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小溪印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小溪自然保护区林海浩渺,树木葱郁,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林海缝隙中险峡深涧,飞瀑流泉,奇峰拔地。团结报见习记者 胡承鼎 摄

艺术家们在“落叶木莲”和“白头蝰”的雕塑前合影。

红色翅膀的蜻蜓立于石上,背后清澈的溪水泛起粼粼金波。

夏日炎炎,小溪自然保护区里却清新凉爽,其中溪水尤其清冽。

艺术家毛光辉在小溪自然保护区写生,引来村民围观,一旁的小朋友足足看了2个小时。

小溪自然保护区风景如画,游客行走其间,已然入画。

小溪镇小溪村掩映在葱郁青山中,土家木楼,鸡鸣犬吠,人文风光原始古朴,是理想的休闲度假、探险旅游胜地。

艺术家们和村民一同观看民俗节目表演。

8月6日至7日,“喜迎旅发会·文化显魅力”艺术家走进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风活动举行,25名摄影家、画家、书法家到永顺县小溪村现场采风,感受小溪独特人文风情。本报记者采访其中几位艺术家,听他们聊眼中的“小溪印象”。

毛光辉:将小溪自然保护区谱成完整的乐章

团结报见习记者 胡承鼎 龙俊玉

8月7日,画家毛光辉在最炎热的下午,顶着斗笠,就出门写生去了。

这并不是毛光辉第一次来小溪,距离他上一次到小溪已过去将近6年。“相比之前,这里的路好走多了,但景色还是同样宜人。”再次踏入小溪,毛光辉有些“旧物新容”的感受。“对于一个画家,肯定是希望原始的元素保留得越多越好,但是一个地方还是要发展,要改变,小溪现在就变得越来越规范了。”

毛光辉走到一排民房前,寻了一处好位置就坐下开始画。他一边画一边说:“画画要用特殊的角度,描绘特殊的事物。小溪这个地方就很特别,而且小溪特别容易让人迸发创作的激情。特别是秋季,连绵的山脉变得多姿多彩,这里黄了,那里红了,山有了颜色,水也就有了颜色,整个小溪的色彩和层次会变得非常丰富,让人一看就有想画下来的冲动。”

他绘声绘色地描述小溪的秋景,目光炯炯,似是看到眼前的山脉已经开始“上色”了。说话间,他手中的笔勾勒出一道道线条,眼前的景象就已跃然纸上。

“小溪的山,小溪的水,土楼木屋的结构,湘西山势的线条,还有生活在小溪的人,每一样元素都是一个特别的音符,只有当它们十分和谐融洽时,才能谱出一首完整的乐章。”毛光辉觉得,保留小溪的原生态和整体性,就是最好的发展方向。

李红梅:让艺术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

实习生 鲁小倩

湘西州女书法家协会会长李红梅并不是第一次来小溪。8月7日清晨5时,她早早起床,和此次来采风的摄影家朋友们进山散步。

“空气中弥漫着负氧离子的清新”的小溪对李红梅来说,是难得的宁静与愉悦之境。她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小溪的宁静与清新,可以让人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在这里,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书法的世界中,连续写几十张都不累,享受书法带来的乐趣和满足。

在宣纸上挥毫泼墨,探索书法之妙,需有早起之勤和探索之勇,这也是李红梅来到小溪对自己的期待。在莽莽群山和涓涓细流中深入自然,汲取灵感,让艺术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

“作为永顺人,我总是带着热情来这里采风,来这里写写画画。”李红梅说,她对小溪有深厚的感情。“与以前相比,它的原始生态没有改变,但它的基础设施显然有了很大的改善。”

李红梅说,小溪这处人间秘境,是她日后带着学生采风创作的首选之地。

陈兆忠:用镜头记录和传播这片湘西仙境

团结报见习记者 黄新媛 实习生 鲁小倩

作为湖南省民俗摄影家协会会长,陈兆忠几乎走遍了湖南省内和周边的山山水水,但当他第一次走进藏在湘西群山深处的小溪国家森林公园,还是被它的美丽深深吸引。

陈兆忠一行4位摄影师受邀从长沙而来,历经10多个小时的车程,舟车劳顿的他们仍然难掩兴奋。进山途中,村民在溪水边洗菜做饭,陈兆忠立刻拿出相机拍摄。“相比于如今商业化的各色古镇景区,我更青睐小溪的这种未经雕琢的人文风光。”

陈兆忠说,从自然景观来看,小溪的山体、植被、水流都是极美的,原生态的村落又赋予了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多的人文气息,在这样未经人类活动破坏的森林里,小溪村的村民世世代代在此生活,流动的溪水,飘散的炊烟,让人与自然构成一幅“活”着的图景。

陈兆忠说,作为民俗摄影家,许多灵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将民俗放置于时代背景下,将元素提炼出来,慢慢去琢磨。

谈及采风期间的摄影创作,陈兆忠热情十足。“相机记录的是微观的瞬间,作为摄影师,将更多像小溪这样的秘境之美传播出去,是一种信念,也是做民俗摄影的责任感。”

陈建平:篆刻是与自然相连的生活体验

团结报见习记者 黄新媛 实习生 鲁小倩

晚餐后的自由活动时间里,溪水流过的河岸边,陈建平在认真挑选石头。

这位刚荣获第一届当代中青年篆刻艺术双年展“优胜作者”奖的湘西州青年篆刻家、书法家,对石头有一种偏爱,他解释为“这是篆刻家的职业敏感”。

陈建平说,他最爱在河边看石头,通过石块天然纹路获得创作灵感。

第一次来到小溪采风,陈建平惊讶于这里自然环境之美,蝉鸣、水声、树荫、虫影……未经破坏的小溪村像一处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里的建筑、民俗和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古朴之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篆刻也不例外。”陈建平说,“篆法、章法、刀法三个环节密切联系,对篆刻家来说,没有灵感和创作冲动就不会轻易动刀。”

篆刻的字句来自古典诗词,字体遵循篆隶楷等范式,但在这背后,篆刻也离不开大自然。陈建平经常在体验生活中捕捉灵感,“篆刻就是生活中的记事,而这些符号归根结底,都来源于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体验。”

本组图片由团结报见习记者胡承鼎摄

作者:胡承鼎 龙俊玉 鲁小倩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