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产品世俗化”或成文旅破困钥匙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吴刚

1

这两年来,经过了淄博烧烤、贵州“村超”、开封王婆、天水麻辣烫等历次“文旅事件”洗礼之后,旅游业界似乎逐渐习惯了“文旅产品世俗化”,默默接受“旺丁不旺财”的现实。

如今,“穷游”已经不再是一个无伤大雅的俏皮词汇,而是让无数业界大佬、行业精英无力吐槽的剧痛之源。

面对“消费者缺钱”,怎么办?

肯定不能“凉拌”。今天的旅游业,已忽然没有了幽默的底气和心气。

眼力劲上线的,已在快速组织心态,直面消费无力,绞尽脑汁调整运营重心,尽可能在“穷游”的大海里,多舀几瓢水,以维系员工工资、银行利息等固定费用的顺利支付。至于对调研、立项、宣传、维护、折旧等“沉没成本”的回收,果断不作奢望,闭口不提“挣大钱”的过期野望。

眼力劲不在线的,要不就惶惶不知所措,要不就沉迷在旧梦繁华里,要不就茫然于“不知不觉、双倍快乐”的懵懂里。

2

在头脑清晰的乐观者眼里,“消费者缺钱”作为一个高位概念,可能已经被分解为许多具有特殊指示意义的下位概念——

消费,是需求。不仅包括了旅游业擅长满足的弹性需求,也包括了人类自然属性中规定了的刚性需求。虽然弹性需求是一个可变量,但无论如何,“量”本身还在,只是多少而已。

者,是人。是人就有冲动,是人就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刻都保持冷静,是人就有即兴消费的欲望并主动脑补出合理性。古龙小说中那些从出场到领盒饭都始终贯彻设定理性的人物,在现实中从未存在。

缺钱,不等于没有钱,甚至缺的不是钱,而是对挣钱前景的预判。只要口袋里还有钱,那市场就依然存在。

据此,他们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消费者缺钱,不等于不花钱。

关键在于,如何在消费者不断缩水的消费尺度中,抢来更大比例的份额。

换句话说,如何让文旅产品精准适配消费者重置的消费观。

3

其实说到这里,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不同方向的旅游业态,可以设计出相应的适配方案。

共性是——在自身禀赋的基础上,推进“产品世俗化”——体验人性化、价格亲切化、成本低廉化。

如果硬要用一个字表达,我想,就是“俗”。

用烟火气息、务实姿态、市井氛围、平民价格满足俗人俗欲。

比如说一些夜经济街区,满街的小吃,热烈的气氛,感人的价格,就能让本不想掏钱的人忍不住掏钱,先吃到高兴,其他事天亮再说。淄博、天水的爆红,皆因此理。

比如说一些文化演出,将原本高端大气的舞台剧、音乐剧、文艺剧从天空中拉回地面,演绎成不再说教、脱离了高级趣味的餐叙剧、搞笑剧、脱口秀,花钱不多,快乐多多,自然有人捧场。开心麻花的“偷心夜宴”、北京西城区的“夜天桥”等当属此列。

比如说一些特色民宿,组织各种戏点鸳鸯、才艺互博、剧本杀、故事会等陌生人互动游戏,有些民宿还由老板娘亲自上场调动气氛,让寂寞的民宿不再寂寞,让春天般的温暖温暖四季,再经过网上一炒,自然一房难求、四季发财。京郊的“合宿·延庆姚官岭”、浙江安吉的“隐将谷民宿”等就有一定的代表性。

总之,让前些年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旅游产品,回归人间世俗快乐的本分,或将成为当前文旅破困的一把有用的钥匙。虽不至于赚大钱,能多撑一段日子,也是好的。

作者:吴刚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