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县市
坡脚村: 峒河源头的“苗王故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李再兴

一处溪流清澈碧绿,在阳光照耀下闪着星光,不舍昼夜潺潺地向前流去……在花垣县雅酉镇老人山与黄瓜山之间的坡脚苗寨看到峒河源头时,瞬间被眼前的神奇景色所惊呆,思绪随之流向远方。

总长150公里的峒河是沅水的上游支流,像缭绕在湘西大山里的“翡翠玉带”,静静流淌、轻轻吟唱,两岸山峰青翠、景色秀美。可这条被吉首人称为“母亲河”的河流,源头却在花垣县。2015年,吉首市专门组织溯源峒河考察组,翻山越岭、不辞辛劳,历经两个月的考察,确定峒河源头就在雅酉镇坡脚村。村里人回忆,当时考察队员溯小溪水而上,来到这个苗语叫“比柳”(汉语意为“井水”)的地方,发现整个老人山是个巨大的蓄水体,溪流从此处流出,最终汇成峒河。为定格这一重大发现,湘西籍著名书法家林时九欣然写下“峒河源”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被放大数倍后,刻在了源头溪流上的石壁上。

坡脚村人以拥有“峒河源”为傲,也乐于保护这个珍贵的源头。无论春夏秋冬,沿着峒河溯源探险的人们络绎不绝,可进入坡脚村,总有村民耐心提醒:保护源头活水,你我人人有责。来客们欣然接受,只用眼睛和相机去感受这方洁净的山水。朴素的村民讲不出大道理,可在他们的内心里,保护峒河源头就是他们的义务,爱护秀美峒河就是他们的责任。为同一条河、献同一份爱,坡脚村人说,他们只希望峒河永远清澈、家园更加美丽。

坡脚村人的这份担当和大爱,或许早已融入于血液、镌刻进骨子。这一点,从黄瓜寨的乾嘉苗民起义旧址里可以找到答案。黄瓜寨是坡脚村的一个自然寨,因坐落在海拔1134米的黄瓜山中而得名。这里是乾嘉苗民起义的重要策源地,是清代中衰之战的主战场,诞生了在起义中第一个称“苗王”的英烈石三保。

“溯雍正之年,清廷广设营汛,集派流官,对苗族地区,同样实行‘改土归流’。苗汉官吏勾结苗族上层分子,掠夺民财,兼并土地。延及乾隆末期,清之剥削日趋加深,苗族灾难十倍于前,遂激愤石三保,联络民众起义。”据花垣县政府1985年所立的石三保纪念碑记载,黄瓜寨人石三保组织领导了乾嘉苗民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仍流芳史册。

石碑记载,乾隆六十年正月初四,石三保邀乾州厅吴八月、凤凰厅吴天半、松桃厅石柳邓等人,在黄瓜寨计议。后因杨芳告密,清朝地方政府马上派兵镇压,石柳邓在松桃首举义旗,石三保立即策应,率苗民痛击来犯清兵,在今天雅酉排达扣,全歼一千四百之敌,总兵明安图、副将伊萨纳、同知彭凤尧等将吏,皆被击毙。首战告捷,军威大振,湘、黔、川苗汉人民纷纷响应,斗争烈火势成燎原,清廷极为震慑。随后,乾隆皇帝惊恐万状,急调云贵、四川、湖广、两江总督福康安等,统帅十八万兵,围剿义军。石三保等采取“官有万兵,我有万山,敌来我去,敌去我来”的战略战术,与敌周旋,屡操胜券。后因力量悬殊,加之吴陇登出卖,吴八月、吴天半先后被俘,石三保为找出路,去土蛮地区与白莲教联系,于嘉庆元年五月十三日,受龙子贵骗去哄哄寨被俘,解往京城。他受尽百般酷刑,仍大义凛然,拒不投降,同年七月十八日在热河行宫英勇就义,时年五十岁。

“乾嘉烽火漫三边,民族英烈浩千秋。”如今已斑驳褪色的石碑上还载明了那次起义的意义:乾嘉苗民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他激起了苗民振奋精神,牵动清廷七省之师,毙其都司以上官员二百余名,耗其白银二千万两,军米一百万石,促使清廷的腐朽加剧。石三保反掠夺的壮举,万古流芳!反压迫之精神,永世长存!

如今,烽烟早已散去,峒河静静流淌。坡脚村的山水间,村民们用团结拼搏、勤劳果敢的精神,不惧高寒、不屈不挠,在村寨周边种植粮食、蔬菜、烟叶、吊瓜,在红土高山上开荒种茶近两千亩,齐心推进茶旅一体化发展,续写着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新故事。


作者:李再兴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