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为《二十四时舞》剧名点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舞剧结束,剧场响起雷鸣般掌声,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文化的传承与继承。

苗族群众对龙的图腾崇拜,蕴含着祈求纳福迎祥等丰富的寓意。

每一个定格中都有苗族的生活方式、历史记忆。

收获的喜悦。

不舍中道别,虽悲虽痛也只能接受这生命循环不息的规律。图片由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田华 摄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吴刚 

1

11月13日,新鲜出炉的民族舞剧《二十四时舞》在长沙甫一亮相,立即开启热议模式,多家央媒省媒争相报道,连续两日刷屏朋友圈。

鉴于本次演出是该剧目参加湖南艺术节的展演流程,观众都是赠票观众,多为省城文艺专家、文艺院团人士、高校艺术专业师生,含金量颇高,能看热闹也能看门道,所以他们的评价,基本上能反映剧目所处的水平坐标。

既然“好评如潮”,就不需要我来使劲吹。

所以我现在要干的,就是和大家谈谈“二十四时舞”这个剧目名称。

2

先说反方意见。

有的观众认为,“二十四时舞”读起来过于拗口。尤其是我们南方人,平舌卷舌都整不明白,“二十四时舞”这种接近绕口令级别的名称,难以顺畅读出。更有普通话带重口方言的人士,能将这几个字读出天书的味道,云里雾里,听者半天都联想不到正确的对应文字。

也有观众认为,“二十四时舞”不够含蓄雅致。剧目内旨中既然有时间、生命、传承等高大上的概念,比较合适用高大上的词汇,突出宏大庄严的史诗感。

提出这些意见的观众中不乏资深专家,大家也是为了剧目好,希望剧目能够凭借堂皇大名走得更远。

然而我要说,“二十四时舞”这个名字,实在是太好了。

3

首先,这个名字十分贴切。

这个剧目的最初创意,灵感来自“苗族赶秋”这一湘西苗族习俗。2016年,“苗族赶秋”随“二十四节气”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这个“二十四时”,就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人类在漫长农耕时代总结出的最牛温变标示系统,科学性和实用性双双“牛鼻PLUS”。

不仅如此,这个“二十四时”也代表一天二十四小时——这里,含有多层意思。

一层单纯指“时间”本身,暗示剧目关照到全人类共有的“时间崇拜”。

一层指时间的运动周期或者运动形态,即循环运动或圆周运动。剧中的日、月、八人秋等圆形道具,就暗应这个“时间的形态”。

一层指时间的进位制。无论西方的钟表,还是东方的时辰,都是二十四进位制,且都被简化为十二进位制——东西方不约而同发现的宇宙秩序的美感。

那么现在再看:还有什么名字比“二十四时舞”更能全面且深刻地总领一个表达时间哲思与生命感悟的剧目?

4

其次,这个名字很有话题性,便于记忆和传播。

辛辛苦苦排了一场好戏,就是要让更多的人感兴趣、来观看、发热评,对吧?

那么你就必须有一个容易让人记住且容易传播的名字。

“拗口”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记忆点——“二十四时舞:史上名称最拗口的民族舞剧”,这种博人眼球的海报文案,有钱都买不到,不香吗?

“拗口”还是一个很容易进行话题营销的“资源”——假如我们顺势做“拗口”的文章,向全国征集各种诡异方言版的奇葩读法,批量制造喷饭级笑料上传网络,不香吗?

“拗口”还为剧目建立了审美区隔——从一大堆中规中矩的剧目名称中脱颖而出,一看就是不一样的审美,启发受众产生“脱俗”“新鲜”“也许有不一样的收获”等等脑补进程,不香吗?

“拗口”还制造了某种“高级感”——简约直白、意象丰富而表达不俗,再配上“具现时间形态”“33项苗族非遗绎呈的壮丽史诗”等补充文字,再创造一个“24CyDance”的英文名(24+Cycle+Dance组合简化而成),要个性有个性,要品位有品位,要潮感有潮感,要国际范有国际范,不香吗?

“拗口”还为剧目名称简化为一串奇怪数字提供了可能——“20405”(可读作“二十、四十、五”,也可直接读数字“二零四零五”),更奇怪了,但是更有趣了,不是吗?不香吗?

5

话又说回来,名字作为一个代号,能够做到表意准确同时又与众不同,已经是上上之选。

在我们这个信息飞速传播概念飞速迭代的时代,那些继续走传统路线、动不动“宏大叙事”的名称,很容易被人视而不见——我们对一切事物的内心触动,都受制于体验阈值,而体验阈值又被信息量严重影响——“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过去显得俏皮幽默,“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过去显得精辟风趣,但是现在我们的“触动阈值”变高了,这些俏皮话或鸡汤,怎么看都觉得挺low的,对吧。

为“二十四时舞”这个名字点赞!

作者:吴刚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