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壁山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北临长江,系万里长江三峡以下最狭窄处,像一把钥匙插入江心,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半壁山绝壁,隔长江与对面田家镇相望。
半壁山绝壁上,有杨岳斌题“铁锁沉江”。
文\图 范诚
今年7月底,我专程来到湖北黄石市的半壁山,考察湘军古战场。发现古战场遗址不仅有湘军水师名将杨岳斌、彭玉麟的塑像,而且在半壁山绝壁上,还有杨岳斌的“铁锁沉江”等题词,感到惊奇,感到欣慰。
半壁山,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富池镇。一座突兀的大山耸立于长江南岸,传说秦始皇南巡,遇西塞山挡道,挥鞭劈开,一半顺流至此而得名。现在,该地已作为“半壁山古战场遗址”而开发旅游,成为名胜古迹。
半壁山北临长江,与对岸的田家镇隔长江相望。是万里长江三峡以下最狭窄处。一座大山,像一把钥匙插入江心,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又有“长江锁匙”之称。它还扼富池口的背面,长江向南流去,流经山麓,折而向东,水流湍急不可以行船,船行都靠着北岸行走,也可见这里地理位置的重要。
走进“半壁山古战场遗址”,最先看到的是一座“锁匙楼”,高三层,为仿古城楼结构。牢固的铁门上,标有“半壁山古战场展览馆”,可惜铁门紧闭,无法参观。
“锁匙楼”的背面临江处,便是一个炮台。炮台依山临水,俯瞰江面。架有大炮八门,虎视眈眈,封锁着江面。只要守住这里,任何船只往来,都无法通过。
沿着游道步行上山,最先看到一尊花岗石人物塑像,为杨岳斌像,并在下面刻字介绍,其文如下:
杨岳斌(1822—1890年),原名载福,字厚庵,湖南长沙人,长江水师创建者,抗法将领,谥勇悫。1854年,杨岳斌在半壁山击败太平军,被擢升为守备,赐花翎。光绪十年(1884年),杨岳斌题“楚江锁钥”,刻于今半壁山西侧崖壁。1885年,赴援台湾,协助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共抗法军。
短短100余字的简介,竟出现三处错误。
一是杨岳斌的职务。据《国史本传》记载,咸丰四年(1854年),杨岳斌因战功突出,一路提升。四月,率水师攻湘潭太平军,“擢守备,赏换花翎”;七月,“以都司补用,赏彪勇巴图鲁名号”;闰七月,“诏升参将,加副将衔”;八月,“诏授湖南常德协副将”;十月,半壁山大捷,“诏嘉其勤勋最著,加恩赏总兵衔”。实际上,杨岳斌在半壁山大捷后,职务是副将加总兵衔,而不是守备,两者相差太远了。
二是杨岳斌题“楚江锁钥”,应为“铁锁沉江”,见下文和图片。
三是“1885年,赴援台湾,协助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共抗法军”。法军侵略台湾,清廷连发三道上谕诏杨岳斌赴台抗法,先是帮办左宗棠军务。左宗棠去世之后,他接替左宗棠,负责指挥整个台湾地区的抗法事务。加上当时台湾清军派系林立,互不买账,只有杨岳斌能指挥调度。说他协助刘铭传是不准确的。
沿着游道继续上行,可见张之洞塑像和彭玉麟塑像。其中彭玉麟简介中说他“刻‘铁锁沉江’于半壁山临江崖壁”。这又把杨岳斌的题词当做彭玉麟的了。
再向上攀爬,沿着小路向右,到了半壁山绝壁。绝壁下是一处平台,可见绝壁上有两处摩崖石刻,分别是杨岳斌与丁泗滨的题词。
杨岳斌题词为——
铁锁沉江
“铁锁沉江”高3.5米,宽1.5米,为楷体书写,竖排。左侧还刻有“咸丰四年秋九月,善化杨岳斌、衡阳彭玉麟率水师夺两岸炮台八,破横江铁索七,焚贼船二千有奇。会长白塔齐布、湘乡罗泽南杀贼万人于此”。
丁泗滨题词为——
东南半壁
“东南半壁”为横排,右刻“同治三年秋月”,左刻“长沙丁泗滨题”。
至于“楚江锁匙”,这面石壁上没有发现,也许被植物所覆盖。
山顶还有新修的楚江亭,亭高三层。登上亭子高楼,可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江上船只,往来如梭。还可见对面田家镇及周边景象,大好河山,尽收眼底。
杨岳斌题词的背后,是湘军半壁山大捷的背景。
自太平天国攻占长江及其下游,定都天京,湘军实际上在半壁山与太平军发生了两次战役。
