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文旅
唐庆吉丨尖岩游笔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唐庆吉

地处花垣麻栗场的尖岩山,又名文笔峰,官帽山。尖岩二字朴素得很,言其形似一巨大梭镖,可见其陡峭险峻;文笔峰里蕴含着浓浓的典雅之气,得名据说源于清末花垣籍秀才石板塘先生。他曾多次途经此地,写下一副绝妙上联:“尖山似笔,倒写蓝天一张纸”,至今无人对出令人满意的下联;此山从南北方向看,又似一顶古代官帽,又给它取了个荫庇子孙的名字。

我曾多次从此山身边经过,也曾多次攀登过此山,细细咂摸了几回周边的宜人景色。

下了319国道,沿着一条满是小石子的泥巴小路,再从麻栗场高速大桥下穿过,便开始拾级而上。上得百余级规规整整的水泥阶梯,隐约树丛间似有房子,走近才知乃一寺庙,正殿大门紧闭,纳闷间,从旁边房子走出一老者,见我等礼仪有加,也就山上山下、远远近近不择话题地攀谈起来。

到尖岩山,自然少不了要说到石板塘,从老人口中得知板塘先生是湘西晚清时期最年轻的苗族秀才,一生几十年如一日为编唱苗歌和创造苗文而呕心沥血,在苗乡有“歌圣”之称。他编的《苗族民歌》,生动刻画了苗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十三经》《二十四史》《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也被他编成了苗歌,让先进的汉文化唱进了苗家四里八乡。为了使苗歌比较准确的书化、定型化,突破前人只能用口心记传的局限,他费尽心血,依照汉字的“形声”和“会意”造字法,借用汉字的音、形、义,创造出一套比较完善、易懂易记的苗族文字,还编著了《苗文字典》。

在此之前我对石板塘先生,仅知其一副上联而已,此行开张即有此收获,自然雀跃。老人见我喜形于色,兴致更高,似是随口哼唱:“浇水要浇树根根,唱歌要唱动人心心。”板塘先生编的苗歌甚多,据说这首“劝夫妻合好”歌劝和了三十六对分居的夫妻,可惜老人只记得这么两句。

带着一点点遗憾,我们开始攀爬似笔的尖岩。爬到半途,猛然间觉得自己好似一滴游走在笔尖的墨汁,不禁既兴奋又激动,胆子肥厚起来,脚步也轻快了不少。爬到山顶,面对美景,友人们一个二个都忍不住掏出手机,一阵“咔嚓咔嚓”拍起照来。

板塘先生的尖山之笔涂抹蓝天白云,为后人留下一段文字佳话;山下的沙科人则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借用这支饱蘸五彩色调的尖山之笔,书写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一方和谐富足的图景。

置身笔尖,山脚下广袤的梯田铺展在眼前,梯田的线条错落有致,金黄的油菜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片黄海让人如饮美酒佳酿,所有的烦恼与忧虑都随之而消散,只留下心灵与大自然的美好对话。

蓝白相间的民居村落,是沙科人精心描摹的一幅工笔画。

蓝天下,白色的民居反射出柔和的光线,与周围的绿色山峦和蓝天相映成趣,村里的道路干净整洁,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散发出淡淡的香气。整个村落弥漫着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仿佛时间在这里也放慢了脚步,让人心生向往,想要在这里安享一份宁静与和谐。

沙科人也用尖峰大绿笔,涂绿了远远近近的山,活脱脱是一幅水墨山水画。

山的近景是深绿色的,山脚下的树木枝繁叶茂,树叶饱满而厚重,散发出浓郁的生命力。向远处眺望,四周山色由深绿渐渐过渡到浅绿色,让人感到一种宁静与舒适。再往远处望去,山峦的轮廓渐渐变得模糊起来,色彩也渐渐变淡,成为淡绿色的朦胧景象,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幻成一幅画,吟了一首诗。

有山有花有树,怎能无水?沙科人将笔锋蘸满青色,一条清亮亮的小溪流在梯田间时隐时现,让写意、工笔、水墨不止是一幅幅静态图画,点了眼,长了心,有了灵。

梯田之间一条小溪在静静流淌,清澈的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微光,仿佛一条银色的丝带在舞动。潺潺的溪流声、鸟儿的鸣叫声、微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美妙的自然交响曲。

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再美的自然也逊色,于是沙科人再将笔锋饱蘸鲜红色,描绘出山下红红的乡场,火火的生意。

每逢阳春三月,每逢节假日,沙科人就会在乡村公路边“苗族特色吃货体验区”设点摆摊,油粑粑、醋萝卜、米豆腐等特色小吃琳琅满目,游客们尽兴,村民们高兴,各得其所,不亦乐乎。

立于“笔尖”,踞在“帽顶”,既心惊脚颤,更游目骋怀。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每次都是一边攀着石壁,一边念着阿弥陀佛,十二万分小心才敢下山。

一次遇见老者在清扫石阶上的落叶,我们夸老人心好做善事,不料老人口吐莲花,让我暗暗称奇:“施主莫笑,我只不过在替石板塘老先生洗笔而已。”

其实洗笔的何止老者一人,沙科人不仅洗好了尖山之笔,更是运文峰笔的高手,不仅给沙科画上了美美妆容,更让沙科成为周边人人艳羡的点部。

作者:唐庆吉编辑:胡迎赢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