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泸溪县以“非遗”为抓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团结报特约全媒体记者 胡灵芝 通讯员 杨世方 胡大刚
辰河高腔粗犷高亢、菊花石雕精致谐妙、苗族银饰华美繁缛……千百年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孕育出泸溪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泸溪县坚持把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非遗+”融合发展,让全县各族群众团结花更红,共同繁荣发展更好。
“非遗+传承”,焕发民族文化繁荣“新活力”
走进湖南省文化馆,一场由泸溪县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滕静蓉带来的苗族“挑花”盛宴正在火热进行。帐帘、头帕、服饰……一件件针法细腻、图案精美的苗族挑花作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完美结合,引来星城市民纷纷驻足。
苗族“挑花”,俗称“数纱”,是泸溪苗族地区流传久远的民间工艺,以其独特的图案、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内涵闻名于世,是苗族同胞传承民族历史文化、表达审美情感的重要载体。2011年,苗族“挑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泸溪县大力推进沅水流域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创新,成功举办“湖南泸溪首届沅水流域辰河高腔艺术节”,精心打造《帝之辛女》等一批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文艺精品,开展“送戏下乡·演艺惠民”130余场次,让优秀民族文化历久弥新、熠熠生辉。苗族“挑花”作品《苗寨传说系列》获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最佳作品奖”,辰河高腔曲目《彩楼记》亮相“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展演,2幅踏虎凿花作品被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长沙)收录展示。
魅力泸溪,非遗荟萃。截至2023年底,泸溪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4项、非遗传承人103人,盘瓠传说、踏虎凿花等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厚重的民族文化在传承发展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和活力。
“非遗+校园”,播撒民族团结进步“金种子”
“手、眼、身、法、步协调……”走进泸溪县白沙中学特色课堂,孩子们正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练习辰河高腔曲目。
一方课堂,点亮多彩传承。泸溪县白沙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近年来,该校深入推进品德教育特色发展,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通过开设形式多样的特色社团课程,让国家级非遗项目辰河高腔、踏虎凿花以及苗族鼓舞等民族文化精粹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泸溪县坚持把非遗传承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全县初、高中学校开设“民族政策常识”和“民族理论常识”课程,每学年保证10个课时以上。大力推进“一校一品”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编写《苗语教材》《欢心鼓舞》等多本民族文化校本教材,成立踏虎凿花、苗族“数纱”等各类社团970个。全县共有8所中小学校被评为省、州民族团结示范校,泸溪县白沙中学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民族教育项目示范校、省中小学校“新时代好少年·红心向党”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先进集体、第二批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泸溪的校园内外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非遗+文旅”,编织民族地区发展“致富经”
走进潭溪镇大陂流村,一场民族特色浓郁的“筷子舞”正在精彩上演。质朴的舞姿,鲜明的节奏,成为峒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
“筷子舞”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是该镇群众喜爱的民族舞蹈之一。2010年,“筷子舞”被列入第四批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把多彩的“非遗”文化和秀美风光转化为诗和远方,让乡村旅游更有看头,让群众的生活更有奔头。近年来,大陂流村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成立文艺演出队,用山里的歌、乡里的舞、村里的物来推广文旅资源,持续擦亮“山水大陂流”文旅名片,年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年过百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非遗“活”起来,旅游“旺”起来。泸溪县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推进非遗文化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将“非遗”文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同心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打造“各族群众共享共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团结进步品牌,成功举办两届旅游发展大会,打造“非遗+研学”“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特色旅游产品,开发非遗文创产品200余件,有效提升景区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品质,全县实现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双增长。各族群众在赏美景、品非遗、尝美食中,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