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谢慧丨蕴藏在书香里的大美湘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读刘世树作品集《身边风景》

谢慧

这个骄阳似火的夏天,读到了刘世树作品集《身边风景》。大家都亲切称作者为“树哥”,文如其人,他的文字功底是深厚的,他的作品,更多体现的是人格、视野和思想。

在第一辑开篇《湘西,身边最美的风景》中,刘世树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报告进行溯源、求证,书写与湘西久远的历史紧密关联的茶峒,来为读者呈现他心中的茶峒: “一条美丽的清水江环绕小镇,整个小镇吊脚楼成排而立,镇内民风淳朴,宁静悠然。‘茶峒’在苗语中是‘汉人谷’的意思,在清同治年间编纂的《永绥厅志》中,关于茶峒是这样记载的:地处湘、川、黔三省之中,因古传有两户汉人居此而名。不仅有文献记载,正式的考古报告更是证明了茶峒是湘西早期人类文明起源地。”作者求真务实的写作精神在此有所体现。以及对下湾遗址、里耶秦简和土家织锦、湘西苗绣等传统工艺的描写都一一列举了详尽的溯源出处。作者像一个沿着历史发展轨迹一路求证真理的探索者,与考古人员同行,与事实携手相通,只为了能用自己的笔描绘出心中最美的身边风景——湘西。

作者在写景中又饱含深情,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亲情的追忆,展现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风格。在《风雨太平山》一文的描写中,随着人间烟雨升沉起伏的太平山奇绝美景中其实蕴含着个体生命的情感,那就是作者自己和母亲的命运与太平山之间的关联和相互映照。“最早告诉我关于太平山的一些故事和传说的人,是我的母亲。”寥寥几笔就介绍了母亲才是作者心中关于太平山风雨人生的解读者。

在作者母亲讲述的传说中,太平山是一座蕴含孝心的亲情山——14岁的王氏大儿子为救自己的母亲,用诚心感动山神,绝处逢生,采到了救母的草药。在母亲的认知中,太平山还是一座护佑众生平安、声名远扬的“圣山”,更是一座历经苦难却终究会迎来光明的生命之山——当太平山山上的庙宇被拆,母亲说,“若干年后,太平山人还是要把庙修起来的!”在母亲的心里,太平山已经是她的信仰和精神倚靠,可以穿越和克服眼下的一切苦难。

后来,作者登上太平山山顶眺望远方,千山万壑,千人祥和,万户安宁,一派太平景象尽收眼底。看到太平山如今的恢宏景象,他想起了早已离开人世的母亲。母亲的生命虽已经逝去,但作者用母亲的视角看到了她的预言应验:善战胜恶,欣逢盛世,太平山迎来了新生命;母亲牵挂的后代子孙们迎来了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一座山,就如同一个人,它一定是有生命的。”我想,这个人,就是作者心中大爱如山的母亲吧,亦是很多湘西人心中用坚韧、宽厚的爱护佑后代子孙的母亲,在岁月的万千风雨中屹然不倒、历久弥新。

第三辑中,收录了作者与凌宇、林时九、刘鸿洲、黄叶、张雁碧、肖振中、向水英、龙宁英、刘年等湘西籍作家、书法家、画家的对话访谈。在作者对话著名沈从文研究专家、文化学者凌宇教授一文中,让我认识到文学作品以外的沈从文——他具有慈悲、宽怀博大的人格,外柔内刚,有趣且细心,是一位懂得关怀别人的人。

在《五筸男儿 笔润殷墟》一文中,我们走进了著名书法家林时九的艺术人生,他一辈子都在研习甲骨文书法艺术,在访谈对话中,我也听到了沈从文、黄永玉先生和林时九的交集故事。一页页翻开,一字一句的读,宛如走进了一部部湘西人的文艺人生。虽然没有到过《对话访谈》的现场,但在这字里行间,让人读出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新鲜、生动、深入,有历史的长度和厚度,还感知到了湘西艺术家们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个文化访谈的主持人,是非常考验他的学养和文化底蕴的。而刘世树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主持人的工作,并成为了这个访谈的文字记录者。这无疑是做了一件有功德的事情。正如著名书法家、古典诗词家黄叶的评价:刘世树在培养湘西文艺人才,繁荣湘西文艺事业方面所做的努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我想,刘世树先生不遗余力地推介湘西文艺人才,为湘西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付出自己的全部心力,这种“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的精神,是需要被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传承的。令人欣喜的是,《团结报》传承了这样的文化坚守,依然在为推介湘西文艺人才奋进和耕耘着。

在《后记》中作者写道,就创作初衷和实践而言,这是一本为文旅宣传服务的书。从文字到图片以湘西文旅为主要创作内容,力求为湘西文旅宣传添砖加瓦。而我在读完刘世树先生作品集《身边风景》后,确实深刻体会和感悟到世界万般美好都不如读书好的寓意。在作者用文字营造呈现的情境氛围中悲喜与共,用眼睛和心灵触摸、感知书里的行走脉络,跟随着作者,仿若在他的书里收获与完成了一次大美湘西的旅程——湘西的人文美、风景美、物产好,就蕴藏在《身边风景》的书香里……

作者:谢慧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