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欧阳文章丨从《娘》到《爹》的多重超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欧阳文章

清楚记得,2013年4月2日,我作为《团结报》的随行记者,亲眼见证著名作家彭学明携长篇纪实散文《娘》回到家乡花垣县下寨河寻亲,受到乡亲们夹道欢迎的感人情景。十一年后的今天,彭学明再度携长篇小说《爹》回到湘西,家乡父老,好评如潮。从《娘》到《爹》,历时十一年时间跨度,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创作两部影响全国的现象级文学作品,凝聚着彭学明在文学创作中不懈攀登的艰辛与喜悦,实现了其文学创作上的多重超越,更充分展现文学湘西的独特魅力。

从《娘》到《爹》,是现实写作到历史写作的一次超越。彭学明早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多为现实题材。《娘》更是以纪实散文的形式,还原一个个和母亲相处、争执的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场景。《爹》是作者第一次尝试用长篇小说的形式来书写湘西历史。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再到改革开放和当下,历时近百年,切进宏阔的中国历史和伟大时代,是彭学明在创作题材上的大胆突破,也展现了作者在非虚构写作与虚构写作之间的游刃有余,更彰显了其宏大的文学抱负。沈从文研究专家凌宇教授曾说:“湘西是一块有着千年孤独、千年悲情的土地。”湘西有足够厚重和宽广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和悲壮情怀值得书写。当然,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是众多创作题材中非常有难度的一类。首先,要走进历史深处,探究悠远历史的真实面目,就是一大难题。况且,在幽暗不明的历史镜像中,还有一些敏感地带和不能触碰不能细究的禁区,更是一般作家难以驾驭的。正因为如此,这些年来,历史题材小说创作风起云涌,甚至形成了巨大的文学潮流。但是,看似声势浩大,实则缺少精品力作。从湘西文学发展历程来看,自沈从文以来,孙健忠、蔡测海、岳立功、黄青松、于怀岸等一大批优秀作家都在致力于书写湘西“真正的历史”,他们的每一次努力尝试和不断突破,都是对湘西文学大厦的增砖添瓦,都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彭学明的《爹》无疑是对湘西历史书写的又一次大胆实践,从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反响来看,这部作品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下书写历史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其宏阔的精神维度和鲜明的“史诗”气质,既是他本人文学创作历程中的一座高峰,更是湘西文学乃至当代中国文学宝库当中熠熠生辉的珍品。

从《娘》到《爹》,是从书写个体精神到家国情怀的一次超越。在《娘》中,从贫困乡村和悲惨身世当中一步步艰难走进城市的彭学明,因为性格的倔强、内心的虚荣,没有善待娘,有时还嫌弃娘,甚至还和娘爆发激烈的“战争”。彭学明的种种“不孝”,以及他对过往“不孝”的深深忏悔,更多是个体精神层面上的。当然,这种个体精神上的“忏悔”又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也就是说,我们身边其实就有许多的“彭学明”和“娘”,甚至于我们自己也常常有着“彭学明”式的“不孝”的言行。《娘》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他通过对自身“不孝”的反思与忏悔来实现个体精神的救赎,特别是从某种程度上还唤醒了我们对现代化进程中家庭伦理失序和道德滑坡的深刻认知。这也是《娘》为什么能够引发如此之多的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爹》虽然以“爹”这个人物形象为主线,但整个小说涉及近百个人物形象,《爹》不再是一个个体精神的叙事,而是湘西父辈形象的集体亮相,是湘西人家国情怀和集体精神的一次文学表达。所以,很多读者认为,《娘》写的是“家”,《爹》写的是“国”。《娘》写的是“小我”,是“个体”,《爹》写的是“大我”,是“集体”。当然,这种对比并不涉及两部作品优劣好坏的区分。在我看来,从《娘》到《爹》是彭学明对湘西、对世界认知的一次升华,更是他文学创作挑战自我、突破自我、不断走向宽广的一次超越。众所周知,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社会稳态运行的主导型观念的意识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是情感意涵丰富的伦理性文化传统。当代语境下,价值多元,“消极个体化”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集体的疏离感日渐增强、对个人至上的利益观极致追捧、对集体事务的主动性明显消退、对集体主义的认知趋向模糊。从这个层面来说,《爹》这部作品,弘扬忠孝一体、家国同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强化“集体主义”,抵制“消极个体化”的时代顽疾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从《娘》到《爹》,是对外展示湘西形象的一次超越。彭学明生于湘西,长于湘西,对故乡充满深情。他长期深耕湘西这片文化沃土,孜孜不倦地书写、记录、宣传、推介湘西,并以此作为对家乡故土的回报。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部作品,都为湘西而写,都为家乡而歌。可以说,彭学明的文学作品已成为对外展示湘西形象的一扇重要窗口。彭学明早期散文作品多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将湘西山水、人物、风情融为一体,来展现现实中湘西的美丽与神秘。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是细腻的描写、感性的抒情。在《娘》这部散文作品中,“娘”这一形象,让读者感受到湘西女性生存的艰难,以及他们身上坚毅、宽容、善良、通达的优秀品性。到长篇小说《爹》,彭学明不仅把自然风物融入其中,构成一幅立体式的湘西画卷。更为重要和可贵的是他刻画了以“爹”为代表的一批湘西男性形象,展现了湘西人刚毅、勇敢、忠贞、侠义的内在精神。让世人对湘西有了更为全面、宽广和深刻、理性的认识。所以,从彭学明早期作品,到《娘》,再到《爹》,他文学作品中的湘西形象越来越宽阔、丰满、深刻。特别是在《爹》中他对湘西土匪的描写,破除了外界对湘西土匪形象的误解,让世人认识了一个更为真实的湘西。我曾在《湘西文化突围》一文中谈到,在湘西文化重构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强化湘西书写的深度。比如,我们的文学创作,完全可以不局限于简单地介绍湘西如何美丽、神秘。信息发达的当代语境下,让别人知道这些已经变得非常容易了。我们更多要做的是要站在美学、哲学的高度,向世人讲述我们湘西“如何”美丽、神秘,探究湘西“为什么”美丽、神秘,告诉外人湘西的美丽、神秘“价值”在哪里。这样,湘西的文化品位才会得到真正的提升。显然,从《娘》到《爹》,彭学明对湘西的书写,是更深层次的。广大读者在《爹》中,所看到的湘西是更真实的、更本质的、更立体的,更迷人的。

作者:欧阳文章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