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筠
一
白溪关在古丈县与保靖县交界的白溪关河坎边,随着大桥跨河而过,原来负物经过山壑过渡需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现从桥上步行三分钟足够。天堑变通途,探古索今,何况沈从文《边城》中的“白鸡关出老虎”给世人留下诸多莫名的遐想。
据考,1922年2月11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沈从文和表弟等人从常德去保靖,搭船经过古丈县北边的酉水。船至白溪关和酉水交汇处的三门长滩触到河中岩石,船上人差点葬命鱼腹。晚上,沈从文等人在河滩上借宿,听了一晚上的河风,听到从山谷中传来吓人的老虎叫喊声。环境险恶,沈从文才经历青涩爱情诱骗,囊中仅有一块七角钱,拟计去保靖投亲“打流”,可谓人生境遇的一大低谷之时,一切糟透了,再来个三门河滩大劫,不啻惊心动魄而刻骨铭心。正如《沈从文家书》中“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路途遇险值得赘述的,唯有“白鸡关”而已。故此,后来每遇凶险困境,自然想到在三门时的化险为夷,成为沈从文人生历练中刻骨也值得炫耀的记忆。
沈从文在《船上》,对那次船事有着详细地记述:“……船触大石后断了缆。右半舷业已全碎,五分钟后就满了水。幸好船只装的是棉军服,一时不会沉没,我们便随了这破船,急水中漂浮了约三里。同时船上除了我们三人,就只一个拦头工人一个舵手。水既激急,所以任何方法总不能使船安全泊岸。然而天保佑,到后居然傍近浅处了。慢慢地十几个拉纤的船夫赶来了,兵士赶来了,大家什么话也不说,只互相对望干笑。于是我们便爬到岸边高崖上去,让船中人把搁在浅处的碎船篷板拆下,在河滩上做起一个临时棚子,预备过夜。其余船只因为两天后已可到地,就不再等我们,全部开走了。……”沈从文等人在湍急的河水中漂浮了约三里,渡过劫难,必有后福。果真,沈从文到保靖“打流”半年后,一次偶然机会,在军队中谋得一份差事,旋又擢升,境况日趋好转,出白河,到京华,教书做学问,直至成为中国文坛京派倡导者……如此,白鸡关就成了陪伴沈从文人生事业中少有的特别地方了。
沈从文的“白鸡关”,旧文献亦作“白棲关”“白栖关”,是河名,也是地名,亦是一个自然寨的称谓,河两岸地势险要,旧为一天然关卡。1938年,沈从文在《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中介绍:“三门附近山道名白鸡关,石壁插云,树身大如桌面,茅草高至二丈五尺以上。山中出虎豹,大白天可听到虎吼。”着墨不多,让人一下就能想象那个地方的地理环境,置身于此听虎吼而毛骨悚然。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山川极其秀美,老百姓多是勤劳朴实,处处能让人从近处瞧见生活在底层的那个时代的湘西乡民。以《边城》为最,曾经熟悉的湘西风物,其中就包括白溪关的石壁插云,大白天可听到的虎吼。
《边城》故事背景地在湘渝交界处的茶峒渡口,渡船人家的翠翠到了充满幻想的年纪,无人可渡时坐在船上,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白鸡关的老虎。细读其文,安插进的“白鸡关”,看似唐突,实则不足为奇,一如白鸡关河的上游称之涂乍河,达到烘托渲染故事主题之效。
“白鸡关”集中出现在《边城》的“八”“九”两节。
“八”,在翠翠见到傩送的第三个端午节,爷爷进城置办过节的东西,把渡船的工作留给了翠翠,去时捎着酒葫芦,看样子要玩上一阵半天,全没有想到翠翠正是好玩好耍的年纪。又到端午节,翠翠自然就有些乱想了,于是想到两次过节在城里所见的傩送,翠翠温习着所闻的一切,心中很快乐。
