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戎城楼 张德平 摄
龙鼻嘴村貌 张德平 摄
龙鼻嘴村张家寨 向代坤 摄
龙鼻嘴村桐木寨 徐龙 摄
李琳筠
一
“龙鼻嘴”是苗语“默戎”的汉话意译,缘于河边大岩壁上隐约有龙的鼻子和嘴巴图形而冠名,古丈县、吉首市和保靖县在那儿交界,是一个苗家人的聚居地。
三十多年前,因为到古丈县第三中学读书,我在那里素修过三年。对那里最初的印象是这里到处种有甘蔗、集市上洋薯三分钱一斤、女性服饰特别、有学不会也听不明了的苗语。还有那么一个叫阿富的人,许是脑子受过刺激,把捡废旧卖得的纸质分分钱捏在手里,整日在学校周边或者是集市上闲逛,看到养眼的妹伢,摸一下,跑开,一边远远地坏笑,一边开心地数他那沓足有半寸厚的分分钱。
后来,我在那个改称作古丈职校的母校,当了六个年头的农村教师,站在宿舍的阳台上,能听到远处若隐若现的火车长鸣声。天气好的下午,抱着儿子在车路上玩耍时,往往碰到一个花甲老汉,掮着一副镔铁水桶卖豆腐,吆喝着从瓦岗寨出发,沿老街向上,过河到小学,折往乡政府和对门坪,沿车路到医院、职校,经三岔路竹木检查站,到火车站,沿路招摇叫卖,最后掮着空桶,抽着草烟卷,哼着“当真——”调儿原路返回。
退休后仍然住在学校的龙青山老师告诉我,河里有油鱼,又叫泉鱼,眼小,肚白细鳞,大的拃长,涨水时从上边白岩冲苗语喊作“聊茂”的泉眼里流出来的,锅烹多油,能治小儿疳积。于是,我领着儿子,在一排水车的岩拱桥前沙滩上玩,操起自制的敞口捞蔸,果然捞到过油鱼。
十多年前,缘于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阅读文献时,我才对龙鼻嘴又有了新的认识。
在那蕴藏苗族传统风貌的旮旮旯旯和山山水水间转悠过很多次和很多年,在长着青苔和竹篁的四通八达的岩板路上行色匆匆,领略了寂静岁月所承载的苗家人不啻千百年的历史情结。其中,就看到大寨后山大坡上的岩板路有一米多宽,山坳上遗存着旧时的后门碉遗址。沿山坳再过去,两岔岩板路下边的德夯来夯山谷,巉岩陡坎,削壁长两里多,高数十丈,山林间长着一种苗语称“比闹”的树,三月开花,四月结果,五月成熟,指头大、色青黄、可食,苗家人取浸出液染捞蔸网,可增加棉线网的硬度和防潮。
给村里写村志时,住在大寨上的石大爷告诉我:祖公石佬挐和族人到吕洞山打猎,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群山叠嶂,云雾氤氤,景色迷人,便携族人欣然往之。到边看到一条河与五条支流交汇,河床平缓,地势开阔,称奇的是河岸岩坎上,显现一条活灵活现的龙鼻子和龙嘴巴。于是停下迁徙的脚步,在枫香树下结庐立鼓社,建祠庙,临水围田,烧畬种地,繁衍生息。后来,文、孙、张、向、龙、梁、施、杨、田、邓、鲁、李、吴、彭、陈、袁等姓陆续迁至,沿河依山,拓建出猫儿厅、喜鹊坨、排己篓、桐木寨、瓦岗寨、上坎、张家寨、中坎、下坎、卖若小寨来。
苗语、苗歌、苗鼓、苗族服饰、银饰,是龙鼻嘴传统文化的亮点。逢年过节,好玩好耍的苗家人开展春节玩龙、狮舞、苗鼓迎宾、告手、上刀梯、摸油锅、踩铧口、赶秋会、苗歌会、接龙、玩傩愿、赶边边场。告手就是互相切磋苗家八合拳,这套拳脚功夫,是在传统苗拳的基础上,撷纳外来武术流派,创造出的一种苗家人易于接受和实用性很强的武术竞技。
龙鼻嘴,是苗族人聚会唱歌跳鼓的热闹廊场。龙鼻嘴的苗歌,根据唱歌场地和情形,分为“强囧”和“白草”,后者即男女相悦唱的情歌,多在山野清唱,所以又称“山歌”。1958年,龙鼻嘴大寨上的石能秀,还受邀出国去演唱苗歌。
龙鼻嘴人称打鼓为“宝龙”“了略”,把打鼓跳舞称之为“跳鼓”。清《古丈坪厅志》载:“每于正月之吉,召聚亲族,击鼓跳鼓以迎神,名之曰‘跳鼓’。”据族中传说,祖先迁徙过程中约定,如果走失散,后人可以凭鼓寻根问祖。至今,龙鼻嘴的两面鼓还保持着古老的横置方式,进行盛大活动展演时,鼓手按照惯例,先要唱一首赞美鼓的苗歌。1955年7月,村民龙彩莲参加波兰华沙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登台表演了苗族女子单人跳鼓,把苗族传统鼓舞文化传播到海外。
