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龙清彰丨鼓舞一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龙清彰

几十或上百双曾握锄头的手,此时握住鼓槌,跟着敲边的节奏,捶在一面面大鼓上,“咚啪”“咚啪”的声音跟随舞动的手同时响起。敲边整齐划一,鼓声整齐划一,舞姿整齐划一,这是鼓舞一族在表演鼓舞。苗族人最喜爱的鼓舞,鼓舞着苗族人从远古跋涉到现在,从艰难困苦奔向幸福光明,从大山深处走进广阔世界。

鼓舞的时刻到了,苗族人聚集到坪场上,把木制或铁制的四脚鼓架,按一字形、四方形、圆形或根据场地的形状摆好。那些木块箍成漆得红彤彤的鼓桶,与牛皮蒙起来的黄澄澄的鼓面组合而成的圆形大鼓,鼓面竖着,鼓桶横着,摆上了鼓架。敲边人在鼓桶边站好,打鼓人在鼓面前立定,双手握着两根木棒制作的,头大尾小,尾系红绸的鼓槌,轻松而平静地等待着鼓舞的号令。

场边已被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有的是一个寨子的兄弟姐妹相约而来,有的是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风尘仆仆赶到,还有的是四面八方的宾朋嘉客翻山越岭而至。此时,他们的目光全部射向场中的鼓手,急切而紧张地等待着鼓舞的到来。

“啪”“啪”“啪”,清脆而分明的敲边声,稳稳地从领队的鼓槌下发出。全场鼓槌听到号令,一齐举起,一齐落下,“咚”“啪”两响,敲在鼓面鼓边上,撼山震谷,响彻云霄,苗族的鼓舞开演了。

一手持槌击向鼓面,一手握槌迎风飞舞。一边敲打鼓面鼓边,一边发出“嚯嚯”声响和“呼呼”劲风。双脚或交替弹跳,或同时跳跃。身子时而左摇,时而右晃,时而旋转,时而下蹲。富有弹性的腰肢,一下前俯,一下后仰,一下弯扭,一下倾斜。最紧要的是所有的鼓槌同时敲边,同时击鼓,同时发声,与场边的观众同频共振,遥相呼应。

这是一场精彩的鼓舞,所有的鼓手如同一人,举手投足分毫不差。他们的手、脚、腰、身及动作、声音、表情,与鼓槌配合得天衣无缝,行云流水。边捶边舞,边舞边捶,鼓与舞浑然一体,自然圆融。不同的表达,催生不同的鼓舞,发出不一样的鼓声,或密或疏,或轻或重,有的似万马奔腾,有的如溪水铮琮,有的像电闪雷鸣,还有的像远山猿啼。带动观众的情绪,起起落落,不一而足。

没有长年累月的训练,没有寒来暑往的磨合,没有代代相传的鼓技,没有对鼓舞倾注特别的热爱,绝对打不出如此心神高度合一,动作高度一致的鼓舞。鼓舞,打鼓与舞蹈的融合;鼓舞,激情与艺术的碰撞。这样的鼓舞,怎不让人赏心悦目又心潮澎湃?

拳打脚踢,虎虎生风。掌劈肘击,刚猛有力。马步稳扎,落地千斤。看起来是在练武,其实是在鼓舞。练武就是鼓舞,鼓舞就是练武,苗族的八合拳与打鼓动作结合而成的“八合鼓”,成百上千人一起舞动,气势宏大,场面壮观,把苗族人坚毅果敢的性格,团结奋进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寨门口、道路旁、坪坝上,迎宾队伍早已做好了准备。客人的身影一出现,迎宾的鼓舞率先舞起,接着迎宾的酒碗端上来,迎宾的号角吹起来,迎宾的苗歌唱出来。鼓点轻快而密集,舞姿轻扬而翩翩,歌声悠扬而婉转,笑脸盈盈而愉悦。热情好客的苗族人用他们最隆重的“迎宾鼓”“迎宾酒”“迎宾号子”和“迎宾歌”,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来做客。

