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厚能
古道溪梁家寨,是地处湘鄂渝边陲的一个苗族古村落,我的老家也。山寨坐落于卧虎山麓、滨临古道溪畔,占得“猫捉老鼠”之吉地;近观笔架山、遥望腰带山、远眺三省界。山寨前有平川沃野,溪流淙淙,嘉木夹岸,桂馨柳拂,稻黍飘香;四围山峦起伏,竹苞松茂,鹤舞鹊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又有湘渝古道过境,行人接踵,车马络绎,钟灵毓秀,一方风水宝地。
据祖碑记载,康熙年间始祖天璋公为避战乱,自本省靖州府会同县永安乡大坡冲迁此定居,瓜瓞延绵三百余年,繁衍生息十二代,开枝散叶三百多人。三百余年来,我梁氏家族遵循耕读为本、忠厚传家祖训,睦邻善友,积德累仁,形成了敦厚仁义的良好寨风,“寨后青山藏龙卧虎,门前沃野养忠育贤”,乃仁美之里、兴盛之地也。
我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受这方灵秀山水和深厚文化底蕴所熏陶,不管身在何处,故乡永远是我心底的牵挂。从懵懂到知天命,再奔花甲,经过数十载的历炼,我成为一名执着的书法爱好者和传统文化传播者。
乡村要振兴,文化需先行,作为一名游子,我能为生我养我的这片故土做些什么呢?只恨自己身为一介穷书生,囊中羞涩,没有财力物力支撑,再美好的梦想,只是空想而已。2010年7月6日,趁到里耶公干,顺道陪长龙、蔓之道友到山寨一游,他俩的话语,令我茅塞顿开,决心依托穿寨而过的湘渝边际公路堡坎建一处书法碑林,用十余年时间打造三省边区独特的书法文化景观。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弘扬国粹,净风化俗,为家乡的文化振兴,尽一点绵薄之力。
建书法碑林,这本是文化胜地的风雅之事,在老家这样的穷乡僻壤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没有经验可循。建设资金从何而来?乡邻们怎么看?内容写些什么?书法作品如何征集?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去找到答案,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曾记得有位高人讲过这么一句话,“不是拥有时间太少,而是浪费时间太多。”受此启发,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特别是每年的春节、五一、国庆等长假,是我最为忙碌的时候。
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反复考量,发现山寨里可供利用的墙体公共部分很少,大多分属各家各户,且分布在寨里各个方位,我一一上门做动员工作。终日在地里刨食的族人们,虽然不知道书法碑林是啥东西,有何益处,但出于对文化的敬畏,对我的信任,均异口同声地表示积极支持。在实施前,我拍下照片,回家后,根据每段墙体的特点,针对性设计,哪段适合国学精华,哪段适合原创诗词;哪段适合用本地青岩板,哪段适合用大理石,哪些作品适合手工雕刻,哪些适合电脑雕刻,均成竹在胸。根据征集到位的书法作品和资金状况,分三期工程,一段一段地实施,使之既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正如书法里的笔断意连,确保了碑林布局的整体性,格调的和谐统一。
在实施过程中,有幸得到家人、族人、书家、诗友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勠力同心,共襄盛举。“厚能,这是一件大好事!我支持你!”激励话语,言犹在耳,众人的支持,给予我莫大信心。天有不测风云,八年前我不幸突患重疾、退居二线,工作任务骤然减轻,正好有时间来思考碑林建设问题。
为提高书法碑林的文化底蕴,我决定摹刻一面长二十米的名碑墙。资料的搜集任务艰巨,病前,我先后搜集了绍兴兰亭遗址王羲之父子“鹅池碑”、岳麓山《禹王碑》、黔阳芙蓉楼“一片冰心在玉壶碑”、山东蓬莱阁宋庆“箎字碑”和陈抟“寿字碑”、北京恭王府康熙“天下第一幅碑”、陕西渭南仓颉庙“仓圣鸟迹书碑”、白帝城《关帝诗竹画碑》、山东潍坊郑板桥《吃亏是福碑》、杭州岳王庙“还我河山”匾额、酉阳桃花源《酉阳天书》模版。
病后,行动不便了,只得拜托亲友帮忙完成。远在西安的《文化艺术报》书法版主编薛鑫先生利用假日专程到西安碑林拍摄了“翰墨奇观”和康熙御笔“宁静致远”等名碑。在长沙工作的侄儿高武牺牲休息时间到岳麓书院拍摄了朱熹“忠孝廉节”碑刻。
碑林的其他内容均为充满正能量的国学精华和与本地相关联的原创诗文。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英雄林则徐对联等爱国、劝学、励志、扬善诗文作为首选,再从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里寻章摘句,精心挑选适合的内容。
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百善孝为先”“上善若水”“种德收福”“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韩愈《劝学篇》,以及清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家书等等。
为了征集原创内容,州县诗词楹联协会还组织诗友们到古道溪、梁家寨采风,创作了一批诗词佳作。重庆楹联家兰梦宁先生还为此创作对联“一脚踏三省,九龙腾八方”。
为了筹措建设资金,同仁同学亲友给予了大力支持。资金不足时,我那微薄的稿费也全数贴了进去。
碑林建设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历时十四载,终于2024年5月16日全面告竣。这十四载时光,是我人生的黄金季节,也是风雨兼程的十四年。那时卓儿才咿呀学语,经常在灰尘弥漫的雕刻工地看稀奇,现在已是近一米八的英俊少年,他在茁壮成长中也见证了碑林的成长。有道是“星光不负赶路人”,碑林建成了,这是对自己十余载奔波劳累的最好慰藉,十四年光阴,有病魔带来的疼痛,更有成功的喜悦。痛并快乐着,没有虚度的年华,值!
