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凤凰·民风》是一本县级杂志,能量虽小,却是生长梦想的园地,催生滋养了文学爱好者心中的万紫千红。
我至今记得,2006年8月,经退休老师刘益林介绍,我加入了凤凰诗社。诗社每月或两月举办一次活动,同时会赠送新出版书刊。正是那年,我拿到了《凤凰》半年刊创刊。田耳在发刊词写道:“遂有此小刊,同以‘凤凰’二字冠名,在地价飞涨的小城中圈一块‘自留地’,嗜文好墨者可在此同耕共乐。”次年,三十一岁的田耳凭借中篇小说《一个人张灯结彩》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成为史上最年轻的鲁迅文学奖得主。那时也不会料到,《凤凰》能风雨兼程伴我近20年。
我在《凤凰》发表的首篇文章是《追忆》(2014年第2期),怀念的是因病去世的中年老师刘小春;第二篇是《回望筸军荡气回肠》,时任执行主编刘萧通过邮箱回复:“你好,评论文章收到,非常感谢。再让别的同事看看,如果能用则用。欢迎继续写稿投稿。”正因为这句鼓励,随后我又发表《海螺庵》《木匠师傅》《乡里三刘》等多篇作品,其中1.2万字的《正说刘士奇》和6600余字的《追寻凤凰红色基因》经刘萧、田欢推荐,先后被《神地》刊发。时任主编肖五洋对《寻根溯源话乡愁》《天下凤凰美》也给予很高评价。
2014年夏,另一种半年刊《民风》创刊印发。该杂志以收集整理神话、传说、故事和乡谣为主,是民间文艺家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发刊词依然是田耳所写:“这是一帮‘老派’先生(也有后生),不管城头风云变幻,不管外界今夕何夕,老先生们咬定此土此壤,掘地三尺,时有觅见,如获至宝,于此宣泄对故乡那份朴拙之爱。”
黄永玉先生题写《民风》刊名后,给时任执行主编畦哥写信:“黄琦贤侄:拙书奉上,不成气候,请包涵。办个民风刊物太有必要,也是我多年所盼。眼看宝贵文化日渐淹没,得诸位热血仁人志士奋而图之,上天和祖宗都会高兴。”2017年4月29日下午,凤凰县召开黄永玉家乡文艺座谈会,七十余名本地绘画和文学爱好者受邀参加。有人递过去纸条问:“您看过《民风》杂志吗?”黄老激动地说:“看过,看过!《民风》杂志办得好,达到了国家级、国际杂志水准!”虽然评价夸张,但可见他对《民风》之喜爱。
2016年初,我将《竖屋、上梁歌(十则)》《〈凤凰刘氏族谱〉歌谣》发送至《民风》邮箱。畦哥打电话告知,这篇上梁歌是他见过最完整准确的。从未见面的我们那晚在电话里杂七杂八谈了20多分钟。随后几年,我陆续在《民风》发表了《巫术咒语(二十则)》《木匠的祝词》等诸多文章。
实践证明,办任何刊物不可能一帆风顺,《凤凰》《民风》也不例外。2019年受资金影响,《凤凰》停刊。2020年,《凤凰》续办,由每年两期改为一期。2021年《凤凰》《民风》合刊,杂志由每年四期改成一期。2022年底,即从《凤凰·民风》第20期开始,我被列入编委成员,不禁感慨:凤凰正因为有少数从读者、作者再到编委的人,有更多长期阅读、收藏《凤凰·民风》的人,文脉才得到传承,民俗才得以弘扬。这批人没有文人相轻的偏见,反而因志同道合相互扶持。回顾我在《凤凰·民风》发表的5万余字14篇文章,不都是在刘萧、畦哥等老一辈编辑指导下完成的吗?
如今我被列入编委,某种程度象征承担新任务,从看到那几排新换名单起,我便决定不再向《凤凰·民风》投稿。畦哥说:“不要考虑太多,杂志最重要的是质量。”质量的确是杂志生命线,除拟定办刊宗旨、提升编辑水平外,更要有经费保障、好的稿源。我虽同意畦哥观点,却没再往邮箱投过稿。我愿将更多精力花在幕后提建议。比如,坚持以老带新,向老作家、知名作家约稿的同时,刊发年轻人优秀作品,尤其需办好雏凤栏目,协助学校建立文学社团,鼓励学生踊跃投稿;突出编辑分工各有侧重,力求“行文不贪大气恢弘、叙事不必天南地北、写人状物以不逸出小城范畴为宜”;坚持扩大覆盖面,在文联办公室、文星苑、晋风堂、游客服务中心、雪晴集、世纪电脑等场所摆放杂志,供市民、游客免费借阅;强化杂志影响力,《凤凰》创刊二十周年时,推出《凤凰·民风20年精选集》,既体现风貌整体性,又彰显文脉延续性。
值得一提的是,我与《凤凰·民风》的机缘并不限于本人。2023年6月6日,我翻阅杂志看到,姚玉霞在2011年发表了《清醒吧,麻木的人类》,文末标注“指导老师刘伟”。这样推算,她比我还早三年发文。当晚我拍下图片,发了朋友圈。看着迟到十三年的铅字作文,姚玉霞特别兴奋,并向她已读小学的孩子炫耀:“我说以前自己作文写得好,你们不相信,现在有证据了吧!”
也是那晚,我看到文章《真假猪八戒》,作者刘静怡是我堂妹,投稿时读四年级,指导老师谭玉霞(她的妈妈)。因为第二天高考,刘静怡正紧张备考,看到我发的信息,未能更好重温喜悦之情。2023年12月16日,凤凰县选举产生新一届作家协会班子。一个月后,在主编刘先菊、执行主编田仁华策划下,《凤凰·民风》版面设计、栏目编排别开生面,并首次推出电子杂志。今年1月13日,凤凰县作家协会举办2023年年会暨第一届“文星杯”青少年文学奖颁奖会,谭玉霞与已上大一的刘静怡一同参加,并作了精彩发言。
回顾往事,历历在目。从刘益林老师到我的亲身经历,再到十几岁的大中小学生,《凤凰·民风》播下的文学种子已在四代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份彰显乡土、乡情、乡人的杂志,正朝着当代意识、地方特色、文化风貌的定位迈步,成为既是本地人宣传家乡的平台,也是往来游客了解凤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