“猴儿”探头探脑、蹑手蹑脚挨到鼓边,乘人不注意偷得一根鼓槌,敲了一下鼓面,“咚”的一声响起,吓得一跃而逃,躲到一边。左窥右探一会儿,发现没什么事,壮起胆子再次挨到鼓边,再敲、再逃、再躲,还是没什么事。反复试探几次,都没什么事,“猴儿”的胆子越来越大,直到在鼓前翻筋斗、做鬼脸、讨食物、手舞足蹈、抓耳挠腮,旁若无人打起鼓来。诙谐、幽默的苗族奇观“猴儿鼓”,看得人捧腹大笑,千忧万愁烟消云散。

你耕田来我织布,男人阳刚女人温柔的“花鼓舞”,正敲、背敲,跳起来敲,边转边敲,看得人眼花缭乱。祭祖的日子到了,低沉、雄浑的鼓声,伴随先祖的脚步,正缓缓走来,先祖的故事,先祖的功绩,在“祭祀鼓”中代代相传。稻子割了,包谷收了,“丰收鼓”敲起来了。节日到了,聚会到了,“团圆鼓”打起来了。还有翻江倒海、地动山摇的“撼山鼓”,春种秋收、劳作不息的“丰收鼓”。苗族鼓舞,千姿百态,沉醉其中,就是神仙怕也醒不过来。

浪漫率真,勤劳善良的苗族人,从古至今与鼓舞相伴。在史前蛮荒的黄河流域,在颠沛流离的迁徙路途,在落地生根的山居岁月,鼓舞从未离开过苗族人的视线,鼓声始终环绕苗族人响起。战斗中的鼓舞,激励着苗族战士视死如归,英勇杀敌。迁徙中的鼓舞,给疲惫不堪的苗族人,带来了坚定的信念和前行的力量。而定居下来的苗族人,更是与鼓舞密切相连,他们不仅继承鼓舞的传统,且不断创新鼓舞种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鼓舞世界。

田间地头,苗族人鼓舞的源头。春播秋收的动作,风调雨顺的期盼,五谷丰登的喜悦,皆融入鼓舞中,这样的鼓舞,是劳动的美化,艺术的升华,质朴而动人。万家灯火处,是苗族人鼓舞的海洋。其间的酸甜苦辣,皆是鼓舞的题材。喜也鼓舞,愁也鼓舞,一入鼓舞,愁去烦消。逢年过节,苗族人更离不开鼓舞。此时的苗族人,身着节日的盛装,绽开灿烂的笑脸,围着坪场翘首等待鼓舞的来临。此时的鼓舞,充满了节日的快乐,约会的幸福,曾经的苦累,全抛在脑后。

苗族人的一生,是鼓舞的一生。他们生于鼓舞,长于鼓舞,学于鼓舞,再从长辈手中接过鼓舞,传给子孙后代。其间,有人不断修改、完善、创新鼓舞的动作和技巧,赋予鼓舞新的含义,使之更完美,更具观赏性、艺术性。他们还结合社会发展,推陈出新,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潮流的新鼓舞。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苗族鼓舞的生命力愈发强大。

不需要等待,劳作间隙,茶余饭后,两三个人,五六个人,就可演绎一场活力四射的鼓舞。不需要寻找,田边地角,村头寨尾,放得下鼓架,容得下几人转身的坪场就可以鼓舞。也不需要选拔角色演员,山脚犁田的,山上挖土的,庄稼地里锄草的乡亲们都是鼓手。那一双双粗糙的手,不仅能让空空荡荡的田土,神奇地长出水稻包谷、蔬菜瓜果,还能让苗鼓舞动起来,美轮美奂。

就是那一双双粗糙的手,把苗鼓打成了人山人海的苗鼓节,把苗鼓打出大山,打入城市,打进天南海北。鼓舞一族,一族鼓舞,他们已把鼓舞汇入他们的血脉,渗进他们的骨髓,与生命相互交融,不可分割。

作者:龙清彰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