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龙山县由哪几个土司之地组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永顺县志》“卷一·地舆志”记载内容。

岩冲彭氏祖先碑,其中有关于“将”字旗的记载。

文/图 彭承中

龙山县是清代改土归流时,在土司的地盘上建立的。但是是哪几个土司之地,很多人不清楚,包括四部修成的《龙山县志》也语焉不详。它们要么只简记永顺土司分五十八个“字号”而割部分字号的地组成龙山,要么只统说永顺彭肇槐纳土,要么只记龙山北半县的历史沿革,并记“龙山在改土归流以前,为永顺土司所辖之白岩洞长官司”,将永顺土司五十八个字号的“字号”二字明确为一个字“旗”,然后重点介绍“辰”旗为二十八旗之首、占该县六分之一,地支属“龙”且山大如龙故名龙山等等,要么复述前志仍只论白岩洞长官司的沿革。总之,要看完整部《龙山县志》且记性好、善归纳的人才能明白。

前两本《龙山县志》避而不谈土司,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思想意识有关,可以理解,另以“旗”来说,也不是不行,但这二十八旗是哪些地方,或这二十八旗与“十五里”(里,为当时的行政机构名,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大致上是怎么对应的?没有记载,则是个很大的不足,致使现在除了找得到“辰、飞”旗及“将”旗(我从岩冲彭氏祖先碑中发现的)的对应之地,其他都一概不知。它们在总述中总是按时间顺序先记将白岩洞长官司地改设为龙山县,在后面很远处才又补记将辰州府的直属地大喇(剌)司(2012年版《龙山县志》则说是“今保靖县”,历史的真相是,大剌司公元1519年前,是属保靖宣慰司,以后隶辰州府,这在明史及明实录里写得很清楚,与保靖县无关)划入,为大喇里,龙山县由原十五个里增至十六个里。历史进程的确是这样,但前后只差六年,我们现在总述那时龙山县土地的组成就应同时写上,即龙山县是由白岩洞长官司和大剌司等地组成的,特别是四部县志都在写大喇司的沿革时不提两江口长官司,连保靖宣慰司也提得含糊且不连贯,是个不小的缺陷。既然不能以“旗”为标志讲清十五里的沿革,那么以土司之地讲就有必要了。

龙山县真的就只是由这两土司的地构成的吗?细看历史记载,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今龙山县境内有大片土地,在改土归流前,白岩洞长官司和大剌司都无管辖权,也就是管不到。它们是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马罗土司,它是不属以上两个土司的。乾隆《永顺府志》(卷之十二,P6)载,“马罗洞系古老蛮马、罗二姓地,秦(奏)施溶州舍田滋为巡边总管”。这个记载初在乾隆《永顺县志》里,被此府志转载。这部《永顺县志》在“卷一·地舆志”(P41)中记载永顺司地:“其在龙山者,旧为白岩洞长官司,并土司自设之马罗洞长官,虽今昔县属不同,总为永顺司地境也。”又载(P43):“外——土司自设:马罗洞长官司,古诸蛮地,系飞旗。马、罗二姓,古诸蛮民也。与荆南诸司接壤,于明嘉靖间秦(奏)施溶州舍田滋为巡边总管,历年久,诸邻交睦,边民爱戴,遂授长官世职,弹压此土,盖系自设,故未及请印、与六长官司同列……嘉靖时,土官又自添马罗长官。”在公元1712年制的永顺宣慰使彭泓海德政碑(以下简称“泓海碑”)上,马罗洞是与白岩洞同列于“州司”一栏的,说明白岩洞与马罗洞互不隶属。这二志若不这么记载,许多龙山人现在可能都不会知道有这个马罗土司,但我去田野调查时,此处的一些年长的村民还是知晓其地域即今石羔街道的大部分,2014年之前为石羔镇与三元乡,治所为遥见坪(今石羔街道尧坪)。这个马罗土司,是永顺宣慰司直接奏请田滋为巡边总管,直属于永顺土司,可能用来弹压、防守鄂西的散毛、大旺、盘顺、东流、腊壁、施南、东乡、忠建、高罗、忠峒、木册、容美等土司,特别是鄂西摇把洞长官司向氏土司及后人(治所曾在今宣恩县东北万寨乡石河心村)的屡屡挑衅,而其罗姓可能是古罗国的一支,其地可能是古罗国的一部或后裔的占据地——潘光旦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1955年11月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四集,P31-32)一文有类似表述,只是未找到具体位置在此。

