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教体
体教融合的“湘西模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吴宜芝 张衡 通讯员 张野 实习生 麻红龙

在巴黎奥运会上,来自湘西凤凰的“00后”攀岩小将龙金宝为国征战,逐梦巴黎。虽未能在男子速度攀岩赛中“攀”进决赛,但实现了从深山苗寨到巴黎奥运的“攀越”。

事实上,早在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上,湘西健儿龙金宝、张亮就与队友通力协作,为中国攀岩队夺得亚运首金,实现历史性突破。

作为“老少边穷”地区,湘西州人口虽仅占全省的4.3%,但体育综合实力却历来居于全国前列。全州输送的体育健将累计获得奥运金牌4枚,国际赛事金牌71枚,全国赛事金牌193枚,多项体育项目破(超)全国纪录、世界纪录,且实现了全运会金牌县市全覆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体育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评价指标和基础保障,是青少年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湘西州坚持以学校体育和竞训体育为抓手,形成体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湘西模式”,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机制畅通育人才

初秋午后,阳光均匀铺洒在湘西州民族体育学校(以下简称“州体校”)攀岩训练基地上。攀岩运动员们在教练的指导下,化身“壁虎”在攀岩墙上轻盈攀爬,稳健向上,上演着一幕幕飞“岩”走壁。

州体校是湘西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建校以来,该校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共获奥运金牌4枚,国际赛事金牌50余枚,全国赛事金牌120余枚,打破多项全国、亚洲、世界纪录,为培养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作为“体育强州”龙头校,光鲜成绩的背后,也曾危机四伏。

招生是最棘手的事,曾让无数体校教练员头疼。

“教练员去基层中小学校招生选才需通过教育、体育部门层层关卡,加上师生、家长对体校认知不足、理解不够,招生十分困难。”州体校副校长、田径组教练陈镜宇坦言,当时不少基层学校还打趣:运动员培养要“防火防盗防体校”。

升学渠道单一也影响着体校的发展壮大。

过去,学校每年初三毕业生有近80人,能向上输送大约20人,顺利升学到普通高中就读的有28人。为了升学,一些孩子只能放弃体育专业。中考“升学季”,是湘西州体校的人才流失季。

如何破局,找到兼顾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的突破点,让教育和体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1+1>2”的效果?

2015年机构改革中,湘西州在全省率先将州(县)教育局、体育局合并成州(县)教体局,保留了3个内设科室和5个二级机构,实行分管副局长分工调整,体育科室长与教育科室长岗位互换,做到了体育业务科室未减少、职能未减弱、权责更统一的融合效果。

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为各级体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州、县、校的三级衔接机制逐渐完善,体育人才输送打开“绿色通道”,招生难、入学难的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实现质的飞跃。

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的师资难题也实现“破冰”。

“2022年开始,体校教练员们纷纷走向中小学校送教。把竞技体育项目和传统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搬’进学校,丰富学校体育项目的同时,也拓宽了选材的渠道。”陈镜宇说,“三互派”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学校、单项基地之间师资互派,“六进校”即奥运冠军、金牌教练、名运动员、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校园。“三互派”“六进校”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达到双向奔赴的资源融合。

体育和教育如何打破壁垒,实现人才共育?“湘西模式”像一面镜子,不仅给出答卷,也提供参照。

立足特色增活力

“蹬腿、转肩、摆头、换气……”初秋午后,走进吉大师院附小教育集团溶江小学的室内恒温游泳池,专业游泳教练员正在悉心指导学生游泳技巧。

泳池内水花四溅,几十名学生在“蓝色跑道”中劈波斩浪,好似自由的鱼儿……

作为一所高标准建设的学校,溶江小学建有恒温游泳池,但因缺乏专门的游泳师资队伍,游泳池一度闲置了3年。

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2021年,湘西州溶江小学“牵手”吉首市三鲨俱乐部探索建立“学校+俱乐部(协会)”的学校体育模式,合作开办游泳项目,在三到六年级免费开设游泳普及课。

自此,游泳课不仅成为课后服务项目之一,还被纳入学校的必修课。全校每周要开设30次游泳课,学生参与率几乎达到100%。放学后、周末和寒暑假,对游泳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进行提高培训。