傩送那么优秀,情窦初开的翠翠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爱意。今年的傩送,经过一个年头的日头沐浴,强健出众得更让少女心动,听到团总家女儿之类的消息,翠翠就有些不安了。她是渡船人家的孙女,没有实力与别人争什么,若是别人抢了她暗恋的心上人怎么办呢。偏偏团总家的母女俩今天过渡去城里,团总家女儿有娘陪着、呵着、护着,很娇,相貌也出众,翠翠该怎么办。特别是那母亲模样的妇人,却想用一个铜子打消翠翠与女儿竞争傩送。爷爷不回来,翠翠暗自着急呀,能有什么办法不让团总家女儿抢走她心仪的傩送呢。
唱还愿迎神的歌不行,神未必听翠翠的,看来只有白鸡关的老虎靠谱。反正老虎要吃人,只是把团总的小姐排到第一,再说从好远的白鸡关来的老虎一下把情敌饕餮了,怪不到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的翠翠。看来爱情真的是自私的,那么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翠翠,也是有性格坚强的一面。
“九”,傩送借着送爷爷的酒葫芦,得和翠翠两情相悦近距离交流。爷爷欣然认可傩送,不费周章地从旁撺掇,拿出傩送夜宿三门之事打诨调侃。翠翠呢,打心里喜欢上了傩送,体格强健的傩送和伙伴睡在河滩,狼不敢近前伤人,找这样的男人托付终身才有安全感。只是翠翠没有闺友,也没有娘亲和其他知心的年长女性指点,傻傻地不知道如何表达才能让傩送晓得她打心眼喜欢他。翠翠懵懂的表现可谓差强人意,“仿佛明白为什么被人望着,有点不好意思起来,走到灶边烧火去了。”接下来竟然“经祖父一喊,反而不上岸了。”把心仪的客人凉在那儿。翠翠不拢边,傩送会怎么想,稍有点常识的过来人就会想到什么。傩送给爷爷介绍三门河滩过夜情形,实际上是沈从文在三门河滩遇险的经历,是否预示傩送与沈从文一样,否极泰来春光灿烂,就能和翠翠并蒂百年。显然,沈从文夜宿三门听到的是白溪关河谷远处传来的虎吼,而傩送听到和看到的是火堆边走动的嗥狼。尽管爷爷认可“人家都说你好看!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锦鸡。”交谈甚欢,气氛融和。但翠翠不拢边,话题中没有出现翠翠的“白鸡关的老虎”,无不预示好事成谶。
二
据《湘西州土家族辞典》:“白溪关位于古丈县断龙山镇与保靖县阳朝乡交界,是溪洲西南的重要古关,山雄地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白溪关遗址尚存,号称西入溪洲第一雄关”。清严如熤《苗防备览》载:“白栖关,距坪(古丈坪)五十五里,土寨”“白栖关,城北(保靖县城)三十余里。北河上,前临深涧,径路碕仄。民要”。因壑深逼仄,两岸陡险,乃北河边陆路最显要之处,所以称作北溪关,又因河谷深窄,水流湍急泛着白浪,后改称“白溪关”。
白溪关河,又称涂乍河,全长60千米,主源花垣县花垣镇老天坪村的岩寨。白溪关电站上游数里,干支流梳头溪和米溪沟相距里许汇入主河。米溪沟源于米溪村东北的狮子山。梳头溪全长15千米,上游称细塔河,源于断龙山和龙头山之间山湾,自然村寨稀少,山高坎悬,极其雄观,溪涧丛生杂树藤萝,瀑布高的80多米,长年不枯,树林植被好,现存猴、獐和野猪之类动物。梳头溪和米溪沟汇入主河的对岸,一说旧时唐家人居住,此段便称唐家河,白溪关水电站以下,多称白溪关河。旧官道经过现在的白溪关车路大桥下,当地人称“白溪渡”“老渡口码头”。白溪关河与酉水交汇处旧称三门,现在称白溪口。
位于白溪关河与酉水交汇的南岸坡地白溪口遗址,文物普查发现有錞于形的陶瓷片,明代碗、杯、罐陶片,存清朝早期修路石碑一块,古墓群一处,佐证白溪关很早时就有一定规模的人口居住。土司统治时期,白鸡关属南渭州管辖,夹在永顺州和保靖州中间,驻土兵扼守。清朝湘西设屯驻防时:白栖关,巴惹,照旧安设,由保靖营参将管理。白栖关设卡哨,兵六名。