第一次是1853年11月,太平军西征,攻占了半壁山。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亮基设防于田家镇,扼住太平军向上进攻之路。无奈太平军力量强大,势不可挡,张亮基只得求救于楚军悍将、不久前守护南昌立下大功的原湖北按察使、后任江南帮办军务的江忠源。江忠源仅带2000兵马火速赶到时,太平军已抢占先机,占领重要位置。江忠源因所率精兵太少,劳师远征,孤军深入,因而回天乏力,导致清军失败。
第二次是1854年10月,湘军陆军破半壁山,水师进逼田家镇。
田家镇位于武昌与黄石下游的长江北岸,是安徽的门户,“天京咽喉,上下通衢”。隔江而立的半壁山临江耸立,悬崖陡峭,是太平军扎大营拱卫九江的天险要寨。
太平军武昌失守后,为阻挡湘军自上游而下的进攻,在此设立第一道防线。
他们占据了半壁山,扎了5座营垒,挖掘壕沟,引湖水灌入沟内。北边从田家镇起,到蓟州为止,长达40里,沿岸筑城防御。从半壁山对面到田家镇,于江面横贯铁索3道、篾缆7道,以防清军顺江东下,进犯天京。他们还用粗大的铁索将船只连接起来。船上建造大筏,筏上排列大炮,横在中流,用炮舰防守。筑成铜墙铁壁,以阻挡湘军水师战船。在这一带,太平军号称部署了10万兵力。
杨岳斌、彭玉麟在距敌营田家镇仅九里的峰嘴,与塔齐布、罗泽南会合,共商水陆合攻田家镇破江防铁索之策。
当晚,即召集水师各营,宣布明日开战,分战船为四队:第一队专管斩断太平军战船铁索;第二队专攻打太平军炮船,掩护第一队斩关断索;第三队待铁索打开后,立即冲关,直逼下游,火烧太平军战船;第四营坚守老营,防守太平军乘虚回攻上游。杨岳斌又提议,觉得先烧上游的太平军船只,其余的太平军船队必然向下逃窜。这样,不如穷追数十里,从下游一路烧上来,太平军就无路可逃了。
第二天,湘军水师大举进攻。
太平军仗着拥有铁索和大炮,以为湘军水师无法靠近,掉以轻心。湘军水师第一队顺流直下,彭玉麟率领的第二队跟进。太平军船只来不及转移,遭到围攻,烧毁了两艘战船。第一队鼓动风箱,烧断铁链,使太平军铁缆失去作用,防线被冲破。
太平军的大筏在江上漂流,被湘军水师攻击,死伤无数。
杨岳斌率领第三队,等到铁缆断开,带领船队冲向下游。下游太平军看到突然出现的队伍,正在观望,杨岳斌部队已经冲到近前。太平军船队想逃跑,可是船队接连几十里,一动就被挂住,根本无法脱逃。
杨岳斌率部队直驶下游武穴,然后调转船头,逆流而上。一路抛掷火把,烧毁太平军船只。彭玉麟率领的部队,则从上游一路烧下来。这时江上刮起东风,杨岳斌顺风,彭玉麟顺水,两路夹攻,使太平军船只尽毁,烧死无数。
杨岳斌觉得武穴之下,还有太平军船只。于是调转船头,一路追至龙坪。这一战,湘军水师烧毁太平军船只4000多艘,都是太平军历年所掳掠的民船。数十里江面,火光冲天,烟焰蔽日。
湘军水陆两军一齐发力,收复了田家镇,而蕲州的太平军也望风逃走了。
杨岳斌因彻夜追敌,劳苦呕血,“诏嘉其勤勋最著,加恩赏总兵衔”,并被批准养病休息。
田家镇大捷,使湘军水师名震天下。王闿运《湘军志》记录:
田镇已破,湘军水师名天下。文宗采其战法,手诏宣示江南北诸水军。
正因为杨岳斌率军为攻下半壁山和田家镇立下大功,当地首领请求杨岳斌题词,杨岳斌因而题下“铁锁沉江”等词。
有人说“铁锁沉江”为彭玉麟所题。笔者认为,这是不确切的。一是从当时他们所处地位来看,自从湘军水师从衡阳创立,杨岳斌、彭玉麟两人同时担任营官。其中,彭玉麟为水师左营营官,杨岳斌为水师右营营官。但随着与太平军连续作战,两人的升迁各有不同。杨岳斌因为战功卓著,提拔得更快。半壁山大捷后,杨岳斌是副将加总兵衔,属于从二品;而彭玉麟才是“以知府记名”,属于从四品。所以“铁锁沉江”题词的后面,杨岳斌是排在前面的,而彭玉麟排在后面;古人题词,绝没有下级超越上级而题的;二是从书法角度来看,杨岳斌尽管读书不是很多,但特别爱好学习,不仅古体诗写得好,也是湘军中著名的书法家。题写这几个字,绝不会请下级代替。而根据本人对杨岳斌书法的研究,觉得这些字应该为杨岳斌所题。
作为杨岳斌、彭玉麟的下级,丁泗滨当年也参加了这场战斗。他后任湘军水师总兵,其题词“东南半壁”已是十年之后。
杨岳斌在征战湖北长江一带过程中,还曾写下了一首《战罢晚归》诗,从中可见到战场实况:
归咏夕阳天,矶边泊战船。
云开千嶂月,风敛一江烟。
列阵朝擒贼,谈兵夜扣舷。
誓将身许国,何止著鞭先。
这是杨岳斌最为后人称道的一首五言律诗,激情豪迈,铺张大气,壮怀激烈,风骨遒劲,颇有唐代边塞诗的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