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张庭群的踏虎凿花之旅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张庭群与其水彩作品《老杨的退休生活》

张庭群踏虎凿花作品《浦市古镇系列》之一

文\图 杨涛

早前认识张庭群,是从听说他的名字开始的。经常听几个美术界的朋友提起他,夸他美术专业过硬,作品经常入展,如:其水彩作品《邻里亲》入选2020年全国教师美术书法作品展;其水彩作品《苗》入选十三届全国美展湖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水彩作品《老杨的退休生活》入选湖南第八届水彩粉画展;其油画作品《残荷》入选省文艺工作美术书法展;其油画作品《苗家少女》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州美术展……心生敬仰之余,对他的形象也有过无数种想象。

直到见到他本人的那一刻,之前所有的猜想终于具象化了。张庭群个头较高,皮肤黝黑,并不像某些艺术家那样因长年待在画室而面色苍白,这倒是应和了他的身份——美术老师。从他的侃侃而谈中,我知道了他的另一个身份:踏虎凿花非遗文化传承者。

张庭群出生于1978年,是泸溪县小章乡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非遗文化踏虎凿花,便被这门以细腻的刀法、精美的图案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的古老而神奇的民间艺术深深地吸引了。他坦言,当时的他仿佛看到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门后是无尽的艺术瑰宝等待着被人发掘。2012年,武溪镇小学开展青少年宫活动时,身为该校美术老师的他便急切地给学校负责人建议,想在学校开一个踏虎凿花班,并在学生的心里播下非遗的种子。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学校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并邀请了踏虎凿花非遗传承人邓启刚到校上课。

从那以后,张庭群便拜邓启刚为师,开始深入研究踏虎凿花。从装订到磨刀,从刀具的选择到图案的设计,从刀法的运用到色彩的搭配,他都虚心请教并认真钻研,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沉浸在凿花的世界里。随着对踏虎凿花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张庭群的内心生出了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他意识到,这样珍贵的传统艺术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被遗忘,而应该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和了解。于是,他开始鼓励全校老师,一起利用空闲时间学习踏虎凿花。“没课的时候,老师们都聚集在踏虎凿花教室里学习,教室里安静地啊,只听见沙沙的下刀声,那场景至今难忘!”张庭群回忆到。自此,这个庞大的踏虎凿花学习队伍,便被他带动了起来。

青少年宫活动时间,张庭群便帮老师邓启刚向学生们介绍踏虎凿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展示自己凿刻的作品,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这门艺术的魅力。在邓启刚教完学生如何使用刀具之后,由张庭群握着孩子们的手耐心地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教学。一学期结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武溪小学踏虎凿花班大放异彩,孩子们不仅能用刻刀刻出流畅的线条,完成一些事先设计好的小作品,还能进行简单的创作。有的孩子将撕纸与凿刻相结合,做出了拙笨却又充满童趣的作品;有的孩子以动漫人物为主题,用踏虎凿花的技艺表现出了动漫的活力和魅力;有的孩子将踏虎凿花传统图案与绘画书法相结合,创造出了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为此,学校还特意举办了踏虎凿花展,把老师和学生的作品放在橱窗里对外展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并不断创新,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熟练掌握踏虎凿花技巧后,张庭群又开始有了新的思考。过年的时候,他独立构思设计出了一幅“福鱼”作品,凿刻出来后,学着北方贴窗花那样贴在窗子上,并送给亲朋好友。一次,张庭群路过菜市场,看见老百姓把自己做的胡葱酸、盐萝卜、霉豆腐拿到街上卖时,他想到是否可以用踏虎凿花的形式设计一些纹样,把这些农产品进行包装,再推向市场。说干就干,如今他已经为这些产品设计出好几款踏虎凿花的纹样。

2017年1月,张庭群获评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虎凿花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9月,张庭群从武溪镇小学调到了该镇二小工作,他多次建议开办踏虎凿花社团,继续传承非遗文化。如今,他对踏虎凿花的热爱依旧那样纯粹,走在浦市古镇的青石板上,他的思绪一刻也没停止过:青砖绿瓦、飞檐翘角,徽式建筑可太适合做成踏虎凿花了;田田的荷叶、粉嫩的荷花,这一池荷花也是踏虎凿花的素材呀;走在青石板上的人群、背着背篓的老妪、喝着大碗茶的大爷,浦市人的群像也是可以用踏虎凿花的形式表现的呀……于是乎,《浦市古镇系列》在他的手中诞生了。

漫漫人生路上,张庭群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周围的人。对于将来他表示,自己将继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学习踏虎凿花这门传统非遗艺术。

作者:杨涛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