“现在游泳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基本上每名在溶江小学就读的学生小学毕业时,都能掌握游泳技能。”溶江小学副校长吴青凤坦言,“学校+俱乐部(协会)”的学校体育模式,在落实学生免费普及课程,掌握基本求生技能的同时,不断发掘和培养优秀游泳运动员,为加强后备游泳人才体系建设聚力。

溶江小学五年级学生杨夕乐和鲁治铭就是从这条泳道里“游”出的国家二级运动员。

“我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游泳,慢慢爱上了游泳。今年我还参加了湖南省青少年游泳锦标赛,获得50米自由泳第一名,已经被评为国家二级运动员了。”鲁治铭说。

如果说促进体育后备力量的全面发展、打通青少年运动员成长发展的专业路径是推行体教融合的目标,那么促进校园体育的蓬勃开展则是根本。

体操是永顺县的优势竞技项目,先后向国家、省体操队输送了多名顶尖体操人才。已形成以灵溪一小体操为“龙头”,学校体育为基础,州二民中和灵溪一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重点,社会力量兴办各类体育俱乐部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青少年业余训练网络。

湘西州实施推进强县、强校、强项、强人“四强工程”和名项目、名裁判员、名教练员、名运动员“四名工程”,调整优化州、县、校、基地项目布局,统筹经费、师资、器材等资源配置,巩固和发展体操、攀岩等优势项目、突破项目,推动形成“一校一特色”“一县一重点”“一县一品牌”。

古丈县发展举重,吉首市发展攀岩,龙山县发展跆拳道,永顺县发展体操……湘西州各县市因地制宜发展体育运动,形成州有“龙头”、县有“领头”、校有“拳头”的体育发展格局,实现跨学校、跨区域、跨社会体教融合“湘西模式”。

多元育人助成长

秋日午后,古丈县玉玲举重运动学校微风习习,琅琅书声从教室传出。

体教融合前,玉玲举重运动学校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由相关部门委派文化课教师来授课,或者运动员们在附近的中小学“借读”。体教融合后,该校将运动员全部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县教体局选调教师来该校授课,增强了文化教育后劲。

“现在孩子们不仅有更多的时间训练,读书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都不落下。”该校校长曾文清说,玉玲举重运动学校学制的改变,既是为潜在的高水平运动员争取更多的训练时间,也能为资质一般的体育苗子,多谋一条成才之路。

如今该校已成为古丈县体教融合的典范。今年7月,在湖南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上,玉玲举重运动学校派出参赛的12名运动员共获得22枚金牌、8枚银牌,古丈县金牌数和团体总分均获全省区、县级第一名。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体育人”的效果在这里以更多元的层次呈现出来。

湘西州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学生体质最有效的手段,100%的学校开足体育课,100%的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100%的学校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带动更多青少年爱上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近年来,湘西州体育后备人才的专业成长实现量质齐升,在各级体育赛事中不断实现历史突破,学校体育蓬勃开展。2023年,全州中小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8%。

不仅如此,学生的肥胖率下降了8%,近视率下降了1.53%,因为心理健康导致的校园极端事件明显减少。“小胖墩”“小豆芽”“眼镜族”逐渐被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脸庞取代。

同时,湘西州还采取降低中考分数线、提高中考体育课分值、选拔创新拔尖人才等措施,拓宽学生成才渠道,让文化成绩不突出的体育生通过专长成为可造之才。近年来,湘西州先后有600余名体育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激励更多学子走上“体育成才”的道路。

体教融合在实现“以体育人”的同时,还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

近年来,湘西州已全面整合州内大中型体育场馆近300个、室外专项体育场近2000个,均向青少年免费开放,学校体育馆定期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体育和教育资产化零为整,资源共享、赛事共办,体教融合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2023年,全州依托整合后的体育场馆,举办各种体育赛事活动1400余场次。体育场馆资源的优化整合,满足了社会大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场馆需求,实现了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同步发展、双促双赢”。

如今,在各大赛事赛场,湘西体育健儿奋力拼搏,处处展现“体育湘军”的精气神;在校园里,小课间里的大精彩持续上演;在公园、运动场所,随处可见挥洒汗水的市民,“全民健身”成为共识……湘西州高质量推进体教融合,不仅意在培养“摘金折桂”的体育健儿,更在于“让每一名学生都运动起来”,在湘西学子心中种下终身运动的种子,更在于为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贡献湘西力量。

作者:吴宜芝 张衡 张野 麻红龙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