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彭宁
这是81岁的刘鸿洲第一次在家乡办个人画展。
11月20日,细雨斜风,湘西州博物馆一楼,空阔的大厅因挤满了人而显得暖意融融,“刘鸿洲画展”开幕式在这里举办。现场的百余张椅子全被坐满,还有很多人四处找空地站着,等待画展开幕。
被邀请上台致辞时,刘鸿洲回忆起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一次个人作品展。那是一场并没有开幕式的展览。
“当时北京的朋友问我在北京都认识谁、能请到谁,我一下就傻眼了。”他想想自己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湘西画家”,在首都确实请不到人,就放弃了开幕式。
但开展那天,他却收到了来自家乡的“礼物”。
“黄永玉先生恰巧在意大利,他的二弟黄永厚先生来了。”他回忆道,“沈从文先生的大儿子沈龙朱最早赶到,他抱着一盆花,那是他自己养的一盆花,就来了……”更令他意外的,是时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委、湘西人李振军,也“不声不响地就来了”。
来自家乡的支持,温暖了首次办展的刘鸿洲。这也许就是家乡的意义所在,她会给每个人打下深深的烙印,也会在每个人成长中给予珍贵的有时甚至是极关键的“加持”和“滋养”。
20世纪80年代,刘鸿洲拿着一批画向同乡黄永玉请教。黄永玉看后语重心长地说:“你画得很像我的了!但别人看你的画,马上就想到了我,也就没有你了!”
在师傅黄永玉“从师茧中出脱”的提点下,刘鸿洲大胆尝试以中国画笔墨为基础的绘画形式创新。他在传统白描基础上局部加色甚至泼彩,以水墨山水写生辅以篆刻中布白的运用,吸收汉唐壁画和苗族土家族刺绣织锦对强烈色彩的运用,在浅绛设色基础上发挥主观“构成”的手段……形成了“既见传统笔墨情趣,又见现代色彩魅力,令人耳目一新”的绘画风格。
黄永玉评价他“十足像个流浪四方化缘的苦和尚”,又盛赞他“谦和、沉作、丰富、精密,既有饱满的传统技巧,又有宽和从容的现代意识,不矫揉做作,不故弄玄虚。抒张有致,开合从容,让人深感亲近又肃然起敬。”
可以说,刘鸿洲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绘画创作之路,既是同乡又是师傅的黄永玉对他的影响极深。
“他教我,要建立一个能够随时交流学术思想的环境;要尝试多种方式表达对象,争取每两个星期就换一种画法;要随身放小纸片,及时记下创意想法……”这些来自师傅的“谆谆教诲”,在画展开幕之后的艺术研讨会上,刘鸿洲又如“掏箱底”般耐心地全教给在座的晚辈们。这可谓他对晚辈的提点,也是他对家乡的“反哺”,不知会以怎样的方式“加持”和“滋养”湘西的文艺创作者。
有晚辈在现场聊起一桩往事。10多年前,他有机会问过刘鸿洲一个问题,此后,其答案就成为他艺术创作道路上的指引。
他问:“您还有什么愿望吗?”刘鸿洲说:“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株大树,我希望在上面开一朵小花。”
从艺60余年,刘鸿洲的足迹访遍湘西,画作自成一派,奖项荣誉等身,是众人公认的“德艺双馨”……在中华文化这株大树上,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已经开出了一朵小花,一朵散发着湘西魅力的小花。
开幕式致辞的最后,望着挤满大厅的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他动情地说:“感谢大家不畏严寒、丢下工作学习来到这里。不论你们能了解我多少,能看懂我的画多少,我都是幸福的。就像我提笔画画时,就感到幸福一样……”
当然,这朵花,也是一朵幸福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