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依桥得名名扬千里,桥因村生辉辉映万家。
新建的花桥学校,宽敞明亮。
古驿道依然承载着村民的脚步和浓浓的乡愁。
羊群在阳光下移动,如同铺展在田野间的诗篇。
历经八十风雨的英奇小学校,曾经是6000余名学生开启梦想之地。
桃林之春,花香诱人。
秋天的花桥村,田园诗意静静流淌。
文/图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吴正凯 通讯员 何昌金
1
秋日的花桥村,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油画。
清晨,山峦清秀,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空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白墙蓝瓦的楼宇与传统木质建筑鳞次栉比,相映成趣,既融入了现代的舒适,又保留了乡村的质朴。田间,农人们正忙于收割稻子,空气中弥漫着稻香的气息,沁人心脾。而村间道两边,林荫遮蔽,鸟鸣啁啾,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氧吧。
花桥村隶属于保靖县长潭河乡,距县城16公里,交通便利,S253保靖至吉首二级路临村而过,形成县城“一刻钟经济圈”、州府“1小时经济圈”的格局。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寨1800余人,获得县级“2022度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示范村”,全县“集体经济大比武二等奖”等荣誉。
行走在村中,亭台楼榭伴着小桥流水,古驿道依附着参天古树,最美农家窗明几净。虽然在此季节有些花卉、树木已经枯萎,但依然不影响整个村庄的美感。因为,花桥村的自然美景不仅仅在于它的风光旖旎,随处可见悠闲踱步的老人、嬉戏玩耍的孩子,欢快歌唱的鸟儿……田园诗意间,是浓浓的乡愁,一幅栩栩如生的乡村振兴图正徐徐展开。
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村的变化很大,水电路都通了,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70岁的村民彭大柏正在村部广场上带着孙子玩耍。现在,说起村子的变化,村民人人都在夸赞环境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为了让村庄彻底“靓”起来,花桥村在后盾单位保靖县人大常委会的驻村帮扶下,村支两委在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积极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因地制宜做好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从基础设施到社会治理,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为营造美丽创建氛围,沿村寨主干道和村寨出入口设置固定宣传牌25个,将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和最美村寨建设、最美农家创建标准,发放到村监督群,张贴到村部和各自然寨集中区,并做好宣讲,使“四强、十无、六达标”最美村寨建设标准和“五讲、六进、八不”最美农家创建标准妇孺皆知,入脑入心。鼓励村民房前屋后栽花种树,初步实行生活垃圾分类。仅2023年,该村共有187户农户积极参与最美农家创建,公开评选出最美农家示范户8户。
聚焦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的提升,对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工作作出安排部署,使美丽的环境在经济发展中转换成绿色动能。截至目前,全村改厕近300户,同时组织村干部对新建卫生厕所进行实地核验,整改问题厕所59个,基本实现旱厕清零;完成2座拦河坝的清淤工作,建电排抽水站1个,修缮人饮水池4处,落实管水公约,保障常年供水稳定。
同时,规范整治人情宴请,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依托花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长制”推进村有效治理,实现便民服务有提升、协商议事有阵地、群众发声有渠道、村民自治有平台。目前,培育道德模范带头人6名。建立6支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坚持平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对河道、村民文化活动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清理。
抬头即是画,入目皆是景。如今,走进干净宜居、风光宜人的花桥村,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
