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方君才丨苗画之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苗画作品《凤戏牡丹》。

梁德颂正在为苗画勾边。

尚未绘制完成的苗画,其斑斓色彩已绚丽夺目。

苗画文创作品书签。

苗鼓结合苗画,更凸显苗族文化的精髓。

文/ 方君才 图/ 石流

翻开湘西这本大书,遥遥望去,云雾缭绕的“苗祖圣山”吕洞山,好像一颗智慧的头颅,安放在北纬28°东经109°的交合点上,守望人们躬耕四季的岁稔年丰……

苗族有语言无文字,传承苗族历史文化载体除了苗族服饰、苗族蜡染、苗族锉花、苗绣、苗歌、苗族民居之外,还有一种古老的画种叫做湘西苗画。它发源于远古时期祭祀神像、蜡旗,脱胎于苗族刺绣,又称湘西苗族绣稿绘画,主要分布在保靖县水田河镇、葫芦镇和吕洞山镇一带。湘西苗画是在传统单色绣花样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画种,记录苗族人民的生活起居、文化以及图腾的种种,在历史孤烟中,它以别样的风情,滋养着苗族这本神奇的无字天书。

苗族刺绣最早采用剪纸为绣样,清朝末期,保靖苗绣花样稿师傅王正义开始使用白色粉浆直接在深色布料作画,替代古老的“锉本”剪纸,以供绣女夤夜青灯、按图索骥,使之更为精准、直观。20世纪70年代,王氏及后人秧氏相继离世,保靖县水田河镇白合村苗族艺人梁求瑞继承绘制苗画技艺,他另辟蹊径,改锉苗绣花样稿为苗画花样稿,湘西苗画技艺终得光大和传承,涌现出梁德颂、梁永福、谭永平、石元秀、龙秀芝、梁金翠、龙标蓉、龙桥英、余秀英、彭海欧、杨美仕等一批国家、省、州、县级苗画传承人。

很多人喜欢苗画,喜欢它流畅的线条,还有虚实相间的色彩。也有人喜欢站在窗牖之下,洞如观火般,求索苗画道场里的日月经纶,以及蕴藏画间的山水爱恋,画面浪漫而多情,像极生活在雄山秀水里的苗族男女;若再细辨,那画又透露出低沉、悲怆的余韵,如同古歌纷至沓来:古时苗人住在广阔无边的水乡,古时苗众住在水乡边的地方,打从人间出现了魔鬼,苗众不得安居,受难的苗人要从水乡迁走,受难的苗众要从水乡迁去,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

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说,“我们的色彩并不是一些美丽的斑点,它应当给我们表现出画的情感,画的精神,它应当像音乐的和音似地感动观者。”苗画有它自己对声音的表达,激昂时,犹如山鸣谷应、风起水涌;阒然时,便是万马齐喑、鸦默雀静。它无需借景生情,也不用因情造景,故乡的万物就生长在作画者的心头。

色彩构成了世界的多元,苗画以故乡作为精神原点,释放出色彩生命的冷暖刚柔,也赋予了苗族女子爱美的任性。

苗族女子爱美,这美美的花草,要绘在画中;这美美的画,要刺在绣里;这美美的绣,要缝在衣上。“画罗织扇总如云,细草如泥簇蝶裙”,清代诗人黄任在《竹枝词》如此描写女子穿簇蝶裙裾踏春的模样。与之相较,湘西苗服则犹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衣袖、衣领、盘肩、衣襟、衣背、衣摆、裤脚俱要挑绣着各种图案和纹样花色。明代《五溪蛮图志》载苗族“昔以楮木皮为之布,今皆用丝、麻染成,五色,织花绸、花布裁制服之”,只言片语,便把一件苗服制作工序讲得明明白白。个中妙处,少不得画师大笔一挥。

当天际刚刚亮起,早晨的炊烟弥漫在白合村的上空,鳞次栉比的苗居散发着清新的气息,82岁的湘西苗画第二代传承人梁永福推开油漆刷过的椿木大门,在岩坪缓缓打起一套苗拳,稍作休憩,然后端坐一张梨木桌前,手执工笔,铺开画布,等待村里的孩子们前来描摹苗画,拉开了崭新一天的序幕。

这种传承,如同涓涓细流,浸润心田。

从梁永福的父亲梁求瑞那一辈算起,到梁德颂、梁金翠父女,梁氏传承湘西苗画迄今已逾四代人。这苗画呵,不过寥寥数笔,却饱经时间的洗礼。拨开它的前世今生,一代又一代的画师如同大树,早经开枝散叶,在指尖上印证着苗画血脉相传的灵魂以及生生不息的希望。

