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凉山州乡村振兴实践见闻
彝海结盟新寨幼儿园学童向来客展示彝族歌曲。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肖颖 摄
彝海结盟纪念碑,峥嵘岁月的历史见证。 陈艳 摄
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的史馆内写满了奋进与丰收。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顾勇兵 摄
彝族阿妹阿哥与媒体嘉宾共同跳达体舞。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肖颖 摄
在景美人和的建设村,记者们倾听村子的过去和现在,展望村子的未来。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顾勇兵 摄
好医生集团赋能凉山中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顾勇兵 摄
服装车间制衣忙,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 钟源 摄
盐源白乌镇长麻村千亩万寿菊丰收。 周国洪 摄
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物联网系统和水肥一体化系统覆盖园区,种植效率大大提高。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肖颖 摄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肖颖 顾勇兵
5月中旬,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群山中的索玛花绽放枝头。全国百余家主流媒体的社长、总编辑和记者齐聚于此,共同探讨乡村振兴之路,开展“彝海结盟地 五彩大凉山”采风活动,走进大凉山城市农村,近距离感受山区的沧桑巨变,见证彝乡大地涌动的振兴张力。
这方神奇的山水,正发生着令人震惊的可喜变化。
曾经的凉山岁月峥嵘,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贫105.2万人。
如今的凉山热血沸腾,统筹做好资源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篇大文章”,全面推进工业强州、农业强州、文旅强州“三大强州战略”,奋力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强州,努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走下天梯搬新家
2020年5月12日,是凉山州昭觉县“悬崖村”(原阿土列尔村)的一个高光时刻,84户贫困户搬进位于昭觉县城的集中安置点。2016年以前,他们出行需攀爬一道落差达800米的藤梯。后来政府将藤梯换成了相对安全的钢梯。2020年,全村搬迁至县城。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改变,生活越来越好。
在凉山州不少县城都有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每个大型安置点附近都建有灵活就业示范基地,为搬迁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他们可就近就业。像大瑞苹果产业园、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此类新型产业基地,为搬迁户就近务工提供了支撑,让异地搬迁村民稳得住、能致富。
为了让搬迁村民尽快融入新环境,凉山州委、州政府推动每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先后成立了党群服务中心、居委会、自管委、“德古”、综治调解、治保委员会等,采取“总支包社区、支部包楼栋、党小组包单元、党员干部包住户”方式,建立了“社区干部+党员+楼栋长”三级网格化治理体系,确保群众的事情有人管、及时管、专人管。
2020年11月,凉山州最后7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全州累计有7.4万户、35.3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告别了山高路远的恶劣环境,搬到了设施完善的新家,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产业兴旺促民富
产业兴,百姓富,乡村兴!
“前面荒滩,后面荒山,靠地养家、靠天吃饭,有女不嫁峡口湾。”曾经,当地群众这样来描述凉山州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的困窘。如今,提起建设村,不少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个村啊,不仅富裕,而且美丽,真羡慕……”
说起变化,建设村文书朱小虎如数家珍:“2010年来,我们注重用好用活强农惠农新政策,通过成立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入股电站、发展现代农业,被评为‘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庄’……”
现在的建设村,确实有骄傲的“资本”,建成4200亩葡萄园、草莓园、樱桃园、桃花园、蓝莓园,创建了凉山州州级产业园区,并以科技为引领实施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的农业特色产业产值高达2亿元。
建设村又巧妙地将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乡愁文化有机融入山水田园,建成精品民宿客栈20家、星级农家乐17家,投资1.7亿元的“建设村乡村旅游接待中心”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中,预计今年旅游业收入超3000万元。
兴旺一个产业,盘活一方土地,带活一方群众。
走进昭觉县四开乡好谷村境内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就如走进了一个智慧农业大庄园:6000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大棚内明亮洁净,采用智能物联网系统将高海拔山区温、光、水等综合协调到最佳状态,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自动化灌溉、施肥;通过手机端远程控制,对果蔬生长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远程监控。在产业园就近就业的好谷村村民则日且说:“到这里做事,不但可以照顾老人小孩,还可增加收入、学习技术、开阔眼界,真好!”
……
2020年,凉山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8884元,高出了脱贫标准一倍多!
在凉山,产业振兴是一个个农民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是一个个乡村兴旺的厚实底基,是一方群众迈步乡村振兴蓝图的底色。
文旅发展活力足
近年来,文旅产业一直是凉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这里红色文化辉煌绚烂。1935年5月19日,刘伯承、聂荣臻率红军先遣部队进入冕宁地界。5月22日,刘伯承司令员和彝族果基家支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彝族同胞护送红军历经七天七夜通过彝区。
如今,曾经的结盟地已经建成4A级旅游景区——彝海结盟遗址。景区包括彝海、彝海结盟纪念碑、彝海结盟纪念馆、彝海结盟新寨、彝海结盟取水处等景点,先后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天府十大文化地标”之一,成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昆明—会理—攀枝花—冕宁—西昌”线上的重要节点。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长征精神和“彝海结盟”的盟誓文化不断被传承。
发展文旅产业,项目是关键之一。2023年,凉山启动小相岭综合开发、泸沽湖、会理古城景区提档升级等一批项目,推动建川电影博物馆聚落、西昌历史文化名城有机更新等48个文旅重点项目实施,完成普格县螺髻山农旅结合产业园区等18个重点项目建设文旅产业呈现良好态势。
先后举办了火盆烧烤节、冬至冶勒羊千人宴、“航天花韵”文化旅游活动、“樱你而来 畅游冕宁”第19届樱桃采摘等活动。今年2月至3月,首届大凉山烧烤节“接踵而至”,拉动消费超3亿元。
凉山文旅活动“此起彼伏”,市场人气激增,着实让凉山“火热”了起来。2023年初,建昌古城和唐园盛大开街,立刻成为整个春节期间省内游客接待量最高的网红打卡点之一。紧跟着的“五一”小长假,凉山云集八方宾客。随后,“第八届凉山彝族火把节暨夏季清凉凉山游”系列活动又惊喜来袭,吸引游客1028.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12亿元。
凉山以节为媒,通过民俗表演、展示民族风情,并借活动之机、趁势而为,开展招商推介、项目推介,在文旅舞台上唱起了“经济大戏”。随着文旅强州战略集结号的吹响,凉山多点发力、多措并举,持续擦亮“夏季清凉·凉山真凉”和“冬季暖阳·凉山不凉”的文旅特色品牌,朝着建设四川文艺副中心、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目标大步进发。
在推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凉山人勇毅笃行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