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叶红丨晚清名师李如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叶红

李如昆(?—公元1879年),龙山本城里(现民安街道)人,字竹屋,亦别名竹吾、竹浯。其姓名在《湖南省通志》与《龙山县志略》中均被误载为李如箟。曾任浏阳县教谕,后升任衡州府教授,他的父亲与叔叔在光绪版《龙山县志》中留有传记。

李如昆与曾国藩交情匪浅,曾入曾国藩府邸,担任曾氏子弟的授业之师。同治年间,他还短暂入曾国藩幕府。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三月,曾国藩写对联——“文涵万古江山气,道续千年丝竹声”,赠与李如昆,对其学识和品行高度赞誉。

李如昆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不仅倾心传授知识,更多次为曾国藩等湘军将领举荐贤才。他的学生中不乏杰出之士,如官至两江总督的李兴锐,以及清代著名外交家曾纪泽等。李如昆在浏阳县和衡州府任教职超过二十年,可谓桃李满天下,被誉为一代名师,在晚清中国有一定的影响。

游学京师

据光绪年间编纂的《龙山县志》所载,李如昆原籍常德府桃源县。其先祖咸万公迁武陵(现常德市武陵区),其父李亘荣由武陵辗转迁至龙山。但其父早逝,是母亲张氏将他们四个孩子抚养长大。

李如昆在家中排行老三,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与对学问的浓厚兴趣,他的勤奋与上进打动了其伯父李亘发。李亘发悉心栽培李如昆,全力资助其踏上科举之路。道光丁酉年科,李如昆不负众望,以拔贡之姿崭露头角;三年后,于道光庚子科,他在顺天府的乡试中成为举人。在第二年的会试中,李如昆与曾国藩等人同场竞技,曾国藩名列贡士第三十八,殿试更获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并在朝考中荣获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之职。而李如昆却遗憾未能登科。此后他多次参加会试,均没有取得满意的成绩。

在京师游学的岁月里,李如昆研究心理学及经世之书,其学识与才华赢得了一片赞誉,更与诸多名士结下了不解之缘。曾国藩的儿女亲家、后官至安徽池州知府的陈源兖,晚清中兴之柱、湘军领袖胡林翼,以及清代著名诗人、溆浦才俊舒焘等人都与李如昆交情甚笃。

严树森所著《胡林翼年谱》记载了一则轶事,当时胡林翼捐了一个贵州的知府,临行前,李如昆问及择地之由,胡公慨然答曰:“天下官方,独贵州州县吏奉上以礼不以货,某之出资用皆他人助成之,窃念两世受国恩遇,黔又先人持节地,习闻其风俗,某初为政,此邦贫瘠,或可以保清白之风,而不致负良友厚意。”此言一出,李公(如昆)为之起敬。

舒焘,年少成名,官居户部郎中,对李如昆推崇备至,称“足下目高于汉,心深于渊,守老氏多欲多戒,有庄叟死灰之容,固已谢迹嚣尘,追踪曩轨,文史足用,山泽堪娱。”在致李如昆的书信中,他深情回顾两人在京共度的游学时光。

曾国藩对李如昆赞誉有加,在家书中向湘乡父母称赞“其人端方和顺,有志性理之学,已为同辈所最难得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五月,曾国藩特请李如昆至府上,担任其子曾纪泽的启蒙之师,传道授业。

辗转授业

因志在考据学与理学,李如昆多次参试仍不第,迫于生计,只能辗转开启教书育人生涯。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九月,在曾国藩的鼎力举荐下,李如昆前往保定,受雇于时任直隶总督讷尔经额,主要负责文书事务,还兼任教职。在保定,他受到了极大的礼遇,居所陈设雅致,设施一应俱全,讷总督对他关怀入微,薪资达到三十金之多。在此期间,李如昆参与了《定州志》的审定,对序文做了很多的订正,并对艺文部分的多处错漏进行了修改,其严谨态度得讷尔经额赞赏。