《古丈坪厅志》载,清朝时龙鼻嘴集墟上出售苗家人织的“锦”,“甚密致,有鹤、凤、花、鸟之纹”。村域女性和婴幼儿服饰银饰多样,不论中年妇女,还是上岁数老媪,特别是年轻姑娘,每逢节日和喜庆场面,都会穿上包边滚花襟衣,外束花带腰裙,裤脚缀撒花绣边,佩戴银披肩、银牌、项圈、手镯、戒指,光鲜而质朴。苗绣荷包、包裙、腰裙、头帕、花带、被面、婴幼儿帽、门帘、手帕,琳琅满目,无不彰显民族和地方色彩,图样自绘自剪,多是花、草、树、叶、鱼、虾、蝶、鸟,花开富贵、双龙抢宝、龙凤呈祥、麋鹿结伴、喜鹊俏梅、鸳鸯荷莲,尤其出彩。1982年8月,龙鼻嘴的两套清代苗族衣裙,选送至长沙、上海、北京等地展出,并送往南斯拉夫、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交流展览。
龙鼻嘴各个寨落的房屋稍显拥挤,堂屋开着后门,火床和堂屋间不装板壁隔开,火床前开三个敞口窗,配上上下移动的窗门板。院落用篱笆和岩石砌成围墙,家境优渥的人家,还会铺上石板院坝,建一个有屋脊的槽门,或者打榫穿枋的楼门,旧称“保家楼”。
如今,有龙鼻和龙嘴巴形状的岩壁上,修筑了车路和火车路,已然没了先前的气场。旅游开发,苗家人别出心裁,在岩壁上面挂了一条人工瀑布。如此,宽宽的车路,一河的清澈,鳞栉村房沿着山坡延伸,老街连接着河岸,连接到车路和城楼,映衬着龙鼻嘴四季丰腴的生活。
二
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辰沅兵备道副使胡一鸿委托游击邓祖禹,从镇溪所里(今吉首)起,添设边墙六十余里。龙鼻嘴因此走进了朝廷的正史,成为四百里苗疆边墙北端的一处关隘。
龙鼻嘴一隅,从清朝到20世纪40年代的两百多年,人气兴旺全得益于驻军。《苗防备览》载:“龙鼻嘴,古仗坪西南六十三里,层岩竦峙,赑屃峥嵘,路从石壁中,猱扳蚁伏。苗犵杂处,极为险要,新设汛防。苗险苗要”。《古丈坪厅志》载:“……当群苗之冲,为镇防天险,亦为征战要地,后路通塞,关系甚要。虽下有土蛮坡汛,上有保靖营之卑禾汛,缓不足济,若乾凤有事,实据上游之势……汛防、苗防、屯防三防皆备”。
两百年间,龙鼻嘴处在古丈坪厅通往镇溪所里的官道上,形形色色的官差,形形色色的江湖儿女,从老街经过,打尖歇脚、吃喝拉撒、以物易物、互通有无,渐成一哄之市。任满的外地屯营官兵,娶当地女子成家,或者无力回籍者,就地安家。一些经商和手工业者落户于此,入乡随俗。
雍正十三年(1735年),湘鄂川黔边地苗民起义,龙鼻嘴的苗家人参加援助。随着驻守旦武营等地驻军对古丈坪厅义军的弹压,提督花莲布攻克龙鼻嘴邻近的保靖狗脑山、上猿猴寨、下猿猴寨等地。为求自保,十二寨头人石兆元与族人商议,携带男妇五百多人,于当年农历三月,呈缴刀矛,忍辱乞降,龙鼻嘴因此免受浩劫,人们得以休养生息。
龙鼻嘴山环水抱,溪河谷地良田连片,是古丈坪厅稻粮主产地之一,年征屯租占古丈坪厅屯租一半多。村大族强,若群起反抗,周边汛塘驻兵,不足以抵挡。乾隆六十年(1795年),巡官过境,上奏督促,加固经过村境的边墙,加设龙鼻嘴营为大汛,古丈坪厅存城千总驻龙鼻嘴,辖一把总,外委和守兵若干。嘉庆十年(1805年),修筑龙鼻嘴石堡,文献上说比古丈坪厅城的还要高大厚实,委任苗守备龙清龙协驻守防,添卖若塘协防。在龙鼻嘴周边,又依山川地形,战守机宜,居高临下,陆续添设碉卡十三座。凡此,山野碉卡环以枪眼,一碉得势,攻难如城,左前右后,众碉声援,山岩连接石碉,皆若长城铁桶江山。其中,桐木冲碉和几著它碉,各设屯总旗一名,散丁九名;白岩冲碉,对门碉,排仰坪碉,后门碉,新寨碉,西山碉,板岩碉,滚水坳碉,排开坪碉,各设小旗一名,散丁六名。多时有屯兵六十,散丁一百。每逢月初,角声吹寒,分散在龙鼻嘴四周的屯兵散丁,蚁汇大寨东南河对门的校场坪,或集训,或考核,风吹战旗,马蹄声声,金戈阵阵。插起招军旗,自有吃粮人,虽是征战苦役,然按月领饷,有肉有酒衣食无忧。
