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新窝村:藏在心窝里的乡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龙清彰

新窝村一点也不新,到处是被时光雕刻的痕迹。

野草夜以继日地向村路中间挺进,若不是还有村民来来去去,踩退野草的进攻,恐怕再也见不到路面了。坎上坎下已经是野草的天下,有的野草伸出藤蔓,攀岩越壁,没有什么坡度能拦住它们的去路;有的野草见缝插针,从石缝中迸出一蓬蓬枝叶,势不可挡。它们的目标是赴向那一栋栋乌黑的木房子。木房子一年又一年地抵御着雨淋、日晒、菌蚀、虫咬,越发的弯腰驼背、松肩斜胯,越发的斑斑驳驳、疲惫不堪。野草们乘机发起冲锋,想要淹没所有的房子,占领所有的地盘。但是,做归做,想归想,木房子就是屹立不倒。

时光会老吗?会。时光到什么地方养老去了?到新窝村养老去了。看了一眼新窝村,几百年的时光就那么流走了。再看一眼新窝村,往日的情景就会浮现在眼前。藏在心窝里的乡愁随之泛起,一丝丝、一缕缕,酸甜苦辣咸,全是令人怀想的味道。

村里的苗族人将新窝村叫做“巴窝”,翻译成汉语是“水尾”“水源头”的意思。也就是说,新窝村住在河流的源头。住在河流源头的村民们,喝的是源头水,吃的是源头水浇灌的食物,洗洗刷刷用的是清澈的源头水。干干净净的源头水,把村里的姑娘们滋润得肤如凝脂,把小伙子们泡得油光闪亮,生产出来的粮食、蔬菜绿色环保,原汁、原味、原生态,吃起来清香可口,让城里人无比的羡慕和神往。

四面八方的山手拉着手,围出一个小山窝。小山窝里的新窝村,虽然小得一杆烟的工夫就能从村头走到村尾,但是村里的150多户、1300多人,并不觉得日子过得单调、乏味。他们成年累月看山、看水、看天、看云,总是看不够。一样的山,随着季节不断变幻;一样的水,跟着降雨起起落落;一样的天,一样的云,有阴晴转换,有白云苍狗。住在这种地方,怎么住也住不腻。

三岭夹两沟从山顶冲进新窝村,沟里流水潺潺。右边的河叫大方河,左边的河叫二方河。村民的房子沿狭窄的河边铺开,实在挤不下,就往中间的那条叫坳上的岭坎上挤。这条岭坎呈倒三角形夹在两条河之间,在降落的过程中,竭尽全力放缓坡度,直至轻轻落入河水里。缓坡上是天造地设的屋场,村民们前砌后挖,平出了一个个小坪场,竖起了房子。千百年过去,一坡人家黑压压地覆在岭坎上,整个山窝窝再也找不到一块立锥之地。老辈人说,“左青龙,右白虎”,“前有路,后有屏”,新窝村住在风水宝地上了,无灾无难,吃穿不愁。

是不是走回明清时期了。三间正房加两三层的吊脚厢房,是明清时期苗族地区典型的房屋造型。当干栏式、飞檐翘角、四面走廊厢房,万字格、亚字格、四方格栏杆,八棱形、六棱形、四方形悬柱,双凤朝阳、喜鹊闹梅、狮子滚绣球窗棂一家接一家扑入眼帘,这不就是明清时期的新窝村么。

古石板路、古烽火台、古寨墙、古官道、古水井,古风习习。高腔戏、坐堂戏、阳戏,古韵悠悠。粘上这种乡愁的村民,不管走到哪里,心始终系在新窝村。


作者:龙清彰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