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他来到风景秀丽的苏州,受邀成为两江总督陆建瀛府上的座上宾,再次集文书与教职于一身。在陆府,他与主人相谈甚欢,宾主关系融洽。

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应湖南吉太尊之邀,李如昆回到长沙,在书院执掌讲席,传道授业。同年七月,他又受命前往澧州(今常德市一带),负责监督五县科举考试。考试结束后,李如昆重返省城,进入抚军府负责教读。然而,此段时光对他而言并不轻松,收入锐减,加之疾病缠身,需频繁求医问药,更因爱女珍儿嫁入何家而耗资不菲,生活一时陷入拮据。

考据学主要是通过细致地考证,以“实事求是”“无信不征”的精神,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从而恢复经典的原始面目,让儒学的阐发扎实有据,从而实现“习六艺之文,考百王之典,综当代之务”。考据学兴起于明末清初,盛于清朝乾嘉年间。李如昆与曾国藩一直钻研考据学。李如昆的考据学功底在士林中颇有名气,据其在道光末年写给曾国藩的信中记载,陈源兖新购得汲古阁版《史记》,立刻送给李如昆,要其“点定句读”。一名字为月崖的学者也请李如昆为其沈刻版《资治通鉴》“属校讹字”,足见大家对李如昆学术水平的认同。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李如昆再次前往京城。其间他与曾国藩的交往更加密切,曾国藩在日记中记录二人在府邸内频繁会面,促膝长谈,共议朝局,亦不忘探讨学问,情谊愈加深厚。

三湘名师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李如昆终入仕途,担任长沙府浏阳县(现浏阳市)教谕一职,同时兼任洞溪书院山长。李如昆广邀名师,开设讲堂,洞溪书院一时之间“远近士子麇至,至斋舍不能容”,盛况空前,学风蔚然。

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咸丰年间作为幕僚辅佐于曾国藩麾下,期间与李如昆熟识。郭嵩焘在日记中对李如昆的学识与见解给予较高评价,称“竹浯识解绝人,可谈。”还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李如昆对时局与人物的独到分析:“湖南近日地气太泄,其人物卓卓,枝拄天下者,伟矣,其馀实至而名副焉,与实未至而名亦归焉,皆发泄稍尽,足以斫伤元气。”谈及江忠源(晚清湘军名将),李如昆道:“江忠烈初受知巡抚讷尔经额。赛相视师时,讷公以忠烈属之。赛相之奏调忠烈,以讷公也。景乔以曾奏记寿阳相国,归美寿阳,非也。”

在郭嵩焘的日记记录中,李如昆对曾国藩的评价尤为中肯:“相国好谀而不废逆耳之言,好霸气而一准诸情理之正,是从豪杰人者。其于用人处事,大含元气,细人无间,外面似疏而思虑却极缜密,说话似广大不落边际而处事却极精细,可为苦心孤诣。”

对于古文写作之道,李如昆亦有深刻见解:“论古文下字最难,多读史汉及先秦古书,可悟下字之诀。”

这些记载不仅展现了李如昆对时局的敏锐观察与深刻分析,更透露了他对曾国藩的独到认识,以及对为人处世的哲理思考。

李如昆在浏阳时注重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史书记载他“独具慧眼,以培育英才、造就贤达为己任。”彼时李兴锐正值青春年少,于洞溪书院苦读,其才情得李如昆赏识。湘军名将帅远燡途经浏阳,李如昆欣然为其引荐李兴锐,二人相谈甚欢,直至夜深仍意犹未尽。后曾国藩率湘军东征,李如昆亲笔荐书,力荐李兴锐入伍。李兴锐不负所望,随曾国藩南征北战,屡建奇功,终至两江总督、江西巡抚之高位,成为李如昆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湘军攻克安庆,清政府擢升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并协办大学士。曾国藩于安徽广开府署,屡邀李如昆与郭嵩焘加入。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八月,李如昆与郭嵩焘抵达安庆,李如昆入曾国藩幕府,而郭嵩焘则受命赴苏州任苏松粮储道。在安庆的数月间,李如昆与曾国藩朝夕相处,共商国是,曾国藩日记中屡见“与竹屋笔谈甚欢”“至幕府与竹屋畅谈”等语。

