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郑军
地处湘黔边境的凤凰县茶田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是孕育近代民族英雄郑国鸿的地方。在茶田镇都桐村,至今还流传着郑国鸿少年时在跑马田练习骑射的故事。
相传郑国鸿家中有祖传120斤和90斤的练武偃月刀各一把,他常常拿来练臂力练武艺。至今,在都桐村,还保存着郑国鸿曾经用来练武的那把90斤偃月刀。整把大刀长约2.6米,其中刀柄长约1.7米,刀刃长约0.9米。虽然刀身锈迹斑斑,刀柄上雕刻的纹络已模糊不清,但是刀刃上刻着的火焰纹仍清晰可辨。
据《清史稿》载:“国鸿,字雪堂,湖南凤凰厅人。父朝柱,贵州副将。伯父廷松,镇筸千总,殉苗难,无子,以国鸿嗣,袭云骑尉。从傅鼐剿苗,授永绥屯守备,荐擢宝庆副将。”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郑国鸿在一个行武世家出生了。曾祖父郑智文为朝廷封赠武功将军,祖父郑恂,清直隶真定镇右营游击;父亲郑朝柱,清贵州上江协副将;伯父郑廷松、叔父郑朝松,清镇千总;叔父郑朝栋,清武冈游击。
他从小聪慧过人,母亲秦氏常常用父辈们征战要靠真本事的故事教育他,要他向父辈们学习,从小立下报国志,爱国要学好真本事。父亲郑朝柱回家时也常常教育郑国鸿:“立志报国,为国安邦,既要读书明理,又要练武保国,能文能武,才能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才。”
在父母的教育下,郑国鸿从小立下了为国学好真本事的远大志向。他常在读书之余练武。白天,去村外跑马田习武射箭,与房族兄弟比试切磋武艺。晚上便在油香台上点燃一根油香作目标,从几十米开外练射,慢慢地逐渐增大靶距,直到百步开外百发百中才肯罢休。以后又练马上射箭、马上用刀用矛。经过长年累月的苦练,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16岁的郑国鸿在沅州府读书时,拜其父故交严如煜为师,学识见长,最精诗易,优于文学、工书,虽为武将,但能文能武,著有《诗经疏义》《葩经拾旨》《昌学崇源》等颇有见解之作。
清乾隆五十九年,17岁的他参加沅州府乡试,一举金榜题名,中了武秀才。翌年,他投军于伯父郑廷松部,父亲告诫他:“惰与骄是致败之道,武秀才不是骄傲懈怠的资本。从军报国要脚踏实地干事,靠智慧和真本事取胜。”
遵照父亲的教导,郑国鸿投军后,认真学习军事知识,严格参加军事训练,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同年,伯父殉难,膝下无子,以国鸿为嗣,承袭云骑尉世职。此时,郑国鸿仍然不忘父亲教诲,不把“承袭”当资本,继续认真学习军事知识和练习武功,继续刻苦磨炼自己。同时,还注重学习古代名将的修身、治军、作战经验。他通读了《宋史·岳飞传》,对岳飞的精忠报国思想极为赞赏。他在家书中说:“岳将军的精忠报国思想和行为,就是我的为人楷模。”还说要像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那样治军。他还把岳飞的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写成条幅贴在室内,作为人生座右铭,时刻鞭策自己。由于郑国鸿本本分分为人,踏踏实实干事,严于律己,勤于职守,严格治军,深得上司称赞、下级拥戴。因而,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拔补为永绥屯守备;清嘉庆二十二年,迁湖北黄州都司;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擢升湖北提标中军参将;清道光四年,迁广西平乐协副将;第二年,复调湖北竹山协副将,代郧阳镇总兵,从基层一步步升到了将军。
他廉洁奉公,虽俸禄不薄,但对己布衣素食,对人却仗义疏财。同僚或部属遇到困难,他总是尽力周济,从而被当地军民誉为“两袖清风之官”。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郑国鸿补任为浙江省湖州协副将,清道光十七年,调回湖南宝庆(今邵阳)任协副将。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64岁的郑国鸿由湖南宝庆协副将调任浙江处州镇总兵,当时正是中英鸦片战争即将爆发,海疆险恶,国难临头的时候。作为从军45年、手握重兵的将军,当然知道这次的调任意味着什么。因此,赴任前,湖南提督为其设宴饯行,讲了英国政府侵略野心,鼓励他挥师江浙为国效力时,他当即发誓:“我虽年逾花甲,但救国之志犹存,若英军敢犯,我当效法古人,杀贼卫国,在所不惜。”随后,带着大儿子鼎臣将家眷及重病中的二儿子鼎声送回凤凰老家,又顺道来到原配詹夫人的墓前,再到郑氏宗祠告别先祖,在先祖牌位前给大儿子留言:“战场险恶,如有不测,把我与你大妈葬在一起。”此时的他,显然已作了为国牺牲的思想准备。
公元1841年9月26日,定海保卫战再次打响,由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三总兵联名飞报大营求援。得到的回复是“戒死守,毋望援”。同僚劝他:“您虽有志报国,但上司昏庸,处置荒谬,这是要我们赤手空拳与敌搏斗,不如离去。”然而,为了国家尊严、军人荣誉,郑国鸿慷慨地说:“以身许国,军人本分。事至如此,只有竭力杀贼,一死以报”,丝毫没有松懈抗敌斗志。经过数日激战,伤亡惨重。9月30日傍晚,英军乘小船登陆,同时,匿居邻岛五奎山的英军“隔山”发炮袭击。正如《鸦片战争》书中所说:“贼分番迭进,我兵乘崖据守,昼夜不得息,主客劳逸适相反,饷给不时,益饥瘦。”在这种不利作战情况下,部属再次劝郑国鸿“退保晓峰,与葛军合力以抗”。他仍不从,坚定地说:“竹山不守,晓峰焉能自存?武臣效命疆场,份也。”宁死不退,继续带领将士们拼命奋战,再一次把侵略者赶下东海。
10月1日,英军强行登陆,定海三总兵之一的王锡朋战死,晓峰岭失守,郑国鸿沉着指挥竹山门守军抗击来自海上敌舰炮火和正面登陆敌人,以及从晓峰岭居高临下冲来的敌人。在土炮炮身热得发红不能发炮的情况下,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敌人,他仍能面无惧色,继续领兵拼杀。直到从处州带来的1200余名将士几乎全部牺牲,败局无法挽回时,他还能沉着地将将印解下交给随身军校,然后单枪匹马杀入敌阵,挥刀连斩数敌,自身受创10余处,血染疆场,壮烈殉国。
郑国鸿将军以65岁高龄,奋不顾身,拼命杀敌,宁死不退的保国御侮精神,感天地,泣鬼神!范文澜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英开战以来,定海抵抗最力。”郑国鸿等卫国牺牲将士就是这次保卫战中涌现出来的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