作为抚苗怀柔,大寨上和坎著办了苗义学,传习孔孟,以通王化。1848年,督抚批准古丈坪和其他四厅苗弁考拔章程,建立苗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的擢用。至1917年前后,苗弁驻地守备梁再拔、外委石盛魁分管本寨十一户,外委石绍凤分管本寨四十户,外委石盛银分管猫儿厅,外委石孝德分管上下桐木寨、排已篓、喜鹊坨,外委石绍鲁分管瓦岗寨、张家寨、下潭溪、上潭溪和中潭溪。前后在龙鼻嘴屯营任过的苗弁,有名有姓的还有守备石朝品、石朝式、石朝发,千总梁光美、龙明辉,把总石朝珩、梁海明、龙明举、龙天珍、石振佑,外委石盛玉、龙顺义、石绍南……
随着官衙和军事设施兴起,流动人口量增加,圩场贸易需求扩大,商贩畅行,各业兴旺。于是乎,龙鼻嘴成了古丈、吉首和保靖交界人气旺盛的一个交易地,五天一场,逢农历五、十日开场。至民国早期,李、石、孙、文共同承担集圩经纪人,建立护商民团,维护市场治安稳定。圩场交易大宗木材、桐油、茶油、茶叶、棉花、苗布、土硝土碱、竹器、木器、畜禽、粮食,外来有铁器、食盐、布匹、药品、糖酒等生活生产中急需和必备物资,草烟、乌桕腊,甘蔗、酸柚、洋薯行销。老街上有卖米豆腐、甜酒、油煎粑粑的固定摊点,出现米行、染房、竹器行、油行、冥纸作坊、糖酒作坊、米糕坊、中医诊所、铁匠铺、马帮挑夫行,提供餐饮住宿及货物中转的发铺。1906年冬天,巡宪过境,古丈坪厅同知董鸿勋作陪,检点屯苗弁兵,阅屯仓,团练排队以迎,威仪肃静,操典有素。入夜,董鸿勋到杨顺芝的汛把总署就寝,拾级而上,入碉门,俯视灯火百余家;晨起,见河流蜿蜒,山色秀美,村邻来往,相处融溶,优渥家庭的苗家妇女佩戴银质首饰,重的多达数斤。董鸿勋在《古丈坪厅志》中撰曰:“龙鼻嘴有煤铁各矿,可派技术人员勘探,若引资经营,便于地方获利,修整道路,拓宽市贸,大利地方”。
民国早期,大商户有李三弼、李四弼,其后代李治平任乡长,官、商一体,家族显赫。1935年,邻村岩寨石齐生,有八千银元的资本,在桐木寨等地投资桐油生产,在龙鼻嘴老街存放桐油,专门雇二十多人挑篓运油至峒河的所里。抗日战争爆发后,中断洋布输入,龙鼻嘴的手工业迅猛发展,纺织染印,一下增加到了四百多户,家家种棉,一半以上的妇女几乎长年纺棉织布,染布出售,仅龙鼻嘴大寨上就有十三家染房。在传统矮脚机基础上,改良成多绽纺纱机和拉梭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远销到重庆、衡阳、湘潭等地。到1942年,每场交易五百多匹,农闲时多至一千五百多匹。每天晴,河沿遍搭竹架,尽是晾晒的土布和细花格布。
诚然,龙鼻嘴兴旺发达,村民人人过上衣食无忧、住行无虑的幸福美满生活,那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的阳光沐浴下。本世纪初,村里集资合股,成立了湘西墨戎苗寨乡村游有限责任公司,把神秘的传统苗族村落文化,展示展演给前来观光探俗的游客,成为古丈县乃至湘西地区乡村文化开发中没有淡季的旅游窗口,被业界和学界称为“墨戎现象”,连续十二年被湖南省民委授予民族团结示范点。
经过岁月的洗涤,哨卡、汛碉、石堡、屯仓、行营、衙署,在朝代更迭、历史洪流中落下帷幕;许多已被时间湮没、荡然无存。那些残缺的、遗存着的通往村外的岩板路、岩拱桥、山坡竹篁里的岩碉,则成为彰显龙鼻嘴历史文化的实物载体。站在大寨后山复修的哨卡上,阳光懒懒,山川在目,俯瞰远望,十里八寨悉入眼帘,山势跌宕,峰林层叠,沟壑汇聚,处处皆风景。太平有象,文化探索,以感来者矣。遂作诗:后门新碉与天齐,四围山河供眼眉。屯营烽烟今何在,石桥古道复东西。壁破蛟龙已天飞,苗家人勤酬旅文。古村保护振兴后,一河九寨荣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