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杨胜勇丨大伯的两次长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杨胜勇

今年是伟大的红军长征九十周年,我想起了大伯参加的两次长征:第一次是红二、六军团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次是八路军南下支队的二万里长征 。

星星之火:扩红参军

1934年10月,贺龙、任弼时等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革命的火种播撒到湘西的土家苗寨。

红军部队来到和龙山县茨岩塘一山之隔的水沙坪征粮扩红,人们奔走相告。酷爱唱歌的祖母,哼唱着苏区流行的歌谣:“睡到半夜过,门口在过兵;婆婆坐起来,侧着耳朵听;不要茶水喝,又不喊百姓;只听脚板响,不见人做声;媳妇快起来,这是贺龙军;快些吹个火,门口挂盏灯;挂在屋头上,同志好行军。”毅然送他的大儿子张家政参加红军,投身革命。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时一年多,红二、六军团在永顺、龙山两县战斗379天,部队由贵州木黄会师时的7700多人发展到两万多人,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苏区人民踊跃参军。“扩红一百,只要一歇。扩红一千,只要一天。扩红一万,只要一转 ”就是在革命根据地广为传唱的歌谣。

年轻的大伯在红军部队担任通讯员,往来送信,参加战斗,数过家门而不入。大伯从庄稼汉成为战士,在这所大熔炉接受着战火的洗礼,在一次次战斗中成长。

第一次长征:浴血奋战到陕北

很快,大伯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长征。

1935年11月19日,完成牵制敌人、策应中央红军的光荣任务后,红二、六军团主力从桑植突围长征。12月8日,掩护主力部队的红十八师从龙山茨岩塘突围长征。

在这支钢铁长城般的队伍里,有大伯雄姿英发的身影。尽管那时候他不满19岁,还是个没有枪高的“红小鬼”。

作为最后出发长征的红军队伍,红二、六军团面临更加危险的境地:国民党军队重兵围追堵截,地方反动武装伺机而动、趁火打劫,部队缺衣少食、挨饿受冻,爬雪山过草地时非战斗减员非常严重。红二、六军团是翻越雪山最多的部队,一个月之内翻越了十多座,在雪山地区牺牲2000多人。他们过草地时间很漫长,走了近一个月,历程也很艰辛,各种野菜被前面的部队食用,严重缺水、缺食物,走出松潘草原时又牺牲4000余人。

大伯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胜利走完艰险的万里长征路,于1936年10月22日顺利到达宁夏西吉县将台堡。

第二次长征:血洒平江

抗日的烽火燃起,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等待着大伯所在的红二方面军。

1937年,日寇侵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大伯编入359旅。9月,在王震的率领下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打了多个胜仗,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大伯和他的战友拿着简陋的枪械,和装备精良的日军浴血奋战,殊死搏斗。在战火与生死的考验中,大伯从战士一步步成长为连指导员。

从1940年底开始,359旅奉命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生产自给,减轻人民负担。他们用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胜利完成党中央交办的光荣任务。

一别多年,大伯在陕北时候给家里写过一次信,讲到南泥湾大生产,报了平安。祖母日夜思念着她的大儿子,可盼来的却是大儿子牺牲的消息。

1944年下半年,日军向粤汉和湘桂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发动进攻,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湘、粤、桂等省大片国土沦入敌手。为加强华南的抗日力量,开辟五岭抗日根据地,中央决定以359旅组成南下支队,创立湘鄂粤抗日根据地,护送一批干部到南方开展工作,以便将来配合全国的战略反攻。

南下支队自1944年11月9日从延安出发,转战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甘肃八省,途经100多个县。1945年8月29日奉命北归,历时近一年,于1946年9月29日胜利返回延安,受到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热烈欢迎。

南下支队此番远征,时刻处于紧张的战斗状态,冲过敌人的100多道封锁线,其中较大的战斗就达74次之多,不仅大大打击了日伪军,还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攻和阻拦。南征行程达二万多里,南下支队出发时5000余人,返回延安只剩下1414人,堪称悲壮的血染之旅。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其为“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南下支队政委王首道在《忆南征》中写道:“这支英雄的劲旅不畏艰险,所向披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南下支队回延安时,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的3800名战士仅剩833人,在南征途中牺牲2967人,大伯就是其中一员。

那是1945年3月26日,南下支队主力几经周折进入湘北重镇平江县城。平江盘踞着国民党的多个部队,战斗频繁而激烈。

支队司令部直属侦察连作为部队中的精锐,每次战斗都执行着最危险的任务。作为指导员,大伯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与敌人的一次遭遇战中,子弹打中了他的要害部位,大伯永远闭上了眼睛,生命定格在三十岁,他的鲜血洒在了平江这块热土上。

十多年南征北战,大伯甚至没来得及结婚,留下子女。他有弟弟妹妹五人,出发长征时,小弟也就是我父亲(同母异父)才一岁多。虽然侄儿男女有四十余人,但都没有见过他,这无疑是非常遗憾的。

大伯牺牲79年后,我来到岳阳市平江县档案馆,想找到大伯当年战斗的印记。红色展厅里,战功卓著的南下支队赫然在目。大伯虽然没有留下照片,但他的名字永远留在了平江县烈士陵园。

大伯的名字还留在龙山县烈士陵园,留在湘鄂川黔革命纪念馆,留在州县档案馆的《烈士名录》中。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作者:杨胜勇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