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范诚丨还乡老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范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初到湘西吉首工作时,认识了一对老乡夫妇。男的姓唐,叫唐萼云,女的姓徐,我们叫她徐阿姨。

这对夫妇是从新疆退休回来的,定居到吉首,在沙子坳的吉首大学附近修建了一栋房子。

我是经过老乡的介绍认识他们的。唐伯当年六十多岁,中等个子,单瘦单瘦的,头发全白了。因为常年在新疆工作生活的缘故,皮肤呈古铜色,比较黑,但看起来很有精神。徐阿姨老家也是我们新宁县的,看上去慈眉善目的,一副笑脸,待人和蔼亲切。

第一次应邀上他们家去,通过聊天,知道了他们的大致情况。他们夫妇是解放初随部队进新疆的,先在建设兵团,后来转业到乌鲁木齐市附近的一个县工作。他们家有个儿子,年纪比我大几岁,就在他们所在县工作,已经娶了儿媳。

老两口虽然在新疆工作几十年,但时刻想着回到湖南来。以前从新疆调进湖南是很困难的,所以一直拖到退休。

按说,老人想回故乡的话,应该回到老家新宁去才是。可是,因为一些历史的原因,选择回乡时,他不想再回老家。刚好他们的一个亲戚在吉首工作,邀他们到吉首玩,然后说,干脆你们退休后到吉首来定居算了。他们夫妇有点动心了,就在吉首附近察看了一遍,觉得吉首这个城市不大,比较宜居,所以就定居了下来。

我曾经去过他们家多次。那房子上下两层,有庭院、菜园,打理得干净卫生,居住倒是很舒适的。老两口待客也十分热情,经常打电话要我周末过去吃饭。我那时大学毕业没几年,没谈对象,还是个单身汉。老人家就说,按年龄你是我们儿子辈的,就当是我家侄儿吧,以后就把这里当你的家一样,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有时还邀我和一群在吉首大学读书的同乡去他家玩。人一多,大家一律说家乡话,院子里充满欢乐和笑声,老两口显得格外的高兴。

有一次,老人的儿子儿媳过来了,打电话要我去他们家,同他们认识。原来,他儿子是送妻子到吉首大学读书来的。他儿子个子高大壮实,儿媳长得小巧玲珑,两人很是般配。他儿媳读书时,就住在自己家里,很方便。老人的想法,是让儿媳先熟悉这边的环境,争取留在这边工作。这样,一家人就可以回湖南团聚了。

老人的儿媳毕业时,因为她的父母及兄弟姐妹都在新疆,所以还是决定回去。老人的儿子也不愿过来。就这样,老两口经过商量,只得又回新疆。老人找到我,说想把房子卖掉。我到处找朋友发布信息,可那时大家手中都不宽裕,问询的人寥寥无几。

过了两个月。一天,老人骑着自行车,来到我们报社,跟我告辞,说终于把房子卖掉了,只买了2.9万元,差不多赶本。过几天就要回新疆了,所以特意向我辞行,并把新疆的地址、电话告诉我,要我有空去玩。老人说着,很是不舍,眼睛湿润了起来,我的眼睛也噙着泪,舍不得老人离去。我说,我到时来送你们,给你们搬一搬东西。老人说,不用了,那些东西搬不走,全处理了。

接着,我送老人出门,老人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老侄,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到我们新疆来玩呀。”我答应着,已经哽咽得不能言语。

老人最终回新疆去了。回去后,我们还互相通信。那时候,交通十分不便,去一趟新疆别提多难,再说也没有机会去。慢慢地,就没有联系了。搬家时,我不小心把地址也弄丢了。

前几年去新疆,突然想到老人家,想去看看他们,却怎么也打听不到地址了。老人家如果健在的话,应该九十多岁了,只是不知道是否健在,身体是否安康?

那时也没有照相机,没能给老人家拍一些照片。但老人家夫妇慈眉善目的模样,以及那一缕乡情,我至今记得很清晰。


作者:范诚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