建好的碑林,总长一百七十余米,高两点三至四点二米不等。镌刻作品一百一十余幅,除二十幅摹刻古碑外,余者皆为当代知名书法家的原创佳作。
碑林所刻墨宝,有中堂、条幅、对联、斗方、扇面、横幅等书法诸式,观众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欣赏到篆书的肃穆高古,楷书的端庄典雅,行书的飘逸多姿,草书的出神入化,每幅作品都匠心独运,各具特色。 同时,我还提炼寨旁两口清代古井的文化内涵,用诗词书法形式加以文化营造。新建“稻香亭”“福亭”,亭中既有碑刻,也有匾额楹联,既是村民极佳休憩之所,又成为碑林不可或缺的协调性景观。
书法作者八十二位,来自京甘藏陕苏闽台等十九个省市区,他们中既有风头正健的国展精英,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书坛女杰,更有享誉全国的书坛名家耆老,包括何满宗、冯志福、刘俊京、胡紫桂、王亚洲、陈羲明、崔向君、朱守道、李彬等九位中国书法家协会历任理事;王焕林、向彬、梁冰、楚石、王晖等十一位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获得者;倪文华、刘广文、王志刚等数位省级书协负责人,杨刚、郑伯阳、杨广、刘庆海等六十四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时任湘西州文联主席、州书法家协会主席黄叶先生题写了寨碑,著名作家、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编剧水运宪先生题写“海晏河清”石匾,本土作家、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蔡测海先生饱含深情地题写“故里乾坤大”五个行书大字,湘西州书协主席黄蔓之先生用魏楷精心书写了本人撰写的五百字碑林记。
奉献墨宝的还有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刘达运、曹作清两位耄耋书法家,中国文联原副主席高运甲,兰亭奖资深评委、川大书法教授侯开嘉,年过九旬的湘西书法泰斗林时九等书法家,在此不一一赘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碑林建设得到了86岁高龄的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党组原书记翟泰丰先生的关怀与支持。为表示对碑林建设的支持,翟老在病榻上创作了《赞古道溪梁家寨》七言诗一首:
梁家承继善良兮,
忠孝名扬湘鄂渝。
瑟瑟炊烟飞细雨,
潺潺溪水荡河堤。
地灵人杰英贤出,
土汉苗家把手携。
族旺千年台灶共,
同宗万代众心齐。
他在信中对我说,准备病愈后题赠给碑林,不料病情恶化而抱憾离世,只恨天不遂人愿。同样遗憾的还有高运甲、刘森堂、张际春、张章安等几位老书法家和诗人,所幸的是他们的墨宝和诗作均刊石上墙,可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天津籍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资深评委谢大光,湘西籍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田耳,本土知名作家黄光耀等文坛大咖曾到建设现场采风,并欣然创作诗词佳句,现均已刻入碑林,为碑林增色不少。同时,又延请彭贤忠、黄二毛、田永武、薛伦超等工匠悉心镌刻碑版,资深匠人李显大率众安装。数十位乡亲不计报酬多寡,积极参与施工。雷诗猛先生亲驾自家铲车,义务吊送碑岩,发挥了关键作用。众人尽心竭力,捧土筑墙,功不可没。作为书法碑林的策划人与主建者,看见自己的心血得到社会的认可,倍感欣慰,再多的付出也值得了。在此,向所有关心支持碑林建设的各界热心人士表示感谢。
书法碑林地接巴楚,风移邹鲁,文光耀壁,翰墨生辉,蔚然大观。
书法碑林,成为三省边区地标性文化景观,十多家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声名远播,先后吸引了粤津辽鲁皖沪苏琼疆等十四个省市区,以及美国、西班牙等七个国家的部分书法诗词爱好者的目光,各地文联、书法协会、诗词协会、杂志社等单位纷纷组团参观。
回村时,族人们纷纷告诉我,经常看见外地牌照的大巴、小车载人前来参观打卡,周边村寨的村民和学童经常结伴到碑林前观摩,接受艺术熏陶。
有几名操外地口音的参观者,感慨道:“想不到一个贫穷偏远的小山村,自力更生,建设如此高品味的书法景观,实属难得!流芳千古!”我深知,碑林的影响不可能立竿见影,必须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眼下来评价碑林价值,我觉得为时尚早,还是交给时间去检验,留给后人去评说吧。
最后,讲一个与碑林有关的小故事。
前些年的一日回老家,堂侄高山的母亲向我诉苦:“您看高山厌学在家,不读书了,您帮我劝劝他。”我遂将其叫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法碑前,让其解释含义。他摸着后脑壳,一脸苦相地说:“三伯伯,我不懂!”我对他说:“这诗句意思就是说年轻时不好好读书,老了后悔就来不及。连这么浅显的意思都不懂,你还不赶快回学校读书去!”他听后,羞愧难当,乖乖上学去了,最后考取大学,他自嘲自己是一名“碑教生”。再后携笔从戎,献身国防,荣立三等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火箭军士官。终觉,十四载风雨之路,为家乡刻录碑林之苦乐,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