3
乡村振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花桥村因地制宜,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积极发挥党员干部、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带头作用,让群众看到效益。
“我们村现有1700亩油茶林,大部分茶树已经开始挂果了。”随着县人大驻村工作人员走进茂密的油茶林,只见一颗颗紫红色的油茶籽垂满枝头,隐隐约约可以闻到缕缕茶油的清香。再过一个多月,茶籽即将进入采收期,村民们又将忙碌起来,采摘油茶籽,榨取油茶油,这茶油不仅品质优良,还富含营养,是村里的重要特产之一。
“我养的这蜂子与你们常见的蜜蜂大不同,这叫黄脚胡蜂,其蜂蛹是最好的美味。” 今年47岁的村民彭家松,有着干一行爱一行的钻劲。2019年回乡创业,了解到养殖黄脚胡蜂市场前景好,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他掌握了黄脚胡蜂养殖技术,目前已完成野外放箱120箱,每箱生产周期约7个月,保守效益每箱600元。彭家松表示,只要村民意愿,他会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该产业。
花桥村是保靖县列为乡村振兴的重点村之一。现有林地面积7400 亩,耕地面积3489 亩,其中旱土2579亩,水田910亩,可谓土地肥沃,发展各类特色产业都有很好的基础。
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始终坚持把产业发展放在工作首位,一边调研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改善交通、产业基础条件,一边针对群众不懂技术传统种植收成低的问题,强化培育土专家、土秀才,走乡土专家技术引领、致富能人示范带动推进产业大发展、群众大增收的路子。截至目前,全村已发展各类产业2000余亩。出现了油茶、油菜、蔬菜、优质水稻、稻花鱼、鸭子、山羊、生猪、黄牛、蜜蜂等种养大户近30户。2023年,花桥村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大关。
新时代,新飞跃。多点开花的产业发展,使得花桥村朝着更加富裕、更加和谐的目标不断迈进。
4
花桥村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厚重,村庄的历史跨越了几个世纪。典籍里,这个风光旖旎的小山村始建于明朝中期,曾是官至四川代理布政使的黄海楼的故地,这为花桥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花桥村四周高、中间低,五山夹两河,素有“龙奔太极凤含玉”之称。境内的阿蒙山为最高山,松杉苍翠、浓荫匝地;建湖水库碧波荡漾、水清鱼美;岩板桥田坝地肥禾壮,稻花飘香;花桥河道笔走龙蛇、流水潺潺。古驿道穿村而过,洞坎地下河道长达数公里,直通长潭河,洞口绝壁千仞、险峻雄奇,洞内怪石百态、流泉飞瀑。
在名人辈出的花桥村,黄海楼不仅在仕途上取得了显赫的成就,他的“燕子屋”遗址至今仍是村里的一个重要文化景点,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黄海楼以其智慧和才干,成为了村民们心中的榜样,他的故事一直在村里代代相传,激励着年轻一代不断进取。
1867年(同治六年),在江苏省松江府任参将的黄海楼,为报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在一次出征前,向花桥捐献一笔银两,在村子小河上建一座风雨桥,方便周边小孩上学和人们劳作出行。花桥建成时正值盛夏,河两岸田坝里荷花正开得非常漂亮,便在风雨桥走廊的两旁柱上刻一副对联:“村依桥得名名扬千里,桥因村生辉辉映万家”,花桥村便由此而得名。
沿着村庄古驿道一路探访,可以一睹花桥、龙桥、土司墓群等历史遗迹,这些是花桥村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古道文化、茶马文化、古井文化等遗存与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建设交织融合,如今已成为许多徒步爱好者理想的打卡地。
当然,到了花桥村,一定得去“黄氏铁匠”铺走走瞧瞧。这家历经300年的时光打磨,仍有旺盛的生命力的铁匠铺,依然生产着农业生产用具、家庭生活用具、民俗文化工具及部分健身器材等四大门类产品。目前已传承了11代。2022年10月,被评定为保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花桥村孕育着的历史文化,和现在的美丽乡村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也承载着我们一代人的美丽乡愁。”“黄氏铁匠”传承人黄德净如是说。
是的,如今的花桥不仅仅是花桥村简单的名字符号,更是农、文、旅产业全面融合发展的起点,在后盾单位和村支两委共同的努力下,挖掘整理、宣传花桥红色、非遗、土司等乡村多元文化,打造“红色花桥”文化振兴新样板,这必将会为美丽的花桥村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