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不妨激发公共文化机构的文旅活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吴刚

1

我从来不将文旅看作一个边界清晰的行业。

尤其在信息社会高速演进、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的当前,文旅的事,绝不仅仅是文旅行业的专责,而应该是一种全社会各层面共同参与的经济形态或运转模式,因为社会是一个整体运行的系统,分工有多细,协作就有多重要。

然而一扯到系统协作,逻辑链就长了,结构层次还交错复杂。

现在上档次的PPT一般都有思维导图,和我们读书时接触到的数学物理化学公式其实是一个意思。有时候我会吹嘘自己能感受到质能公式E=mc2的美感,就是想对别人暗示,我的逻辑想象力和思维系统性比较强,吧啦吧啦。

质能关系多复杂啊,但公式超级简洁,确实有美感。

所以说真正的高手,就是有本事把结构层次纠缠交错的复杂关系简约表述的人。

2

回到主题。

文旅倘若真是一个全社会协作系统,那么一个地方的文旅搞不好,特别是资源优秀的地方搞不好文旅,就没有一片树叶是无辜的。

因为每个行业、每个人,每一片树叶,都是构成文旅行不行的因素之一。

当然,越是接近系统核心,所应担负的责任越大。

比如说,我们司空见惯的一大串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事业单位,包括文旅系统旗下的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等,还有宣传系统旗下的媒体、文联系统旗下的各协会、工会系统旗下的工人文化宫、林草系统旗下的各种公园及自然保护区,以及教育系统旗下的部分机构……他们在工作职责上没有文旅发展任务,在评价体系上没有文旅业绩指标,从狭义而论,不属于文旅行业。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基本上都是最靠近文旅行业的“公共文化机构”。

然而,现实当中,这些机构都发挥了“文旅功能”了吗?

我不说他们完全置身事外,但确确实实,作用十分有限。

任务固化、活性僵化、人物(人才和设施)老化,是这些机构面临的共同困境,他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去主动完成“主责主业”之外的“文旅”工作——口正“躺平非我愿”,身诚“躺平也很爽”,嗯嗯嗯。

3

但这些机构着实牛叉啊。

就拿我们湘西来说,这些机构拥有显著的资源存量和要素优势。包括历史文物、艺术藏品、传承技术、场地空间等,还拥有基本的专业人才队伍和完善的组织架构,具备组织文旅活动、拓展服务业态的基本条件。

如果,我是说如果……对这些机构进行一点小小的改革,使其职能向文旅业态倾斜,是否会对湘西文旅带来更大的助力呢?

比如说,为这些机构松绑,赋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尤其是重置他们的考核任务和评价体系,使其社会职能向文旅倾斜呢?

比如说,为这些机构赋能,优化人才获得机制,建立项目扶持机制,特事特办,为他们提供一定程度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呢?

比如说,为这些机构开路,鼓励他们根据自身专业和条件,制造文旅业态、打造文旅场景、智援文旅企业、扶持乡村旅游、研发文旅产品、创办文旅节会……呢?

松绑、赋能、开路——也就六个字,似乎也有物理公式般的美感。

给钱,给方向,给政策,让这些原本就应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主动向文旅倾斜,衍绎出一片繁荣而富有湘西特色的“文旅业态”来,是不是想想就来劲啊?

这么一想,“千亿文旅产业”好像也不见得那么“亚历山大”了。

4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理顺生产关系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解决了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后,发展就会变得很丝滑。

我们欣喜地看到,州博物馆、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等单位,正在全州文旅发展大局中发挥作用,且是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希望看到其他的机构也纷纷将自己的专业与文旅挂上钩来,打造出更多的文旅场景、文旅业态——当文教机构打造出时尚阅读空间、文艺机构打造出新潮演艺沙龙、文体机构举办了趣味运动会、非遗文创走进了乡村游景点、权威媒体创办了文旅节会、地质公园玩转了科普研学、厨师协会推出了美食饭局、农技专家变成了带货达人……貌似“全域旅游”“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这些概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现实。

总之我觉得,推动公共文化机构职能向文旅业态倾斜,也许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作者:吴刚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