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觉醒——从“刘鸿洲画展”看写意中国画的回归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林格

大写意国画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刘鸿洲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画家之一。

刘鸿洲先生,常年耕耘于中国传统写意画,一头扎进传统文化当中,远离喧嚣,甘守寂寞,像一块干瘪的海绵在疯狂地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他勤练书法,临池不辍,篆隶行草多有涉猎,尤以书法行草甚至乱书入画,在老缶的篆书入画基础上另出新意;他填词作赋,遣词造句,既音律工整,又洒脱自由;他金石治印,朱白可观,铿锵有力,颇具风貌;他读书撰文,直抒胸臆,一篇《梅花祭》表达了对老师黄永玉先生的深情怀念,读来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什么叫文化自信,这就叫文化自信。

这次画展中,我们看到刘老师深耕于传统文化结出的累累硕果,传统写意画的笔墨趣味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复活并传承。写意画起源于魏晋时期,成于宋元,盛于明清,流传至当代,可谓传承有序,代有新人,我们在中华文脉的赓续中欣喜地看到刘鸿洲先生坚守的身影。

同时,刘鸿洲先生又一头扎进生活,在《拥抱湘西》《走进西南》还有尚未整理出来的《屈子行吟,从文边城》(暂定名)等展览中,看到了他年已耄耋却依然坚韧不拔的身影。在湘西村村寨寨中、山山水水里,在大量的写生中,他的艺术得到了升华,是生活给了他无穷的创作力。我们还能看出他注重西方绘画色彩训练,对中国传统写意画的有机补充。在《三月春光浓似酒》《风赋》《香雪海》作品中,我们读到了中国画的文人气、书卷气,其墨分五色、知白守黑、枯湿转化等系列传统写意画技巧的表现让我们叹为观止。

刘鸿洲先生坚持“笔墨当随时代”,反对泥古不化。他强调艺术家应该及时汲取同时代的政治、哲学、文学、科技成果,与时代同频。这是一种大笔墨思想、大笔墨观。中国绘画从来就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从宋元时期的院画体系到明代中期的吴门画派,再到康乾雍时期的扬州八怪,清末民初海派,其中一条重要的脉络就是这些画派总是诞生在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也是当时思想最活跃、文脉最兴盛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再看看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伤痕文学,就产生不了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罗中立的《父亲》、程丛林的《码头》、周思聪的《总理与人民》。显而易见,这批艺术品已与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如今,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多元价值观并行的时代,艺术家的坚守有了最终的意义。我们欣喜地在刘鸿洲先生的《家家都在花丛中》《空谷传声》《高秋赋》作品中看到印象主义色彩,超越了几千年来中国用色的观念,他的作品在中西文化的合围中脱颖而出,给我们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颇具新意的中国写意画。

如果说,刘鸿洲先生扎实的写生能力、传统的笔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体现了一种源于血脉的文化自觉,那么,其作品中线与面、色与彩、光与影、诗与词的相映生辉的空间营造,则体现了一名老艺术家的文化觉醒,这是物化的蜕变,更是思想的升华。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只要中华文化在,中国的写意画就一定在。中国写意画早已融入到了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无可分割,也无法分割。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刘鸿洲老师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作品正是此意境:秋风飒飒,树叶黄黄,两只小鸟立于枝头之上,形色兼备,立意高远。居高声自远,这是一个艺术家最终的价值归属。好的作品,必定是立意高远的作品,是形神兼备的作品,是作者的精神世界的最终体现,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流芳后世。

这次展览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是一场美的体验;还是一场中国传统文化淋漓尽致的展演;更是一名老艺术家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觉醒的心路历程的呈现。

作者:林格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