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刘朝玲丨难忘故园雾露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雾露坡一角——湾里人家 向拥军 摄

刘朝玲

雾露坡坐落在泸溪县东南端辰溪、泸溪、麻阳三县交界的深山丛林中。《湖南省泸溪地名录》一书,如此介绍这个村名:山坡常有大雾,原名雾露坡,方言称雾为“罩子”,故又名罩子坡。村名告诉人们,这个村有两个特点:住在山坡上;常年有大雾。这就是我的故园,生我养我的地方。

一九六三年冬,我离开雾露坡,从警从政,至今已走过六十个春秋。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故园永远记挂在我的心中。

雾露坡村由台上、湾里、尖栗山等由南向北排列的三个小寨子组成,居住着黄、刘二姓。黄姓一支,清嘉庆后迁入,住在台上,称台人家或台上黄家人。刘姓两支,其中一支清嘉庆后与黄姓同时段迁入,住在湾里,称湾人家或湾里刘家人;另一支刘姓来得最早,明末清初迁入,住尖栗山,称尖栗山刘家人。

雾露坡的山坡,由围绕村寨的一处圆形台地和七座小山坡组成,称之为七星伴月。这圆形台地在村子的东面,名叫月坳,台地的平台叫月坳上。七座小山坡,自南、西、北三面围绕台地,分别名栾脑坡、雷打坡、丛树坡、金盆坡、对门坡、花椒坡、歇马坡。

雾露坡村的上方全是油茶林和松树林。在茶松林中还夹生着一些板栗树、柏子树、枇杷树、檀木树、椿木树、杏子树、桃子树、枫香树等。小时候我看见山坡上长有百余株七八层楼高、三四个人围抱的高大枫香树,至少有两百年以上树龄。山林里还生长有各种花草和虫鸟。小时候我经常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在这山里放牛、割草、抽笋、捉鸟、找枞菌、捡板栗……雾露坡村子的下方是一湾农田。山坡的坡脚有几处清凉的山泉,既干净又旺盛,除供村民生活用水外,还滋润这里的农田。山泉混合雨水经村外的正冲垅流入茶溪,转道麻阳、辰溪注入沅江。正冲垅的正垅从两岔口至狮子坎有十余丘垅田梯次而下。落差小的一二米,落差大的十余米。每丘垅田都有大小、深浅不等的月口凼,浅的不足一米,深的二三米。这些水凼和垅田下面的小溪有鱼虾、泥鳅、黄鳝等。小时候,每逢夏天我便与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到田凼和溪里解凉、摸鱼、捞虾、捉黄鳝、盘泥鳅,乐此不疲。我至今还经常回忆起小时候赶山、玩水的这些趣事,曾作十首七绝《童年忆旧》,追忆往昔。现抄录三首如下:

牧 牛

带露微风拂嫩鲜,黑牤摇尾嚼悠闲。

新书一卷松荫下,未觉何时日满山。

割 草

邀童结伴唱相和,音绕春山四面坡。

嫩叶入筐留稚韵,一挑青草一挑歌。

捡板栗

一夜秋风带雨浇,开花板栗子全抛。

儿童不待天明起,山野黄金捡几包。

雾露坡一带属沅江水系的五溪深处。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文化活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地农民在雾露坡下面正冲垅隘口右边的山坳处,挖出一孔用厚砖块封砌的瑶人墓葬。此前当地老辈人在山里挖茶林时也曾挖出过瑶人坟。据传古时雾露坡一带是瑶人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曾是瑶人的美好家园,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居住在这一带的瑶人被迫西迁。而从江西迁来的汉人慢慢填补了这一带居家的空白地段。最先迁入雾露坡的汉人是现居住在尖栗山的刘姓先祖。他们刚迁入时,并不是住在尖栗山,而是住在月坳上最中间地段。那儿是雾露坡一带一块最开阔向阳,不受湿气侵扰适宜居家的好地方。那么他们为什么后来要迁到陡峭的尖栗山去居住呢?在这里有一段十分悲惨的故事。

清乾嘉年间,湘西发生苗民起义。居住在月坳上的刘姓先民虽是汉族,但他们中有人在贵州苗区做砖瓦,也参与了起义。清廷镇压义军的一支人马得知此事,便前往屠村。清军进村时,村里大部分人外出,只有一些老人、小孩和两个青年病人在家。这些在家的人一个也没有幸免于难。他们被杀害后,就地埋葬在村子里。一座热闹的村落就这样变成了一处阴森的坟场。

清军在村里杀人时,闹得鸡飞狗跳。一只山鸡从月坳上起飞,一直飞过田垅,落到尖栗山一棵大刺树上。月坳上幸存的刘姓先祖,认为这是神灵指引去处,于是就从月坳上搬到尖栗山居住。把那棵大刺树供作神树。从此尖栗山变成了村寨。又过了一些年,从江西辗转迁到石榴坪的另一支刘姓人家和一支黄姓人家差不多同时段从石榴坪迁来雾露坡的湾里和台上安家。至此,雾露坡村寨的大格局基本形成。

雾露坡,民国时属泸溪县爱安乡第七保雾露坡甲,新中国建立时属泸溪县第五区覃木阳乡罩子坡村;公社化时属泸溪县达岚公社八一大队罩子坡生产队,现在属泸溪县达岚镇覃木阳村罩子坡村民小组。雾露坡民国时只有十来户,不足百口人;新中国建立时二十来户,百余口人;现在有近七十户,三百三十余口人。

雾露坡地处高寒山区,开门见山,山多田少。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人们十分贫穷。全村只有一栋砖瓦房,不足十栋破旧木房,其余是茅屋。大多数家庭田土收成不足半年口粮。那时,人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要遭受土匪的烧杀抢掠和官府的苛捐杂税,抓丁派款,真是苦不堪言。

村里过去大多数人是文盲,少数人初识字。他们为生计所迫,有的外出逃荒要饭;有的上贵州做瓦谋生;留在村里的卖柴、挖葛度日。土改时雾露坡的穷苦农民从外村地主那里分来田土,从此翻身做主人。但因这里生产条件太差,仍然处于贫困线上,吃国家统销粮。

雾露坡过去虽然贫穷闭塞,但历来乡风纯朴,邻里团结,一家有事,众人帮援。在我的记忆中,村里没有发生过大的争吵事件,更无打架斗殴恶行。与临近村子也是友好往来。黄、刘二姓无论谁家有喜事,全村家家户户上门祝贺;谁家有白事,全村家家户户上门凭吊;谁家有病痛,邻里间都要上门问候。我出版的《人生箴歌》一书中关于如何处理好亲友关系、邻里关系、家庭成员关系等章节的基本素材和典型事例都是来自于故园。

雾露坡和全国各地的小山村一样,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合作化、公社化、过苦日子、农村社教、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联产承包责任到户、扶贫攻坚、精准扶贫,逐步走上了富裕道路。

又过去二十二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雾露坡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故园是游子的根脉。无论游子走了多久,走了多远,故园是铭刻在游子脑海中深深的印记,永远也不会磨灭。

作者:刘朝玲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