晚清著名学者莫友芝彼时亦在曾国藩幕府之中,与李如昆相识相知,对其学识品行赞誉有加,称“竹吾,龙山人,有文行。”莫友芝亦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与李如昆的交往点滴。及至李如昆离安庆返浏阳之际,莫友芝赠诗《送李竹浯教谕还湖南》,诗中“客绪秋难理,君来得素心”句,尽显二人友情。更约定他日共游黄海,结邻而居,以续前缘。

因志不在幕府,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十月,李如昆辞别曾国藩、莫友芝等人,西还浏阳。离开时曾国藩为其赠以金钱,李如昆坚辞不受。归浏阳后,李如昆重执教鞭,继续教书育人。亲族间多有人埋怨李如昆,说曾相国如此器重你,怎么不给你谋个一官半职?如昆笑曰:“相国重我,正以不妄干耳。”大家便无所言,李如昆也一直坚守教书育人岗位。

虽远离战争一线,李如昆与曾国藩仍保持密切书信往来,共话战事。每次曾国藩都于信中详述战局,还多次劝慰李如昆暂缓归隐之意。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三月,李如昆随信寄赠曾国藩端砚一枚,深得其心。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李如昆升任衡州府教授,掌一方文教之权。在职期间,他“在官力持正论,不可干以私,士林翕服,上官皆礼重之。”

郭昆焘为郭嵩焘之弟,其与李如昆先后在浏阳洞溪书院任山长,同治年间正于湖南巡抚幕府中主掌钱粮,与李如昆亦常有书信往还,共议天下大事。郭昆焘在信中对李如昆的洞察秋毫、远见卓识表达了极高的敬意,称其“澄心观变,识微见远”,并深入探讨了李如昆提出的“以贼治贼”之策。李如昆深刻剖析当时贵州乱局,指出其根源在于吏治腐败,民众所受之苦,官员之压更甚于匪患。他主张应以整顿吏治为本,辅以军事力量,方能从根本上平定黔乱。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曾国藩因病辞世于江宁(现南京)总督府,李如昆闻讯后悲痛欲绝,撰写近千字挽文,深情回忆与曾国藩的过往点滴,表达对故人的深切怀念。此篇骈文情感真挚,文采斐然,后被收入《求阙斋弟子记》,成为传世佳作。

曾国藩离世后,李如昆与其子曾纪泽交往更为密切。同治十二年间,曾纪泽居长沙为曾国藩守丧,二人多次长谈,曾纪泽的日记中,“出门,至李竹屋师处,谈极久”“谒李竹屋师,谈极久”“李竹屋师来谈极久”等记录比比可见。曾纪泽离开湖南后,师徒二人书信来往频繁,信件也是“写一函寄李竹浯师,极长”“夜饭后核改答李竹浯师函稿,甚长”。

晚清著名经学家王闿运亦与李如昆交道颇深,在《湘绮楼文集》中留下了许多关于李如昆的记载。从王闿运的日记中得知,他曾于光绪十七年为《李竹吾遗集》作序,可惜暂未能找到此文集出版记录。

同治十二年后,李如昆的身体状况日渐衰弱。到光绪五年(公元1879 年),李如昆终因耳疾失聪,无奈辞官归乡,不久后在长沙家中离世。远在西洋的曾纪泽闻讯悲痛不已,连夜写下《挽业师李竹吾》:“执经负笈,指顾三十三四年,尘榻对遗篇,通精诚在斗酒只鸡而外;航海梯山,往还七万七千里,天衢无阂境,瞻灵爽于尻轮神马之间。”此挽联不仅对李如昆的一生做了高度评价,更表达出对恩师的无限哀思与敬仰。

作者:叶红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