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诚
11月20日,刘鸿洲画展在湘西州博物馆隆重开展。在展览大厅里,一幅《梅花祭》的巨幅画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伫立在画前,认真地观看,细细地品味,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是一幅一丈二尺宣纸的画作,尺寸达367×144厘米。画面上,一幅巨大的红梅,在寒风中怒放。其主杆粗壮古拙,枝干遒劲有力。红梅朵朵,扑面而来,恣意开放,仿佛是雪中寒梅,斗雪盛开,传递出一种“溢香留世盛乾坤,娇艳绽放秀山涯”的神韵。
再看画中的题款,在画的下半部分,竖行排列,从右至左,小楷书写,密密麻麻,参差有序。再看内容,2600多字,是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散文。
从刘鸿洲的题款文字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传奇。
2023年6月,芒种后的一个晚上,刘鸿洲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得到一幅红梅画作。兴奋之余,凌晨即爬起来,匆匆寻得丈二宣纸,挂于画室的墙上。根据梦中的记忆,以大斗笔和特制长锋大兼毫,奋力挥洒泼墨,以得梦中之神韵。其后几天,添枝加叶,点叠数遍,一幅大梅花画成了。
接着,便进入题款环节。题什么呢?刘鸿洲左思右想,心绪不宁,竟一时难以下笔。“从来没有这般难以进入状态,如此为题跋伤神,恹恹而委靡,一整天过去,竟然一字无成。”
第二天,2023年6月14日,忽然听到黄永玉先生前一天在北京逝世的噩耗,刘鸿洲从沉痛中猛然惊醒:啊,先生走了!自己追随先生学习美术五十多年,这种魂不守舍的状态,或许是心灵感应吧!
回忆的思绪一打开,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萦回脑际。50多年的交往,先生的关爱、指点,谆谆教诲,绵绵情意,历历在目。
他想起先生喜欢画梅花,先生画的梅除了表现梅花倔傲坚韧,还有装饰性极强的审美趣味的一面,潇洒而美丽。他跟着先生学画梅,先生教导他,必须“出脱”,才能有自己的面目。
他想起,有一年,黄永玉先生因“黑画事件”影响辗转回到故乡。听说先生回来了,他从40余公里外的腊尔山知青点匆匆赶回县城,去看望先生。见到黄老后,他说:“听到你回来了,他们不要你,你就回来,我们砍柴养你!”这几句简单朴实的话,使黄老深受感动。多年以后,2007年5月,刘鸿洲与肖振中、吴正义三位来自湘西凤凰的画家联袂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来自凤凰”展览,黄永玉亲笔题写展名并作序,序中回忆这段往事,说“这行为很悲伤,很不美术,却和美有关”。
他又想起先生为他的大画册题名,并作3000多字的长序《苦涩·无悔——序刘鸿洲画集》。为他题联“与君之别,略多白醉。勿我为念,不改朱颜”,鼓励他好好读书……
一桩桩,一幕幕,令刘鸿洲激情迸发,文思泉涌,迅速写下一篇洋洋洒洒的文字,题名《梅花祭》,以怀念先生。“他智慧的闪光,照耀我们在艺术之路上摸爬滚打,砥砺前行。给我们温暖和慰藉,给我们知识和勇气!”
题款有了。刘鸿洲饱蘸浓墨,即兴挥毫,迅速在梅花的下方写下这段题款,简直是浑然天成。
画面上的《梅花祭》,尺幅巨大,构图铺张大气。梅花的枝干,着墨厚重,一根老杆支撑,上面是繁枝交错,红梅绽放,以全新的气度,迎接着春天。这不是老一辈艺术家鼎力扶持后辈,一齐奔向春天的意向吗?
品读该画,文、书、画、印,样样精彩,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将梅花的神韵、品格和精神,梅花所带来的春风浩荡的气息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时,我们才发现,这是一幅发乎真情、浸透着真情实感和深情厚谊、用心血画成的梅花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