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程家双丨秋游太平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程家双

在龙山,有一处必去之所,那便是距县城八公里之遥的太平山。此山雄奇险峻,山顶终年云遮雾绕,自古即为佛教圣地。

一个风和日丽的秋日,我踏上了这趟向往已久的旅程。抵达太平山山脚的皇仓坪休闲娱乐区后,远远望去,一块巨石形似巨象,有鼻有眼,活灵活现。立于其下,孤峰兀立,仿若一整块巨大的红色砂岩,四面皆是陡峭绝壁,石壁之上杂树丛生,山顶云雾缥缈。

于大厅购好门票,从缘起门进入景区大门,前行约五十米,财神殿映入眼帘,殿前香炉烟火旺盛。财神殿右边是乘龙道,道旁一棵树上挂满祈福带,在风中轻轻摇曳。

沿着呈“之”字形的游道上行,两旁松竹苍翠,令人心旷神怡。大约二十分钟后,灵源轩出现,穿过灵源轩,魁星楼矗立眼前。螺旋式楼梯,高三层,气势恢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古朴典雅之韵。其后的文昌阁亦属佛教建筑,内供文曲星菩萨。

从魁星楼往左走过魁星桥,道路稍倾,行约五十米,便是双圆亭,顾名思义,乃两个相连如环的亭子,供游人休憩之用。

继续右拐沿游道斜上而行,游道犹如“之”字的“折”,此为太平山险要之处,风景绝美。层峦叠嶂,绝壁耸立,绝壁之上,奇松翠竹俏立,枯藤苍木倒挂,苍苔厚实,依壁而生,石壁丹红,弧形光滑,形成赤绿交错的丹霞地貌奇观。有的游道狭窄仅一米左右,左边是石壁,右边是数百米高的悬崖,令人胆战心惊。

行至“之”字点横之间,便是“登天梯”,有一百一十四级,坡度六十度,垂直落差二十五米,下宽二点五至二点八米,上宽一点五米。由宏松禅师废南门凿北脊而建,石阶两侧安铁链,攀链趾踵而登,如猴抓藤,摇摇晃晃,惊悸惶惶。

途中有松月亭、松月塔。松月塔高三点五米,塔顶竖刻“松月塔”三字,由青石料砌成,正六方体,三层,乃宏松大禅师的寝陵,所刻碑文长达一千四百一十八个字,记载宏松一生修行问道、念佛救人的传奇故事,包括宏松与本然大禅师的对话,本然大禅师问“智慧如此,志愿何等?”宏松答“誓与众生,共成佛道”。它静静矗立,见证岁月变迁与佛教传承。

从松月塔再上十余米,便见山门,一尊弥勒佛笑迎各方来客。只见弥勒佛袒胸露腹,双耳垂肩,脸上满是开怀的笑意。那弯弯的笑眼,犹如两弯新月,透着无尽的慈祥与和善。弥勒佛的大肚圆润饱满,似能容纳世间万物的善恶美丑。其右手持一串佛珠,佛珠圆润光滑,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整尊佛像金光熠熠,栩栩如生,给人温暖、亲切之感,让人一见,内心的疲惫与压力便悄然消散。

山门左侧有一块石碑,刻着“普照寺”。说起普照寺,还有一段故事。其始建于东晋安帝隆安二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光绪年间,住持宏松禅师在京城时,曾为慈禧太后治愈奇险之疾“背花”,受到封赐奖赏,被敕封为“曹洞正宗第四十七世传人”,自此普照寺声名远扬,香火绵延不断。

过山门,左侧是鼓楼,鼓声深沉;右侧是钟楼,钟声悠扬,回荡山间,颇有“晨钟暮鼓”的意境。

此时地势稍缓,前行数米,抬头便见大雄宝殿庄严肃穆,金碧辉煌。朱红色的门窗雕刻精美,殿顶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璀璨光芒,犹如镶嵌无数宝石。

踏入殿内,檀香弥漫,令人心生敬畏。粗壮的立柱顶天立地,殿中的佛陀高大威严,慈悲的目光俯瞰众生。佛陀周身装饰华丽,金漆璀璨,衣袂飘飘,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殿两侧各有九尊罗汉,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殿前有香炉,炉中香灰厚积,近乎满炉。左边是地藏殿,右边是乐师殿。

沿大雄宝殿左侧前行,有一腾龙井,井水清澈,据说可延年益寿,乃天然矿泉水。继续前行,可见一门,前刻“自在门”,后刻“普渡门”。过此门,可见黝黑光滑的石壁上有古人留下的石刻,虽部分已脱落或模糊不清,但“群峰独秀”“云海古寺”等字迹仍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原路返回至大雄宝殿,往右侧游道前行,转角处下方,又见一井:神龙井。原来这是太平山水仓 ,水仓由“腾龙”“神龙”两个人工开凿的石仓组成,水仓给排水皆为龙头,故称双龙井,仓壁镌刻“八功德水”,虽历经二百多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

沿游道登上“之”字的起笔“点”到达山顶。山顶有观音阁,高三余丈,径一丈一尺,八柱六棱六角,穹顶,旋转式板梯。观音阁一层是观音殿,二层是藏经阁。观音殿内供奉着观音菩萨,菩萨两侧各有一位善童。观音菩萨手持净瓶杨柳,慈眉善目,周身散发着柔和慈悲的光芒。那光芒仿佛能穿透人心,驱散尘世的烦恼忧虑。

登上藏经阁,仿若置身空中楼阁。环视远眺,顿觉视野开阔,“一览众山小”,真有“极目远天舒”的豪迈。放眼望去,连绵山峦如波涛起伏,漫山遍野的树木犹如绿色海洋。虽值秋季,松树、柏树依然郁郁葱葱。树木种类繁多,有的树叶儿红,有的树叶儿黄,果利河如一条玉带缠腰,又似一条游龙时隐时现,共同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自然画卷,让人沉醉其间。

此番太平山之行,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感受了千年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令人流连忘返。

作者:程家双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