梁求瑞是十里八寨出了名的画师,常常有人登门求其画绣模,然后绣在苗服做装饰。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梁永福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7岁时他就跟在父亲的后面开始学习。最初,梁永福只是按照父亲传授的简单的工笔方式,用单线白描在布上勾勒。随着技艺的突破和题材的延伸,他开始觉得单纯的白描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形态,于是基于苗族人特有的生命认知,他大胆创新,将那些图案辅以各种色彩,一幅栩栩如生的湘西苗画脱颖而出。

1964年,第三代湘西苗画传承人梁德颂出生。这个时段,是梁永福创作巅峰,他灵感迸发,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亦画亦绣”的湘西苗族绣稿绘画。他的笔触鲜活生动,民族气息浓厚,呈现出一个时代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古朴而又豪放的风格。1986年,梁永福创作的两幅长6米、宽2.5米的大门帘《丹凤朝阳》《龙凤呈祥》在北京展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6年,梁永福父子主要代表作品《双凤朝阳》赴上海展览,获中国“湘鄂渝黔边区民族民间旅游商品及民间工艺大师评选大赛”金奖。2008年,在吉首大学黄永玉博物馆作画,其小门帘《凤戏牡丹》《岁岁平安》作品随黄永玉大师到日本展览,走出了国门。2011年,湘西苗画被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代表性项目名录。

湘西苗画的绘制分起稿、描线、扑面和染色等四个步骤,笔下多表现龙、凤、麒麟和生活中常见的蝶、鱼、鸟、虫、虾、蝙蝠、喜鹊以及花卉、桃子、石榴等,借喻苗族人对喜庆、吉祥、人寿、年丰的憧憬。苗画图案分为技纹、坨纹、角纹、边纹、方纹五种形式,所表现象形的几何纹样,追记了苗族历史遭遇、文化崇尚的秘迹概貌,形成了独特的生存环境下的苗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梁德颂仿佛为苗画而生,自幼父亲就抱着他作画,在襁褓之中便得苗画之熏染。五岁学工笔,七岁习毛笔,从稿样描摹到随心泼墨,从绘画的画布到宣纸,从用色的具体到抽象,梁德颂一边汲取图案纹样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养分,一边跳出“苗画”画苗画。他采用写实与抽象、夸张与变形、自由与严谨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变写生为写意,手法大开大合,俨然已达超脱自我的境界。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苗画叙说的不仅仅是诸多变幻的线条和优雅的色彩,而是艺术家与画本之间的精神往来和情感交流,他的每一幅画里的每一个图案,都隐藏着生生不息的苗族文化密码:有的记录着大山,有的记录着河流,有的记录着茶园,有的记录着苗鼓……这一切,更能把现代人带回悠远的精神空间。

百年弹指,苗画之所以具有跨越岁月的底气,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一代执著固守传统技艺的“守艺人”,在时代的更迭中,他们用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大胆地掸掉老手艺身上落下的灰,苗画才得以一代一代延续,成长为一株生命之树。

做一个追光的人,自己也会身披光芒。

2018年5月,梁德颂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画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潜心创作的同时,他倾力培养传承人,除了每年开办免费培训班,他还通过展演、展播、体验交流和现场教学等方式,让湘西苗画教学走进课堂,为湘西苗族绣稿绘画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而这时,他已在文化气息浓厚的乾州古城开办画坊多年,更好地让中国大学生到湘西学习和了解苗画,架起苗族通向世界的桁梁。

这种传承,犹如泱泱大河,奔流不息。

在2022年“湘西不夜城”非遗与旅游大舞台上,湘西苗画第四代传承人梁金翠频频出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画展。梁金翠是梁德颂的次女,是保靖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父亲梁德颂的带领下,她承袭了夸张、变形以及自由浪漫的画风,又融入热烈奔放的时代情感,在“似与不似之间”,让苗画看起来更富朝气。

当青春遇上非遗,传统碰上新潮,苗画正“绘”出新的火花。

在创作中梁金翠发现,传统意义上的苗画,仅拘泥展示的功用,不足以满足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张力,且传承的力度非常有限。她开辟新的渠道,将包、手机壳、水杯、团扇、装饰灯等物品赋予苗画因子,让非遗文化与时代生活关联起来,让人看到苗画时能有一种惊为天人的感觉。正是她将苗画与市场需求结合,使得苗画重归生活,既传承了祖辈手艺,又留住了苗族人的古老记忆。

“一种符号,百代传承”,梁金翠认为家传渠道总是太狭窄,真正的传承意义不仅仅是从太祖父传到祖父、从祖父传到父亲、再从父亲传到她,更多的是要让苗族以及各族人民知道苗画、喜欢苗画,自觉成为这种文化的传播者,苗画才能走得更远。

一场春雨过后,古老的庄园又归于平静。

而我分明看见,每一幅苗画里的光影,都照在田野,照在湖泊,照在指尖。高高的吕洞山下,一代又一代人执著而笃定,在孤独中坚守,在沉寂中盛开。


作者:方君才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