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教体
“吴校长”的“打怪升级”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吴宜芝 李明潇 实习生 麻红龙

18岁时,吴炳辉当上了“校长”,在一所只有60名学生、3间教室的村小里。

“在村小任教的3年里,是我难忘的人生回忆。”初冬,在凤凰县芙蓉学校,校长吴炳辉回望从教生涯,眼含星光地描绘着芙蓉学校的发展图景。

从“一人一校”的村小到乡镇中小学再到城区学校,这条布满鲜花与荆棘的道路,吴炳辉辗转了多所学校,行吟了28年。

岁月静悄悄爬上他的眼尾和发梢,胸中奔涌的情怀和抱负一如当年。

1996年,作为公费师范生,吴炳辉毕业后被分配到村小任教,成为那里唯一的教师、大山深处的教育“守望者”。

从老家两头羊沿着小路行走1个多小时,转山而上,在连绵微绿的群山之中,茶山村出现了。

它是凤凰县吉信镇地图上的微点,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

像微型雕塑,一排矮小的民居立在眼前,新岩村村小并不显眼。9月的校园,草木丰茂,树影斑驳,几个孩子在教室前玩着游戏。

面对这所村小,吴炳辉笑呵呵地自我安慰:“刚工作就当‘校长’,是件开心事儿。”

刚任教时,他不太吃得消。“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凑在一间教室里上课,上完一年级得马上上二年级的课,上完二年级赶紧上三年级的课。”吴炳辉说。

但在这片与外界联系甚少的土地,教育是孩子们飞出大山的机会。他想做些什么,他必须做些什么!

于是,他和孩子们聊梦想,聊外面的世界,用通俗的话描绘“山的那边是什么”“走出大山意味着什么”。

在提高教学成绩之外,他注意到班上许多孩子存在因留守带来的心理问题,他还学习着如何给予学生更多的精神与情感引导。

因教学成绩突出,在村小任教3年后,他被调到两头羊中心小学(今吉信学区两头羊小学),从普通教师做起,慢慢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一校之长。

他开始不再仅仅思索如何上好一堂课,而是如何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如何用一批教育人的坚守,缓慢且坚定地改变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

为此,他整合教育资源,率先在全县推行“一乡一校制”。

首先站出来反对的是家长。取消村小,一到六年级的孩子都要寄宿,年纪小的留守家庭孩子没人接送和照顾怎么办?

为打消家长疑虑,吴炳辉号召全校教师做“代理家长”,不仅负责接送,晚上还要轮流和孩子们住宿舍,照顾年纪小的孩子起夜。

经过近10年的苦心经营,该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不少农村娃走出大山,成长成才。

2009年,吴炳辉被调到麻冲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任校长。在那里,他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没有围墙更缺水、泥巴操场、破旧教室、漏风窗户,“牛可以在操场上跑,鸡鸭可以在教室里面随意穿梭。”吴炳辉描绘着。

没有舒适的读书环境,孩子们如何能安心学习?

他立下“军令状”,定要解决围墙和用水问题。

但要修围墙就得切断原有的村道,老百姓极力反对。吴炳辉一边耐心做老百姓工作,一边四处奔走为学校基础建设申请资金支持。

一年时间,村道改了、围墙立了、大门修了、水也通了,学校焕然一新,实现封闭式管理。

为了教育,吴炳辉总是“忙得飞起”。调到吉信学区中心完小任校长后,他为学校孩子们“要”来了1500套新桌椅,还申请资金修建了宿舍和食堂,用2年时间将教育教学质量从全县第16名提高到全县第2名。

如今,作为凤凰县芙蓉学校校长,吴炳辉仍没闲着,他依旧在尝试适合当地教育的一些改变,譬如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科学,在校园里融入科技教育,打造智慧芙蓉、科技芙蓉。

初冬的芙蓉学校校园,书香气息浓厚,从教室的窗外望去,圆润的山头上,是纯净的蓝天,校园里迎风挺立的大树和不知名的花草蓬勃生长……

作者:吴宜芝 李明潇 麻红龙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