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满延后丨故乡那口老水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满延后

我的故乡桥头,在湘西浦市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自我记事起,在村里通往外界的土石子公路下面,沿长石条铺砌的台阶走下去十三级,那里有一口古井,井水冬暖夏凉。夏日炎炎酷暑难熬之际,路过井口,拿木瓢舀一勺饮之,顿觉凉彻肺腑;冬日,即使外面寒风刺骨冰天雪地,井口却热气腾腾雾气弥漫,水温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温值,让人感到温暖。

古井上面是半圆形的水泥石拱,用来遮挡灰尘,防止雨水流入井口。井口外面是二米多宽、三米多长的一块平地,上面严丝合缝整齐划一地铺着坚硬顺溜的青石板。井口的四周也铺着青石条,石条与石条之间无缝对接,若不用心观察,还以为是一整块巨石镶嵌而成。这口井大约四米多深,井底铺满了光洁的青石板,井角是长年累月经久不息的泉眼。从泉眼冒出的汩汩清泉,沿凿好的沟渠,欢快地奔流而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那口水井千百年来用它的无私奉献,默默地滋养着那方土地上的儿女。记忆中,从我上小学开始,村里大多数人家没有冰箱,农忙“双抢”时节,就由家中的孩子给大人送清凉的井水解渴。所以,放学后,我们通常把书包朝桌子上一扔,就拿着一两个保暖热水瓶,屁颠屁颠地跑向古井,然后提着井水送给干农活的父母。看到嗓子冒烟、汗流浃背的父母,从暖水瓶里倒出凉水,仰起脖子,咕噜咕噜一口气连喝几碗。那一刻,庄稼人那种劳累过后,嘴角流露出来的难得的惬意与舒展,让我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生活的不易,以及家人互帮互助,携手前行的温馨。

可惜,那个时候,每到夏天,由于下雨次数少,老井泉眼的出水量捉襟见肘。村里五六十户人家,每天三四百口人的生活用水,这口老井即使昼夜不停地流淌,依然是僧多粥少,满足不了村民们的需求。没办法,这时村民来井里打水, 就只能按先后次序了。所以,父老乡亲们在井前排起了长队,那个等待,真叫人心焦。井水细若游丝,长长的队伍只能一点点往前蠕动,每一步都充满艰辛。

因为古井,农村的夏夜变得格外温柔。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出来串门唠家常,这时,好客的主人往往会在堂屋门口,放上一桶从井里刚挑回来的凉水,以此来招待大伙。偶尔,运气好,遇到主人当天赶集归来,会有在水桶或古井里冰镇了几个小时的西瓜——虽然,每人只有薄薄的那么一小片,但那种冰爽却叫人回味无穷。

古井是一口神奇的水井。那些年,每到冬腊月,村里心灵手巧的妇人,便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方式做石磨豆腐。说来神奇,用井水浸泡过的黄豆,经石磨磨成豆浆,再用上甘洌的井水,做出来的豆腐竟细腻爽口,鲜美无比。这种豆腐,无论你把它加工成腊豆腐还是囟豆腐, 那味道与外面买来的豆腐就是不一样。有人曾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科学抽样化验,发现这与井泉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有关!

故乡的老井始终牵引着我的情感。我是喝故乡这口老井的井水长大的,从呱呱坠地开始,到后来十九岁那年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到南方漂泊。2007年初,考虑孩子读书问题,我们一家三口从老家乡下搬到了镇上。后来,又举家迁到县城白沙。屈指算来,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喝过故乡的井水了,但那清澈甘甜的味道,连同那青春的记忆一道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

这些年,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村民们脱贫致富了,许多人家建起了小楼房。而前几年,为了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相关方面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技术与资金上对农户自行钻井进行扶持与帮助。随之而来的是,村里家家户户打了一口七八十米深的甜水井。后来,为进一步改善水质,政府又帮村民安装了自来水。因为再无人来古井打水,同时为了村里孩童的安全,村里在古井处安装了两扇带锁的铁门。就这样,曾经滋养哺乳了村庄数代人的那口古井,渐渐消失在时光里,终成我的乡愁。


作者:满延后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