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吴正凯
手巧于心,心巧于竹,姚元飞的竹编工艺,就是将自然、智慧、人文融为一体。
一
“这些竹艺品也太美了吧,姐们儿立马儿过来呀。”一位身材高挑的年轻女子轻轻拨开身边的顾客,一手高举着一个精美的竹丝扣瓷,用北方口音兴奋地向不远处的两位女子大声召唤。
这是发生在首届中国村厨村艺大晒保靖县晒场“湘西非遗竹编”展示门店前的一幕。说话的女人名叫张明芳,与两位一同前来的姐妹皆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这是她们第一次来美丽的保靖,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些精巧又实用的竹编成品。
“这次中国村厨村艺大晒,既晒美食,也晒我们竹编手艺。你们看,这是我们家的竹丝扣瓷,加工所用的篾条只能是头发丝一样细;这个是竹编茶叶罐,要经过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在“湘西非遗竹编”展示门店前围着四五十个游客,一个中年男人正给大家介绍着每件竹编的制造工艺和用途。
这个精神抖擞的中年男子叫姚元飞,是保靖县比耳镇比耳村人,也是湖南省级非遗项目“湘西竹编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二
“比耳”是土家语,意为“小而美丽的地方”。这里既是艺术小镇,也有“竹器之乡”之称。其竹编技艺已经传承了两百多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比耳竹编最为风光时节,全村一度出现800多名篾匠的盛况。那时,篾匠在当地是一门很吃香的职业,基本上家家以篾匠手艺为生。
今年49岁的姚元飞就出生于竹编世家,其曾祖父是篾匠,爷爷是篾匠,父亲姚本顺是湘西竹编省级非遗传承人,再到姚元飞,可谓四代人守护着比耳竹编技艺。
“从我5岁开始,就经常喜欢看父亲编织簸箕、竹篓等家庭生活所用的竹制品。有时也学着父亲的样子拿起篾刀学破竹,父亲发觉后就立马把我叫停,因为篾刀锋利,一不小心就给手划开一道口子。”在本顺竹艺非遗工坊里,姚元飞停下手中的活,把手摊开来,只见拇指与食指上留下的新旧伤痕如一条条细小的蚯蚓。
90年代后,传统竹编器具逐渐被工业品所取代,比耳村的竹编也逐渐走出历史的舞台。姚元飞大学毕业后,便加入了南下的“打工潮”队伍,与“祖业”渐行渐远了。
“年轻人要有自信和担当,岁月的挫折没有打垮我,使我更加坚强。”2012年,原本一直在深圳做生意的姚元飞经历了身体的累和身心的痛双层磨炼后,毅然决定返乡创业,重操祖业。因为他内心的梦想一直没有消失,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强烈。于是,决定回乡去实现他心中的篾匠梦。
三
姚元飞回到村里时,父亲已经是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竹编技艺传承人了,其手艺得到了国家认可。
“要想做好篾匠事业,首先要得到父亲认可和支持,事情就成功了小半。”最开始时,父亲是反对姚元飞学竹编手艺的,劝他发展好自家几亩地的柑橘园就行。
本着先传承再发展的想法,姚元飞也不与父亲进行过多的争论,只是一再表示先和父亲学习竹编手艺一年,就当做爱好。可父亲姚本顺毕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竹编技艺传承人,打心里也不愿让这已有几百年历史的竹编技艺在他手上而失传了。
俗话说,“木匠难学,木匠难起八角楼;篾匠难学,篾匠难编六角篓。”要学好竹编手艺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竹子变成篾条,就要经过下料、转节、刮青、破竹、分层、过匀刀、上刮刀、蒸煮颜色等十来道工序,其中最为讲究的是破篾,这不仅要靠精湛的手法,也要有一定的经验。姚元飞凭借着心中的执着和父亲手把手的传授,不断在摸索中前行。
一年多下来,他的技术日渐娴熟,手艺越来越好,姚元飞在当地开始小有名气,周边四里八乡的人开始逐渐来找他编织竹器了。
四
怎样开创篾匠行当和做大竹编产业?怎样突破产业启动资金的瓶颈?怎样打开产品销路?一系列问题要姚元飞勇敢去面对和落实。
2013年秋末,姚元飞与父亲已做出不少竹编产品,他决定试着去凤凰、边城等旅游景区去推销。在凤凰景区成百上千的旅游商品的店铺中,卖竹艺品的却非常少,再加上姚元飞的竹编产品因其外形精致美观、功能实用、价格合理,非常受来往游客的青睐。
家乡的竹编产品得到认可,姚元飞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他都会把每次卖出得的钱一分不少地交给父亲。后来父亲见产品产生一定的价值,逐步改变了当初对他学竹艺的看法。随着产品销量的不断增大,父亲开始全力支持姚元飞的创业之路,并同时大胆地作出一个决定——授艺带徒,协助儿子把比耳竹编事业做大做强。
“竹艺专业合作社成立那天,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本顺竹艺有了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平台。”2014年8月26日,姚元飞的竹编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姚本顺为代表一大批民间艺人成立了湘西州第一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艺合作社——保靖县比耳本顺竹艺专业合作社。这既是一家湘西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也是湖南省省级非遗扶贫工坊之一。
从此,“本顺竹艺”迈进了一个崭新的春天,跨入了与市场接轨的发展阶段。
五
自成立合作社后,比耳本顺竹艺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销售范围逐步扩大,由以前单一的居家生活用品,发展成九大系列百余个品种,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并成功注册了“比耳”“本顺”“比耳本顺”三个竹艺品牌商标,以及“比耳本顺”竹艺品牌马德里国际商标,申请了国家级外观专利11项。
截至目前,“本顺竹艺”成立了张家界、吉首乾州,长沙等实体专卖店,开通了本顺竹艺网上公众号,使比耳本顺竹艺有了更好宣传展示窗口和销售平台。
为了让“非遗”竹编产品更好地得到传承与发展,姚元飞找准突破口——致力于与高校双向合作,同湘潭大学、吉首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怀化学院等研学合作。这样,不仅让非遗技艺文化走进校园,同时成立本顺竹艺高校创新实习基地,借助高校人才的艺术创意打开竹编的新思路,开辟竹编的新市场。
每年来基地研学的师生达到3000多人,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5000人次,同时合作社带动和帮助村里脱贫户、留守妇女、残疾人等50余人就业创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这些竹艺品不仅编织精细,品种也多样,美美哒嘞。”一位来自张家界市的游客程女士,购买了箪篮、花篮、蜂腰篓等共计500多元的竹编产品。
六
爱拼才会赢。
经过十多年的坚守与创新,本顺竹艺合作社的产品销路越来越广,甚至有一部分产品销往海外,走出了国门。2023年,该合作社年产值成功突破150万元。
姚元飞还积极带着竹编作品参加全国各类赛事,作品也屡屡得奖,2015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深圳(国家级)“金凤凰”创新设计大赛金奖、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银奖……30多项奖项让“本顺竹艺”逐渐名声大振。
“我最骄傲的就是我的作品被世界技能博物馆收藏了。”姚元飞说,“‘本顺竹艺’产品不仅要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发一分光,让其永远充满活力。同时,也要让世人知晓湘西竹编、让世人爱上湘西竹编。”