酉水穿往湘黔鄂渝四省,早在秦汉以前,产自川东的井盐,促成一条蜀盐与湖湘的通道,也注定了白溪关载于文献。困于资金和技术,白溪关天壑,就那么静静地给盐运路上的人们制造麻烦,还滋生出深谷中的虎啸狼嚎以及猴患。
白溪口的上游发现清水坪镇魏家寨古城遗迹、里耶战国秦汉古城遗址和大板东汉古城遗址。里耶出土竹简中,有一枚“臨沅到遷陵九百一十里”,临沅即今常德,从临沅经沅江到酉水岸边的迁陵,旧程910里。另一枚简牍“涪陵來以買鹽”,从涪陵水路换陆路,到里耶来卖盐。川盐进入湖北来凤,人们负盐沿龙山县城经洛塔界,过洗车河,到里耶和清水坪,经保靖县城,沿酉水河边陆路,经过白溪关向下至沅陵各地。
其次是土特产桐油外销。酉水流域是桐油的盛产地,以保靖县为例,根据1990年版《保靖县志》记载,民国35年(1946年),保靖县年产桐油408万斤,名列全国第五位,仅次于四川彭水、酉阳、涪陵和省内沅陵(贾伟良著《中国油桐生物学之研究》)。而彭水、酉阳都在酉水的上游。故此桐油成为酉水货运的又一大宗商品。
抗日战争时期,酉水连接西南各地的价值再次凸显,沿途河运和陆路交汇重叠,枯水时节,经过白溪关等地的陆路更加繁忙,莽莽树木掩映下宽窄高低不一的古道上,留下过客的汗水和脚步匆匆。清代官至浙江巡抚的保靖人胡兴仁留有诗句:“白溪关下白溪流,咽石回湍响最幽,羡煞溪中多画景,溪人兀自不曾收”。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保靖县同知刘自唐饬令修白溪关官道,此道自导马坎至白溪关,并在白溪关设渡口一处。其后三年,刘又令人进行整修。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岳州邮界分局设立经过白溪关的辰州府至永顺府快班驿道。据沈从文《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介绍:“由三门水行七十里,到保靖县。过白鸡关陆行只有四十余里。”显然,走水路不如陆路,从白溪关到阳朝,连接保靖通往永顺的大路,基本上一马平川,然负物过白溪关河两边坡坎上下困难,遇风雨雪冷恶劣天气,极易阻断行程。民国21年(1932年),在前清官道的基础上,保靖县整饬修筑下河通往保靖的县道,全程25千米,自保靖县城至白溪关,实际至今断龙山镇界牌自然寨附近,拓展通往下游各地至沅陵。
白溪关两岸台地坡缓地坪,良田遍布,村寨稠密,诸多寨落人口上千。清朝时,白溪关附近就有田家洞、白溪关和溪洲三个以物易物集墟。白溪关集墟逢农历一、六开场,1950年后渐停。田家洞墟场和溪洲墟场兴隆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白溪关的交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足够沈从文一生铭记的三门滩,1970年后,随着凤滩修筑水电站,高峡出平湖,险象沉入水底,如今的河面已是静如处子,水平如镜,世人只知“白溪口”而很少人晓得“三门”了。
如果没有沈从文的这些文字,也许白溪关照旧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至少在文学作品中溅不起一朵水花来。远离了沈从文所见到的百年前的白溪关,没了老虎也没了狼的踪迹,留著的古道石板路依然可觅,峡谷中的风光依旧,石壁插云,依然唤起人们一些健康的记忆和美好的追求。2024年3月2日,没有太阳也没有风雨,笔者走在石砌阶梯路上,看到古渡头有一扇用于拴船绳的硕大石磨,它见证着古码头和险关最后的余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