠。
二十年筚路蓝缕,艰苦奋斗
建校伊始,创业维艰。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1957年成立的湘西州农业合作干部学校,2004—2005年是学院的初创奠基阶段。刚刚从2所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的学院,还分散在2个老校区办学,师资薄弱、条件简陋,学生规模仅2000余人,高职学生占比不足30%,特别是高校建设的很多工作都要从零开始。面对艰巨任务,湘西职院人没有被困难吓倒,第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师生员工发扬“拓荒牛”精神,筹资金、建机构、组队伍、定制度、抓教学……短短两年时间内,一所设有7个教学系、2个教学部、13个专业的新建高职院校支起了四梁八柱、实现了正常运转,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合资源,发展壮大。2006—2010年是学院的扩容壮大阶段。为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改变我州职业院校小散乱弱、无序竞争的局面,实现集团化建设、集约化投资、集群化发展,州委、州政府科学决策,先后将其他6所州本级中职学校并入湘西职院。2006年,湘西民族水利电力工业学校并入,同年学院在湘西高新区双河地界启动新校区建设;2009年学院实现整体搬迁;2010年8月州技工学校并入,同年12月,由湘西州民族财会学校、州机电工程学校、州民族交通职业中专学校、州粮食职工中专学校合并组建的湘西经济贸易学校整体并入,保留湘西经济贸易学校牌子,增设交通工程系。至此,湘西职院完成了对州本级8所中专学校的资源整合,专业达到30个,办学规模达到8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近1000亩,校舍面积达到24万平方米,获得了“全国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示范基地”“全国开展科技扶贫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的称号。
开创新篇,成就卓著。2011年后,学院发展进入提质加速阶段。学院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各项发展驶入快车道。校园占地面积扩展到1100亩,校舍面积达33万余平方米,学生规模近15000人。机构改革形成8+2教学院(部)。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双高”建设行动,牵头成立了湘西现代职教集团,着力打造湘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地,相继建成“全国青年创业实践基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校”“湖南省楚怡示范性职教集团”“湖南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湖南省楚怡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单位”“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等。
二十年探索实践,改革创新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学院党委认真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制定实施“十一五”至“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狠抓基础能力和内涵建设,推动了学院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成效。坚持“五育”并举,推进“大思政”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党建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民族文化、职业工匠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育人体系,创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学校+社会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搭建道德讲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堂、非遗大课堂、青马班、“溶江新声”论坛等育人平台,打造以“同心向党、同心育人、同心发展”为主要内涵的“同心”文化育人品牌,组织开展“楚怡”读书行动、“奋斗青春号”大思政课、“四季同行·雷锋家乡学雷锋”、“光影铸魂”电影微党课、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思政教育活动并获省级奖励20多项,文化育人、资助育人、课程育人、心理育人入选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坚持育人为本,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提升。持续推进专业建设,生态农业技术、旅游管理专业群立项湖南省楚怡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立项湖南省楚怡优质中职专业群建设单位B档,立项武陵山片区特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文旅湘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省部级实践基地4个,建成国家级示范专业点2个,骨干专业3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13个,国控专业1个。近三年,专业建设取得省级以上标志成果290项,其中国家级26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有46个稳定的校外产学研基地,与20多家企业开展了“冠名班”“订单班”培养,与北京快手、广东嘉腾等企业合作建成一批“校中厂”“厂中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举办“武陵味道”“指尖上的湘西”等大型赛事,近3年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励6项、省级奖励 100余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有力促进了“就业一人、稳定一户”。创新实施农技特岗生招录培养工作,总结了乡镇基层人才培养工作的“湘西经验”。
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建设迈上新水平。坚持党管人才、引育并举,持续实施“研究生工程”“教授工程”“高层次人才工程”,不断优化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教师岗位培训制度,构建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引领教师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现有专任教师544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171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8%,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1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1个,近5年教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2项,立项国、省、州科研课题295项,参加省级以上教学能力及各项竞赛获奖100余项。
坚持依法治校,治理体系建设彰显新活力。认真落实“一法一条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规范党委、行政议事决策程序,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财务、基建管理,建立健全党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等责任制,抓好《章程》贯彻落实,建立法治工作机制,完善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制度,制定党建、教育、教学、科研、人事等管理制度100多项,形成了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内部管理体系。突出目标和质量导向,推进各项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建设,加大奖罚激励,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
坚持担当作为,服务区域发展作出新贡献。大力开展社会培训工作,每年开展“农民大学生”“非遗+扶贫”、现代农业技术等培训5000多人次,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乡土实用人才。科技服务工作卓有成效,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开展猕猴桃溃疡病防治、罗汉果规范化引种栽培、西瓜新品种选育等科技攻关取得重要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州科技进步奖2项;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队伍,深入产业园区、企业、农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为我州猕猴桃、茶叶、黄牛、黑猪等产业发展,以及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十年精神赓续,薪火传承
赓续湘西职院精神。在67年的办学历程、20年的建院历程中,学院铸就了“崇德尚技、求真务实”的校训,形成了“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湘西职院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湘西职院人心怀梦想、担当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歌谣,其根脉不变、历久弥新,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传承教书育人事业。在67年的办学历程、20年的建院历程中,广大教职员工牢记教书育人初心使命,发扬甘为人梯、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坚守理想信念、涵养师德素养,站好三尺讲台、深耕一片沃土,用奉献、奋斗、担当诠释师者本色,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描绘了桃李芬芳、下自成蹊的美好图景。
站在新的起点上,湘西职院将进一步坚守职教报国初心,践行立德树人使 命,助力教育强州建设,向着建设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现代化新职院目标奋勇前进,不断铸就学院发展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