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剑城
1968年,我十六岁,正在上初中。
这一年对我们家来说,是个多事之秋,更是值得庆贺的年份。大哥要结婚啦。
在那个年代,结婚可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父母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了。大哥的新房就设在我们住的正房东侧的一间屋里,这间屋子平时没人住,只是堆放些农具和杂物。父母把屋子彻底打扫干净,再把墙壁重新用泥抹得平平整整,然后贴上大红的喜字。屋里新添了一张大床,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窗户上贴上了剪纸的大红喜字,窗户缝里还塞上了五颜六色的彩色纸条,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好看。
那时候,结婚前都要请裁缝到家里来做衣服。未来的大嫂自己挑选了布料和样式,裁缝在家里来量体裁衣,给她做了几套新衣服。父母则给大哥买了新鞋、新帽,置办了新的被褥。母亲还特意为我们未来的大嫂准备了一个针线笸箩,里面放了剪子、尺子、针线包、纽扣等,都是全新的,这寓意着新媳妇到了婆家后要“过日子”,勤俭持家。
到了结婚的这一天,天刚蒙蒙亮,我就被母亲从睡梦中叫醒,让我到村口去迎接新娘子。我和几个年龄相仿的伙伴,蹦蹦跳跳地来到村口,等着新娘子的到来。那时候,农村结婚新娘子都坐轿子,由新郎官陪着,一路吹吹打打地来到婆家。我们在村口焦急地等待着,眼睛紧盯着远方的小路,生怕错过新娘子的到来。
等啊等啊,太阳都升得老高了,还不见新娘子的影子。我们有些不耐烦了,开始打闹起来。正在这时,远处传来了唢呐声、锣鼓声,还有人群的喧闹声。我们一下子来了精神,知道新娘子快来了,便停止了打闹,规规矩矩地站在路边,静静地等待着。
不一会儿,远远看到一队人马走了过来。最前面是两个男孩,手里各举着一面大铜锣,边走边使劲地敲打,发出“咣咣”的响声。后面紧跟着是一队吹鼓手,有的吹着唢呐,有的打着锣鼓,还有的敲着铙钹,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再后面就是娶亲的队伍了,最前面是一匹高头大马,马上坐着的是新郎官,也就是我的大哥。大哥今天显得格外精神,穿着新衣服,戴着一朵大红花,满面春风,喜气洋洋。
紧挨着大哥的是一顶花轿。花轿用红色的绸缎扎着,四周还贴着大红的喜字。花轿由四个人抬着,他们走得并不快,稳稳当当的,生怕把花轿弄颠了。花轿后面是送亲的队伍,都是新娘子的亲戚,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当娶亲的队伍来到我们面前时,我们纷纷躲避到一旁,给娶亲的队伍让出路来。大哥在花轿前停了下来,这时两个送亲的人搀扶着新娘子下了花轿。我们这才看清新娘子的模样,她长得眉清目秀,挺漂亮的。在众人的簇拥下,大哥和新娘子一起向家里走去。我们则跟在旁边,蹦蹦跳跳地,一路上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回到家里,早已等候在门口的父母和亲戚们迎了上来,把大哥和新娘子迎进屋里。这时,早有人把准备好的鞭炮点响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夹杂着人们的欢笑声,把喜庆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烈。
接下来,就是拜天地了。大哥和新娘子站在堂屋中间,前面是一张方桌,桌上放着香炉等供品。司仪站在一旁,大声地喊着:“一拜天地!”大哥和新娘子便恭敬地鞠了三个躬。“二拜高堂!”大哥和新娘子转过身来,朝着父母又鞠了三个躬。“夫妻对拜!”大哥和新娘子面对面站好,互相鞠了三个躬。然后,司仪又喊道:“送入洞房!”在众人的簇拥下,大哥和新娘子手牵着手,走进了新房。
到了中午,家里来了很多客人,都是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他们有的送来贺礼,有的送来喜钱,有的来帮忙张罗婚事,真是热闹非常。母亲在厨房里忙活着,准备招待客人的饭菜。父亲则忙着招待客人,和他们说笑聊天。我和几个年龄相仿的伙伴,则在大门口燃放鞭炮,迎接每一位客人的到来。
饭菜准备好了,一张张大圆桌摆满了整个院子。客人们依次入座,大家推杯换盏,开怀畅饮,祝福大哥和嫂子幸福美满,白头偕老。整个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新郎新娘,玩起了各种有趣的游戏,让整个房间充满了欢声笑语。我和几个小伙伴也在一旁凑热闹,看着新郎新娘满脸幸福的笑容,我们也感到非常快乐。
夜深了,客人们陆续离开,院子里渐渐安静下来。父母亲送走了最后一批客人,回到屋里,看着收拾得整整齐齐的院子,满脸都是满足和幸福。大哥和嫂子也回到新房,开始了他们的新婚生活。
这一天喜庆热闹,我们全家都感到非常幸福和快乐。我们知道,这是大家对我们家的关爱和祝福,也是我们家人之间深厚情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