第二,岩板土司,它也不属以上两个土司,其地域在今内溪乡的西眉峡村、半住村、岩力坝村及里耶的长潭河沿河一带,其司主姓田,治所在岩力坝,以最前缘哨所在西眉峡的岩板而得名。这里古时是一条通往八面山下四川的要道。在湖南省的史籍资料中我未找到记载,但在清代《酉阳直隶州总志》(卷二·地舆志二·山川二·后溪河)中找到了,说明其与酉阳冉氏土司关系密切,或许是其扶持的一个小土司,为下一步直接占据大剌司作的铺垫。与马罗土司一样,是自设的土司。田野调查中,有年长的人听说过此土司。

第三,是永顺土司的直属地。大剌司原来的许多地方后来都成了永顺土司的直属地,也不是白岩洞长官司的辖区。嘉庆《龙山县志》(卷十六)记载明御史吴廷举勘定大剌司“二寨”的范围:“断以溪水七十二条,大小一百有七寨”“南起两江口以大河(酉水)界保靖,北至红岩河界永顺,西至八面山龙岩界酉阳,东至史禹山界永顺。”这四至点,现在可以直接找到三个,两江口即今保靖县迁陵镇的江口(花垣河入酉水处),红岩河即龙山县红岩溪镇的红岩溪,龙岩即龙山县里耶镇的龙岩村,村内有大石名“龙岩”,现与秀山县仍以此为起点沿八面山西侧悬崖为界,仅史禹山找不到具体位置。嘉庆《龙山县志》记载“史雨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据龙山县召市镇辽叶洞李光远老人及其侄李开奇老师介绍,此山为龙潭岩丢草坡对面、可立坡大界下的马南山,下有石壁叫“史雨岩”,说天若不下雨,太阳一照,岩上就会出现三路字;查清代两部县志,均写作“少雨村”,这是当时“史”“少”音近形似之故。据此,史雨山即史禹山,大剌司东至点即此。“二寨”地域包括今保靖县的普戎镇全部及碗米坡镇、迁陵镇的一部(即顺江口至两江口一带的江北地,公元1630年左右被保靖宣慰彭象乾抢占而去,《中国明朝档案总汇》〈47〉内有提及)和龙山县的“南半县”。其境内的今召市(泓海碑刻为“他沙”)、桂塘(泓海碑刻为“七寨苗”和“四十八寨”及“上下二梭”)、洛塔、洗车河(泓海碑刻为“五寨”)等乡镇的全部及苗儿滩(泓海碑刻为“六洞”、乾隆《永顺县志》又记为“琐峩洞”)、靛房、红岩溪、农车(泓海碑刻为“董补”)、洗洛(泓海碑刻为“洗罗”)、里耶、内溪、咱果等乡镇的部分地,是永顺宣慰司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大剌司买的、赖的、割的、骗的、抢的,约占“二寨”的三分之二。那时管辖地与直属地是有区别的。现有人以为白岩洞长官司是永顺土司管辖的,永顺土司在白岩洞长官司的协助下争夺得了白岩洞司附近的土地,就自然交给白岩洞长官司管了,也就是白岩洞长官司的地了。这是幼稚而简单的想法,是对“寸土必争”的浅解,是不知道土司人心人性的表现。比如,白岩洞,曾经作为一个整体,它是保靖安抚使的,在保靖不是安抚使之前,它属新添葛蛮安抚使,不属永顺安抚使,在明初才被永顺土司通过拜继义父义子等手段(四库全书《土官底簿》02 “P164-165:湖广·永顺军民宣慰司上溪州知州)笼络上溪州知州张义保父子进而拉拢、控制的,这在乾隆《永顺府志》(卷之一,“沿革”P12)中也有记载。这说明,作为一个整体,它会被朝廷调整所属关系。永顺土司若把从大剌司辛辛苦苦“赚”来的土地交给白岩洞长官司,就有可能在以后的朝代更迭之中离开永顺土司,永顺土司不能不防这一点,尽管不一定有用,但防患于未然是成熟政客的天性。比如在“泓海德政碑”上,没刻大剌司却刻这些地方。这是这些地方以后被争夺时讲道理的一个依据,据《中国明朝档案总汇》记载,永顺、保靖、酉阳、盘顺土司有土地纠纷之后总是要以“古界”为标准来为自己辩护,这碑刻既记当时状况,也可作为以后的“古界”的一个依据。也即:它们是不属白岩洞长官司的。

综上,改土归流时,龙山县的地域是由白岩洞长官司、大剌司、马罗土司、岩板土司及永顺宣慰司的部分直属地共同组成的,大剌司不属五十八旗,讲沿革不应忘记大剌司、两江口长官司、保靖宣慰司、保靖州、保静州等。

作者:彭承中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