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艳
近年来,人民银行湘西州分行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多举措筑牢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根基,持续推动当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湘西州绿色贷款余额201.19亿元,首次突破200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35.10%,高于全省增速5.4个百分点。
完善顶层设计,筑牢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政策指导,凝聚绿色金融低碳发展共识,湘西州分行牵头印发《湘西州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并联合金融监管局、金融办等8部门转发《关于金融支持湖南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短期和中长期的绿色信贷增长目标,引导全州金融机构加大绿色发展领域信贷支持力度,助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和生态文明发展。
完善工作机制,搭建绿色金融协调发展体系,人行州分行成立绿色金融推进领导小组,全面协调绿色金融事宜,强化金融机构引导督办,组织经验交流,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与工信、生态、环保等部门协调合作,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机制,组织开展政银企三方对接会。
加强数据治理,强化绿色金融政策执行效果,督导法人金融机构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建立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通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版》等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对绿色贷款数据质量实行专项治理,采取现场走访、非现场核查等方式,加强法人银行机构绿色贷款数据质量核查,避免绿色贷款漏统、统错。
激发内生动力,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督导成立工作专班,压实主体责任,推动辖内银行机构明确绿色金融牵头部门,建立多部门参与、分工合作的工作专班,制定工作目标,细分工作任务,抓细抓实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服务政策措施落地。如,湘西州村镇银行搭建了由董事会领导、高级管理层统筹管理、执行机构具体落实的绿色金融三级管理机制,将绿色金融理念贯穿到全行日常经营中。
持续披露环境信息,提升履职能力,湘西州9家法人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实现常态化,连续三年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将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与效率向社会披露。金融机构以环境信息披露为契机,重点对绿色金融战略规划、组织架构、政策制度、业务流程、绿色产品与服务等进行补充完善,为绿色金融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绿色金融评价,强化监督引导,持续开展法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和绿色金融发展监测评价,对落实较好的机构给予再贷款、再贴现倾斜,有效调动了法人银行积极性。修订湘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评价办法,将绿色信贷增长情况、机制建设情况纳入到综合评价指标,提高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工作的重视度。
突出创新驱动,金融服务精准施策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为满足绿色产业多元化融资需求,指导金融机构陆续出台了合同能源管理贷款、节能贷款、排污权抵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融资等绿色金融产品,并根据湘西地区的经济特点和绿色项目需求,开发符合当地实际的绿色农业金融产品,形成了茶叶贷、脐橙贷、百合贷、互助五兴贷、惠农担等绿色农业金融产品。
拓宽绿色项目增信渠道。推动辖内金融机构与省农担公司、湘西融资担保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扩大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合作范围,为绿色信贷发展拓宽了融资增信渠道。如,保靖农商行与省农担公司推出的“惠农担-生猪贷”,由财政部门给予贴息,推出的“潇湘财银茶叶贷”与财政厅、县财政局签订三方协议,免担保抵押,有效解决了抵押担保难题。
扩大绿色项目抵质押范围。推动订单、保单、知识产权等权利质押,不断扩大绿色贷款项目抵质押范围。如,泸溪农商行向湖南鑫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发放500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该项绿色贷款主要用于该公司锌废渣绿色利用项目,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回收和环境保护。
优化绿色贷款审批流程。引导金融机构开辟授信业务绿色通道,采取即报即审和有限审批的方式。如,湘西长行村镇银行积极适应湘西地区经济发展特色,为避免产品开发审查审批链条过长,将小额融资产品创新权赋予支行,实行差异化授信政策。保靖农商行绿色贷款审批一般3个工作日内办结。州邮储银行对绿色环保企业开辟“绿色专用通道”,从申请到发放每笔贷款平均只需10个工作日。
支持成效显著,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力度大。2024年三季度末,湘西州绿色贷款余额201.19亿元,较年初新增45.17亿元,占本外币各项贷款新增额46.59%,较去年同期增长35.10%,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52个百分点。同时绿色贷款资产质量总体较高,绿色贷款不良率仅为0.47%,远低于同期一般贷款不良率。
结构优。从贷款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生态环境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最高,分别为99.78亿元、51.10亿元、30.99亿元,合计余额占比90.40%;从承贷主体看,单位绿色贷款占比99.33%;从各机构情况看,其中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11.21亿元,同比增长15.91%。
研究实。人行湘西州分行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金融研究,充分宣传本行绿色金融发展成效及阶段性工作亮点,先后通过中国金融、团结报等主流媒体发布5篇信息宣传推介湘西州绿色金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